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平
2009年受某四星級酒店業主的委托,對其進行改造前的技術調查,該酒店建于 20世紀 90年代,是一家集客房住宿、酒店、餐飲、健身、娛樂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四星級酒店服務企業。總建筑面積為35 000m2,該酒店已經持續經營了 20年,一直未曾進行過任何的大修活動。酒店的很多設備設施及裝飾已經老化,不但影響到入住酒店客戶的舒適度,而且還存在著安全隱患,因此該酒店希望能夠通過改造來重現當年的輝煌。通過調查發現,無論是從消防設施上,還是消防安全管理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1)消防設施不完善、老化。2)消防安全管理疏散,消防意識淡薄。
1)室內無消防水池;2)消防水泵及自動噴淋水泵流量偏小; 3)室內消火栓襯膠水龍帶老化,水泵啟動部分按鈕失效;4)電腦機房、電話總機房設 1301氣體滅火裝置,已無氣壓;5)消防自動報警系統已不靈敏。
1)消防技術規范部分條款的修訂,使得單位消防安全不符合規范要求。
改造前酒店消防水設計現狀:室內消火栓用水量為 15 L/s,室外消火栓用水量為30L/s,自動噴水滅火用水量為20L/s,室外消防給水由市政供水管網提供。市政管網壓力不能滿足消防水壓要求,在地下室樓梯間旁設兩臺加壓泵(一用一備),每臺泵入口直接與紅線內 DN 200環狀管相接,環狀管與兩路市政管各有DN150mm管相連。
根據現行GB 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酒店室內消火栓用水量應為20L/s,室外消火栓用水量為30L/s,自動噴水滅火等級為中危險等級Ⅱ級,消防水量為 28 L/s。室外消防給水由市政供水管網提供,室內消防用水應由消防水池提供。
消防水池的設置是根據現行規范第8.6.1條執行,即“符合下列規定之一應設置消防水池:a.當生產、生活用水量達到最大時,市政給水管道、進水管或天然水源不能滿足室內外消防用水量;b.市政給水管道為枝狀或只有一條進水管,且室內外消防用水量之和大于25 L/s”。本項目進水管為DN150mm,其流量只能滿足室外消防用水量的需求,不能同時滿足室內外消防用水量的需要,因此需增設消防水池。
消防水池的容積根據現行GB 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 8.6.2條規定:“當室外給水管網能保證室外消防用水量時,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應滿足在火災延續時間內室內消防用水量的要求。”本酒店火災延續時間按室內消防時間為 2 h、自動噴水滅火時間為1 h,共需消防水量為:(20 L/s×3 600 s+28 L/s×2× 3 600 s)/1 000=273.6m3。
由于該酒店各種功能用房已固定,如將水池加在地面以上樓層,勢必會局部增大荷載,重新加大地基的承受能力,此方案是行不通的;而地下 1層的功能為辦公室、設備用房及車庫,顯然在室內重新建消防水池也是不可行的,因此只能考慮其他辦法。經過了解在本酒店內設有游泳池,游泳池容積為 300m3,如果可行,利用游泳池兼作消防水池有以下優點:首先節約了投資,節省了用地;其次避免了專用消防水池長時間的水質處理問題,為消防水池的放空節約了水量。
游泳池容積 300m3大于消防水池 273m3的容積,能滿足消防用水量的要求,且游泳池初次補水時間最長不宜超過 48 h,這與消防水池的初次補水時間不宜超過48 h是對應的,室內游泳池每天補水量占池水容積的百分比為 5%~10%,水量完全能夠滿足消防用水量的需求。
由于室內消防流量的提高,原消防水泵及自動噴淋水泵的最大流量已不滿足現消防水量的需求,因此需重新選泵、更換設備。
2)建筑消防設施在維修管理上,存在著嚴重的缺欠和隱患。
火災探測器(探頭)超期服役,酒店報警系統已經20年,探頭從未更換、維修及清洗,探測器的靈敏度根本滿足不了工作需要,所得到的火災信息也不可能準確,這就可能貽誤報警時機,造成災難;消防水龍帶老化,嚴重破損,部分閥門銹蝕無法開啟;自動報警系統與滅火系統和其他消防設施系統不能聯動;自動報警系統未建立完整的操作規程,并且不按照操作規程去運行。
1301氣體滅火裝置的維護應每隔半年檢查一次滅火器上的壓力,壓力表指針指示在紅色區域內,應立即補充滅火劑和氮氣;每隔 5年或再次裝滅火劑前,應進行相當于設計壓力 1.5倍的水壓試驗,合格后方可繼續使用。時過近 20年,氣體早已耗盡,作用蕩然無存。
主要表現:酒店消防管理人員對酒店的消防設施現狀并不了解。消防控制室平時值班人員不足。酒店內部通道錯綜復雜,疏散通道不暢,安全疏散指示標志不明確。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工作不到位,酒店從業人員沒有樹立起消防安全觀念,也不懂得場所內的火災危險所在。不懂得消防基礎知識,不懂得火災預防的方法,不知道初起火災撲救的基本技能,也不了解逃生自救的方法,更不了解火災時如何引導疏散場內人員。
另外,在最近一次對多個校園安全的調查中發現,校園內有完整的消防體系的幾乎寥寥無幾,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有的教學樓體積大于 10 000m3,卻未按新防火規范設置消火栓,有的按規范雖設有消火栓,但連接室外市政給水的管道為枝狀且只有一條進水管,室內外消防用水量之和大于25 L/s,卻未按規范要求設置消防水池;有的在消火栓箱(箱體為老式木質門)外上鎖,并且室內消火栓襯膠水龍帶已嚴重老化破損;還有的學校在新加建的建筑物中按照新的防火規范設計消防設施齊全,但原有教學樓的消防系統仍存在問題,而且在學校各種各樣的宣傳欄中,很少看到有關消防安全的內容。
以上社會單位存在的問題是許多社會單位建筑物中存在的普遍現象,隨著社會的進步,規范的提高,消防設施的更新,其早期報警系統及滅火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再加上每一種設備都有其特有的使用壽命,因此社會單位的各消防防范設施也應與時俱進,讓消防系統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時社會單位的消防意識有待加強,消防監督機制有待健全。
2010年 11月 5日上午吉林市繁華街路的吉林市商業大廈突發大火。此次火災撲救共歷時 12 h,過火面積為 15 830m2。影響火災快速撲滅的原因系商場可燃商品多,防火卷簾沒有發揮作用;
在 2010年 11月 15日上海靜安高層住宅大火已致 53人遇難。火災發生現場違規實施電焊施工,點燃了尼龍網、竹片板等可燃物;
2010年 11月 22日福州臺江社區大火共致 10余幢民宅被燒毀;
在不到 20天的時間里,就連續發生了 3起重大火災,這種沉痛的教訓,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如何能減少火災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
首先,開展全民消防工作,培養消防安全潛意識:這是防火減災最基礎的工作。每一個人培養消防安全潛意識,注重消防安全行為,既是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是公共安全的需要。因為個人的消防安全行為關系公共消防安全。消防安全行為屬社會道德行為規范,培養消防安全潛意識,也是一種社會道德修養。無論是單位法人還是自然人,在很多情況下,其行為關系消防安全,也關系社會道德。
其次,社會單位消防安全要做到:建立防火巡查、防火檢查制度;建立火災隱患判定整改制度,發現火災隱患立即改正;配置消防設施、器材,確保其完好有效,員工應掌握使用方法并能熟練操作,根據火災危險性,制訂有針對性的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員工熟悉本單位消防安全標志、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掌握疏散程序、逃生技能,火災發生時,通過喊話、廣播等方式,按照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要求通知、引導火場人員正確逃生;通過張貼圖畫、消防刊物、視頻、網絡、舉辦消防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公眾宣傳防火、滅火、應急逃生等常識,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對全體員工的消防知識培訓,新上崗員工進行上崗前的消防培訓等。
相信通過全民的消防普法,杜絕發生群死群傷的火災事故指日可待。
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在早期經濟大發展過程中,也有很多火災事故教訓,由于這些國家十分重視火災事故教訓,十分重視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十分重視全民消防宣傳教育,十分重視消防法制建設,所以,抗御火災整體能力全面提高,幾十年來極少發生群死群傷的火災事故。
[1] GB 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2] 張成斌,彭增峰.高層民用建筑消防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山西建筑,2009,35(28):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