劉澤軍,崔學華,遲小軍
(1.沂源縣水務局,山東 沂源 256100;2.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3)
沂源縣地處魯中山區,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河流發育,有大小河流1530條,全長3600km。大多數為季節性河流。豐水期河水暴漲,地表水徑流快,沖刷嚴重。枯水期,河流流量小,甚至斷流,地下水下降快,易發生干旱。沂河為沂源縣母親河,橫穿沂源縣城,源于沂源縣西北部松山北麓,沂河干流在沂源縣境內長度57.2km,流域面積1451km2,占全縣總面積的90%。
建國后,沂源縣曾發生多次山洪災害。對此,自2001年以來,沂源縣加大了河道治理力度,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努力尋找一條防洪保安,面向經濟發展,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集防洪、生態和經濟效益為一體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特別是2008年以來,該縣根據河道特點,結合本地實際,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態修復”的治理理念,將沂河的治理納入建設日程。先后分5期建設治理沂河及其支流113.3km,建橡膠壩12座,新建河堤204.2km,總投資34500萬元;形成水面面積2350余萬平方米,增加蓄水1260萬m3。
河道治理不單是水利工程措施,而是按照實施防洪、水環境、景觀游憩等綜合功能的河道水系框架,形成河道暢通、水系連片、環境改善的效果。沂源縣河道防洪與治理模式經過多年的努力,按照規劃,堅持分期、分段整治的原則,使部分河道防洪達到設計標準;同時,在多年河道整治工程建設的基礎上,河道防洪工程建設也從以單一防洪為目標向多目標建設思路的轉變,探討出生態修復為主的新模式。縣城防洪也從單純以防洪為目的的治理模式逐步走向人水和諧的治理模式。滿足了河流治理模式與河流系統的整體格局相協調,恢復河道自然生態,實現人水和諧的理念。
河道治理是解決防洪問題的重要措施。根據防洪的要求和河道治理的特點,要進一步研究通過河道治理,使河床穩定堤防堅固,以保證兩岸土地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要根據近年來新的水情、工情,研究不同洪水條件下泥沙輸移變化規律,對河道泄洪能力的影響,以及提高河道泄洪能力的措施,特別是要深入研究河沙逐年減少、河道逐年下切、河道內樹木林立擠占河道對河道造成的問題,盡快實施治理對策。
河道是生態環境的主要載體之一,工程與生態修復建設要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樣性,為水生、兩棲動物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居民創造親水的休閑空間。同時統籌考慮對環境的保護,逐步改變傳統的單一工程性護岸的做法,限制傳統的漿砌石河堤方案。廣泛應用新技術、新材料,大膽采用、大力推廣新的生態環保型護岸方案,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的技術含量。
河道治理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建設,是為沿河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河道治理除了要滿足保障防洪安全、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外,還要服務于城鄉供水、岸線開發利用等。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河灘岸線和河沙的需求越來越大,如果不全面禁止栽樹、采沙,就會對防洪和河勢帶來相當不利的影響。杜絕只顧局部,不顧全局;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的現象發生。
幾年來的實踐表明,沂源縣河道治理貫徹了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方針,所提出的規劃思想、規劃原則是正確的,規劃方案是切實可行的。并且在不斷搜集和補充基本資料的基礎上,總結以往河道治理規劃工作經驗,補充完善河道治理規劃,使之更加符合實際,更好地指導河道治理工作。現在沂源縣已在縣城城區實現了河湖相連:田莊水庫(天湖)的發電用水作為下游沂河治理工程的補給來源,還可以通過北干渠補給螳螂河水景公園和城區勝利山水上樂園。2011年計劃實施縣城“清水潤城”工程,沂源縣城將形成背靠歷山,西、南、東三面環水的優美景觀。
按照新的治水思路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新一輪河道治理規劃的修訂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使河道變寬。通過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等辦法,使河道達到規定的防洪標準。二是要使交通變暢。通過改善河道沿線的交通狀況,改變沿河道路“不通、不暢、不平”的現狀,為防洪安全和經濟發展服務。三是要使水質變好。彰顯沂源縣清水環繞,“小橋、流水、人家”的魯中高地美景。四是要使景色變美。要更緊密地與沿岸的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河道治理要以新的環境水利的觀念,與環境治理相協調,把生態環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重視治理工程的生態效應、環境影響和景觀要求,注重人水和諧相處,注重發揮水域的綜合功能。彰顯沂源縣清水環繞,山青、水秀、岸綠、景美的生態美景。
河道治理是今后一段時期防洪體系建設的戰略重點,是一項與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關系密切相關的系統工程,要在總結以往規劃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認真研究,適時做好河道治理規劃,實施新一輪河道河勢控制工程,為流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