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臣,宋先孟,付其魯
(1.齊河縣水務局,山東 齊河 251100;2.齊河縣潘莊引黃灌溉管理所,山東 齊河 251100)
齊河縣位于魯西北平原德州市南部邊緣,轄14個鄉鎮)和2個經濟開發區,總人口62.00萬人,土地總面積1411km2。全縣水資源總量是4.50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2.47億m3,地下水資源量2.04億m3,重復計算量100萬m3。水資源可利用總量2.96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1.37億m3,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1.59億m3。全縣流域面積30km2以上河流有17條,均為排水河道,總流域面積1361.61km2。齊河縣瀕臨黃河,有潘莊和李家岸兩大市管引黃灌區,還有韓劉、豆腐窩2處引黃灌區,總設計引水能力達115m3/s。
齊河縣耕地面積7.21萬hm2,有效灌溉面積5.12萬hm2,旱澇保收面積3.70萬hm2。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主要有4種類型。
1)大型灌區末級渠系襯砌工程。潘莊和李家岸引黃灌區齊河境內末級渠道總長度1237.40km,目前已襯砌渠道237km;末級渠系配套建筑物2859座,工程完好率僅為40%。
2)小型揚水站。齊河縣現有小型揚水站46處,總裝機功率3060kW,主要分布在新、老趙牛河和溫聰河上,工程完好率為60%。
3)小水源工程。小水源工程主要是井渠結合區的機井工程。截至目前,全縣機井數量1.27萬眼,總裝機容量9.56萬kW,工程完好率80%。
4)高效節水灌溉工程?,F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面積 9700hm2。 其中,管灌 9000hm2,噴灌 400hm2,微灌300hm2,主要分布在華店、劉橋、祝阿、晏城等鄉(鎮),工程完好率85%。
齊河縣建立了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合作的工作制度,出臺了扶持農田水利建設的意見,將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完成情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近5年來,每年都超額完成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年度計劃。目前,全縣現有小型農田水利工程1.31萬座。其中,小型灌排站46處,機井1.27萬眼、小引水堰 (閘)287座。已形成農田水利工程管護主體明確、責任落實到位、管理措施有力的良好工程運行機制。機井完好率80%,水利工程改制率65%。全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體制主要有村組集體管理、承包租賃管理、用水者協會管理、股份制管理等幾種形式。用水者協會管理灌溉面積1.28萬hm2,村組集體管理灌溉面積1.79萬hm2,承包租賃管理灌溉面積1.53萬hm2,其他管理灌溉面積5100hm2。
近年來,齊河縣人民政府把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作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措施,加大資金整合力度。2005—2009年全縣農業、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水利等部門共完成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投資1.62億元,年均投資漲幅超過6%。通過實施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了田間灌排體系,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農民群眾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集資金興建水利工程的積極性很高,干渠清淤工程、田間排澇溝及灌溉毛渠整治等工程,完全由農民自己投工完成。
齊河縣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積累了許多經驗,灌排系統框架已基本形成,其他水利設施也初具規模,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改變了過去那種單一靠天吃飯的局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工程老化嚴重。齊河縣大部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工程老化、退化、損毀嚴重。目前,真正達到干、支、斗、農四級灌排渠系工程配套面積的不足40%。二是河道淤積嚴重。淤積嚴重的河段行洪排澇能力降低了40%~60%。造成沿岸土地沙化,破壞了區域生態環境,影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三是建設標準低。齊河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興建時,因資金不足,工程建設標準低。多數排澇溝和引水渠道通用,排灌不分,直接導致排水不暢,部分低洼區域汛期經常出現澇災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絕產。特別是2010年汛期,宣章、安頭、趙官3個鄉(鎮)由于降水量大,排澇能力不足,造成內澇,受災面積達4.00萬hm2。四是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嚴重滯后。現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與現代水利發展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2010年,齊河縣被列入“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每年平均可獲得省級以上補助1800萬元。齊河縣充分利用這一難得的機遇,努力提高全縣小型農田水利的整體水平。
為切實加強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規劃和組織領導,成立由縣發改委、財政、水利、農業和國土等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規劃領導小組,全面加強項目建設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各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機制。為了保證工程建設能夠開好頭、起好步,要按照“系統化規劃”的思路,科學確定工程措施和類型。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做到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可行,區分輕重緩急,分期分批組織實施,為全面推動小農田水利事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加快小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努力打造“三十年不過時,五十年還能用”的精品工程,充分發揮工程效益。一是因地制宜,選擇條件好的區域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優先安排農業增產增效潛力大,前期工作充分,群眾積極性高的區域。做好井灌和渠灌的結合,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二是集中連片開展小農田水利建設。發揮工程的整體效益,重點解決影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三是建設高標準示范工程。在條件較好的地區,加快發展小農田水利示范工程建設,以點帶面,推動水利工程建設向高標準、高水平、高效益方向發展。
繼續完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長效投入機制,實現工程的長期高效運行。一是政府要保障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穩定投入。將工程建設投入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管理,拓展投融資渠道,盡可能地爭取國家和地方投資。二是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轉變。集中資金,連片改造,整體推進,實現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向集中投入轉變。三是鼓勵個人或聯戶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按照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有關要求,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建設小型水利工程設施的積極性,逐步形成農民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為農民的運營機制。
一是落實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機制。要積極整合中央與地方、部門之間的相關資金、技術等資源,加強部門合作,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的良好局面。二是“由重建輕管向建管并重轉變”。要同步推進節水工程建設與管護機制建設,將管護機制落實情況作為工程驗收和績效考評的重要指標,徹底改變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的現狀,提升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水平和管護水平。三是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組織農民參與工程規劃、籌勞、投資、建設、運行、管護的全過程,使農民真正成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收益的主體。四是積極制定與工程管理相配套的工程運行機制。提高用水戶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積極性,確保小農田水利工程效益的持久發揮。
加強末級渠系配套改造,不斷完善節制、計量設施,改進計量方法,全面推行計量收費。加強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建設來保障灌區水利建設,實現“管理信息化、操控自動化”的現代化管理。按照節水灌溉制度確定灌溉用水量,改革水費管理體制,形成節水工程的良性發展機制。推行“統一票據、明碼標價、開票到戶”的辦法,實行賬戶公開,將灌水的時間、水價、水費予以公開,接受群眾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