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宜根
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高校圖書館建筑如雨后春筍涌現,同時高校圖書館的學術功能地位決定了它在校園中的地理位置,一般位置都比較適中、突出、環境優美。對圖書館的認識、接受和依賴,源于圖書館的建筑外觀、環境設施、空間布局等外在的因素。為此,對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理念不斷更新,同時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建筑設計理念,如大空間、大跨度、多功能、標志建筑、20年不落后、高標準等,感到存在有些誤區,尚值得探討。
本意即基本功能,建筑主旨。高校圖書館本意是藏與用,藏分為特藏、分藏、收藏和文獻空間布局、時間傳承、傳遞流轉等功能,藏的關鍵是合理、經濟、可持續;用可分為查詢、借閱、復制、交流、研討和利用、管理等功能,用的關鍵是方便、快捷、人性化。藏和用有機結合就是圖書館的管理,管理也是讓各類圖書、文獻在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最大限度拓展、延伸。
建筑設計時要做到:本意清晰、指標明確、功能靈活、布局合理、回歸自然、文化價值、量力而行、經濟適用。
無論站在教學管理的立場還是從校園建筑的角度,有一個共識是:圖書館是大學中最重要的教學設施。有人稱之為“學校的心臟”,可謂恰如其分。尤其當教學革新日益朝著自主、開放的方向發展,研究生數量日益擴大,科研比重日益增加,圖書館肩負的任務愈來愈重。大學圖書館還因其使用頻繁,與教學、科研工作關系密切,往往選址于校園中心地段:它的建筑形象也是學校學術的象征。高校圖書館文化價值體現在物質場所的文化特質,建筑形態的文化層面。
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遵循經濟、適用、美觀的原則。正確處理圖書館使用功能和外造型、裝飾材料選用問題,著重在功能上下功夫,多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比較,外形要服務于使用功能;選材要樸實,交通、共享空間面積要合理。
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遵循人文化。突出和諧、人本的思想,建筑設計要更加人性化。如:引進學術起居室的理念、綠色建筑的理念,保護、利用自然保護環境,營建良好的文化環境、物理環境、生態環境、心理環境等等。高校圖書館建筑設計回歸自然。正確處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如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空調使用和自然通風,考慮成本價值合理利用太陽能,結合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條件設計圖書館建筑結構形式,節約成本盡可能選用地方自然材料。
現代化包含電子化、信息化,充分發揮數字化的作用實現網絡化。如數字化閱覽室、數字化圖書館;但數字化圖書館與書刊圖書館的關系與比重,尚有待研究,兩者并將會有很長的時期。
現代化不是圖書館形式的時尚,而是內涵現代的實質。現代建筑不僅形式要新穎,而且設計的理念要先進,所含科學技術、建筑材料及管理手段都要達到現代水平和要求。要現代不等于不現實的模仿與抄襲,更不是亂提口號、炒作概念、趕時髦。如:要求建筑“新、奇、特”;片面的追求視覺上的“沖擊力”;設計不講“由內至外、由表及里”只講“一張皮”,不能不說這又是一唯美主義、形式主義在認識上的反映。
關于建筑人性化設計狹義的理解可以認為是:功能適用、空間的宜人、尺度的近人、環境舒適、氣氛和諧等。廣義的理解要有更寬泛的認識,是要對建筑全壽命、全方位的人文化關懷。
以人為本的空間,回歸自然的特性,蘊含地域文化和高校文化積淀,融入園林式設計,建筑布局不苛求對稱,而是依山就勢,具有山林野趣和樸實自然美。建筑本意的升華是建筑立意,用建筑語言敘述學校發展的文化肌理,傳承辦學理念和宗旨,更重要的是要在歷史傳承與時代創新二者之間取得一個恰當的平衡點。歸根到底,建筑設計從它的實用性考慮,也要由人類檢驗它的實用性,來決定它是否是好的作品。
選址要講究科學,要有比較,做調查研究;要方便讀者,有良好的使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條件;有適宜的自然環境和地質條件;要有適當的安靜環境,要綜合考慮其他因素;節約用地,節約資源。
不少高校的圖書館建筑面積動輒 3萬 m2~5萬 m2,盲目攀比,規模越來越大,標準越來越高,忽視了校情和人情。如衛生間設計不隱蔽,沒有解決好排氣、排隊、通視等問題;沒有照顧性別的差異,沒有考慮男女如廁時速不同的要求。
建筑形式服從功能內容,建筑形態宜典雅大方、講文化,注意心理需求,不宜盲目追求刺激眼球。
館內交通順暢,步行距離要短,閱覽室設計的房型不宜過長,以利于讀者瀏覽。考慮無障礙設計,并保證落實、順暢等。
不同功能用房要匹配,爭取達到最佳使用效率。建議大學圖書館使用效率(K值)能在 70%左右[4]。
舒適豪華不應該成為高校圖書館室內環境和學習空間的主要追求,要區別于公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以休閑為主,大學圖書館以學習為主。環境氣氛的營造,自然天成優于刻意追求,特別是意境的營造,其根本在于文化積淀。高校圖書館室內環境要綜合考慮:營建“學術起居室”的氛圍;創造宜人的空間尺度,不求大而無當;保證良好的聲、光、熱效應;營造人文化的心理環境;并經營宜人的室內、室外環保、綠色、節能環境;重視安排交往空間、設置休閑場所;閱覽席布局方式靈活、多樣;信息點兼顧家具布置,合理分布;咨詢臺設置方便讀者,位置適中;研究廂與研究室空間尺度近人;一卡通的管理、互聯網資源的共享等。在這方面設計較好的有 2005年建成的云南財經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新圖書館等。
據專家權威的解釋是:“在建筑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為此,所謂綠色圖書館建筑,概括地說:1)對建設環境、自然條件注重保護,不應由于本建筑存在而使環境受到破壞與污染;2)節約資源,包括一切物質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和空間的體量與能耗;3)提供一個人性化的空間,包括質感、光影、音響、印象、感覺等。綠色理念將成為建筑主流,綠色環保將成為評判現代建筑的新標準。
由于地域文化、高校文化積淀、設計標準、經濟條件、科技條件、可實施條件不同,綠色建筑設計不能盲目攀比,不能簡單比較優劣,要因地制宜,不能簡單模仿,更不能盲目照搬。結合地域和學校的經濟實際情況,宜在如下方面多考慮:建筑要重視、采用符合地域節能標準的節能設計;重視窗墻比、體形系數、遮陽系數等一系列保證節能有效的指標體系落實,如天然采光,自然通風、中庭拔風,有效遮陽等;要節約用地、用水、用電、用材、節約不可再生資源,如充分利用雨水;盡量回用中水;合理利用地熱、風能;要保護和維持原生態環境,同時選用新材料、新技術要充分考慮資金的價值。在這方面設計較好的有 2003年建成的山東交通學院圖書館。
高校圖書館的基本特點有:服務對象相對單一,主要是院校師生;館舍規模較大,平均在 2萬 m2左右,更大者有 5萬多平方米;藏書量一般在百萬冊以上;到館人流有集中脈沖式特征,離館也有相對集中的特點;館藏科技性強、專業性突出;人均利用館舍時間長、深度閱覽多、研究性閱覽多;要求技術管理水平高、開館時間長;書刊借閱流通量大、頻率高、電子閱覽更受歡迎。為此,合理確定開閉架比重,確定有特殊要求書刊資料閉架管理,確定密集和基本書庫比重等都十分重要。
建設程序主要分為前期階段,實施和驗收階段,運行和維護階段。要特別重視前期階段的下列工作:重視前期策劃,功能定位準確,避免盲目攀比、求洋、貪大,導致建設標準失控;重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切不可用項目建議書代替可行性研究報告,本末倒置;可研報告重在調查研究,不可只編不研,成為可批報告,后患無窮;避免設計任務書缺乏依據,虛性強,可操作性弱,整篇套話空話;避免建筑輔助空間大而無當,建筑有效使用率偏低;不可對合理設計周期壓縮再壓縮,使設計人員忙于趕進度,從而忽視設計工作質量;防止設計圖只重視外裝飾,搞些所謂的亮點,刺激眼球,忽視細節設計;重在方案評標,切不可匆匆走過場;設立重大決策失誤問責,責任明確,做到有錯可糾。
總之,一座新圖書館的孕育、誕生,需要研究建筑發展趨勢,遵循高校圖書館設計基本原則,注重建筑節能環保,重視前期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同時建設者要深刻理解和體會,高校文化地域特征和圖書館獨有的文化沉淀的肌理、辦學的目標定位等文化內涵。把高校圖書館建設為既是承傳獨特功能的建筑體,又是文化積聚和文明傳承的載體。
[1] 王正興.論大學圖書館新館建設用意及實現[A].海峽兩岸大學圖書館建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55.
[2] 沈國堯.大學圖書館建設的文化價值[A].海峽兩岸大學圖書館建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37.
[3] 鮑家聲.圖書館建筑求索——從開放到回歸[A].海峽兩岸大學圖書館建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21.
[4] 高翼生.現代圖書館設計理念再認識[A].海峽兩岸大學圖書館建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