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斌 李 偉 鐘少燕
村莊水系統規劃有別于現行的城市(鎮)小范圍規劃設計,不應簡單套用城市(鎮)理念,而應在充分調查現狀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因地制宜,才能編制出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工程規劃。目前,我國農村洪澇災害、飲水供應、水污染、消防等問題日益受到重視,設計單位及相關部門應著重考慮水量預測、水源水質、排水體制、管網設備等問題的影響因素,根據相關原則、規范進行綜合分析與探討,有效指導村莊水系統工程規劃建設,促進農村健康可持續發展。
陳思思在《發達地區村莊建設規劃內容體系的構建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村莊建設規劃的有機更新理念;構建了包括功能布局、水系統、能源系統、交通系統、建筑系統、環境景觀系統、生產設施系統和社會事業系統規劃在內的八大子系統的規劃框架[6]。
村莊水系統規劃,其內涵包括了水系治理規劃、河道保護規劃、給水設施規劃和排水設施規劃四個方面的內容。村莊水系統規劃作為村莊規劃編制的重要內容,應從分析水系現狀出發,結合村莊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以“整治水系、健全河網、改善水質、美化環境為重點,恢復、強化和擴展河道的防洪排澇、生態景觀等綜合功能,規劃出一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河網水系。
據初步統計,目前我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小于 40%。村民一般將地表水、打井開采的淺層地下水或雨水等作為用水主要來源。大部分村莊因涉及穿越道路、林地、農田、果園等多種復雜地勢給供水管網敷設、施工、維護、檢修等帶來很大的困難與不便,不僅為日后村莊規劃建設留下隱患,而且水量、水質及水壓均難以得到保障。
農村居民飲水安全是當前最突出的問題。建設部于 2005年5月組織開展了《村莊人居環境調查》,調查顯示:40%的村莊沒有自來水;75%的村莊在糞坑或廁所旁打井取水;90%的村莊使用傳統旱廁;90%的村莊垃圾隨意堆放;近 100%的村民都把臟水往房外潑[11]。調查結果比較清楚地反映了當前我國村莊存在的飲水安全隱患和因排水、生活垃圾而造成的環境安全隱患等。
排水、下水道和污水處理系統是農村社區型基礎設施的軟肋,也是埋藏在農村居住環境中的最大的環境安全問題。此外,近年來農村經濟活動的多樣性,農村及鄉鎮工業區的建設缺乏統籌規劃和科學指導,且部分鄉鎮企業經營者素質低環保意識差,污染控制措施不得力或治污設備落后,鄉鎮企業、集約化養殖廠的污(廢)水直接排入周邊水體,造成河流、水塘等水環境污染,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重大隱患。
規劃源于問題,現有資料是給排水工程規劃設計主要依據之一。由于歷史原因,大部分村莊沒有統一規劃,而且建設時序混亂、速度滯后,很難找到較為詳盡的現有資料,需要進行實地踏勘,與所在村各個部分協商,獲取盡可能多的資料,為規劃做好準備[9]。
1)搞活水系、健全河網。利用現有鎮、村級主要河道的拓浚與延伸,與周邊市級骨干河道相溝通;針對淤塞嚴重、河岸臟亂的農村主要河道,實行定期輪流疏浚,逐步消除河道的“腸埂阻”,恢復過水斷面,使水流暢通,達到引水置換的目的。若當地水循環不流暢,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水量較少,可考慮通過引水工程來適當改變水環境。
2)加強保護骨干水系。骨干水系是自然生態的生命脈絡,因此,在水系規劃建設過程中,不要輕易地對骨干水系調整和截彎取直,不要隨意改變河流的流量與流態。加強水體循環,建立有活力、多樣性的河流渠道,同時對天然河體加強保護。
對河道的保護,重點是合理確定河道藍線,即河道規劃控制線,它是保護、建設和管理河道及保護河道水資源的重要依據之一。河道藍線不僅要考慮河道防洪排澇、引水、航運和生態景觀等功能,還要考慮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河道藍線的編制要素包括河道的河口規劃控制線、河道管理范圍和河道安全運行以及河道配套工程的規劃控制線,在河道立面上也應予以控制。
給水設施分集中型和分散型供水設施,村域給水設施規劃應重點考慮供水水源、區域供水和農村改水;輸配水管網布置與道路規劃相結合;同時考慮消防設施的配置。村莊規劃中給水設施規劃的主要任務是:用水量的估算、水源的選擇和衛生防護、給水設施類型和選擇、給水管網布置等。
1)水量估算。用水量應包括生活、消防、澆灑道路和綠化、管網漏水量和未預見水量。綜合用水指標選取近期為 100升/(人?d)~200升/(人?d);遠期為 150升/(人? d)~250升/(人? d)。水質應符合現行飲用水衛生標準。2)水源選擇。水源分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兩類,村莊生活飲用水水源一般應優先選用地下水[4]。水源的選擇還應密切結合村莊產業布局和遠近期規劃要求,考慮到取水、輸水設施的設置方便以及衛生防護的要求,綜合經濟性來考慮。3)管網布置。輸配水管網的布置,與道路規劃相結合。給水干管最不利點的最小服務水頭,單層建筑物可按 5m~10m計算,建筑物每加一層應增壓 3m。4)消防給水。在水量保證的情況下可充分利用自然水體作為村莊消防用水,否則應結合村莊配水管網時建設公共消防栓,安排消防用水或設置消防水池,滿足消防用水的要求。
1)排水量預測。排水量應包括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主要指生活污水量,其按生活用水量的 75%~90%計算。雨水量參考鄰近城市的暴雨強度公式計算。
2)排水體制。對有條件的村莊,特別是距離市政污水、雨水管網較近,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體制,接入就近的管網,可設置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資源化處理設施、高效生態綠地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污水處理;沒有條件的村莊可采用雨污合流制,利用道路排水邊溝收集雨污水。
3)污水處理方式。距離市政污水管網較近(一般 5 km以內的村莊)可采用接入市政管網統一處理模式;其他村莊可根據村莊分布與地理條件,集中或相對集中收集處理污水;不便集中的應就地處理。
4)排水系統布置。布置排水管渠時,雨水應充分利用地面徑流和溝渠排放;污水應通過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管、渠應按重力流設計。
5)主要規劃措施。規劃應嚴格執行排放標準;嚴格水源地的保護;企業清潔生產,減少污染負荷;有條件的地區可開展污水治理和污水資源化工作,完善村鎮排水系統;嚴格控制農業污染,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實施改廁工程;實施總量控制,制定總量控制技術路線,確保區域內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區域允許排放量。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社會經濟建設事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村莊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核心載體,屬于《城鄉規劃法》明確要求編制規劃的范圍。村莊水系統規劃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村莊規劃編制的重要內容。然而,由于我國村莊情況復雜,村莊數量巨大且地域差異明顯,農村水系統規劃缺乏有針對性的指導理論,大多沿用城市規劃的手法,簡單“拷貝”城市規劃內容,導致水系統規劃在實踐中的“失效”。因此,研究村莊水系統規劃的編制內容及相關問題為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指導。
[1] 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衛生部.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規劃[Z].2005.
[2] 水利部農村飲水安全中心,重慶市水利局,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農村飲水安全建設管理論文集[C].2008.
[3] 北京土木建筑學會,北京科智成市政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導系列叢書 新農村建設 給排水工程及節水[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4] 汪曉敏,汪慶玲.現代村鎮規劃與建筑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5] 王惠麗.河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6] 陳思思.發達地區村莊建設規劃內容體系的構建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
[7] 李 偉.村域規劃編制內容體系的構建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
[8] 張 超.蘇南地區新農村水系規劃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9] 許升超.新農村建設給排水系統規劃[J].城鄉建設,2009(8):113-116.
[10] 王慧斌.新農村建設給排水系統規劃問題的探討[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6(4):36-39.
[11] 劉利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村莊規劃與實施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