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劉禮剛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好服務三農的過程中,農村公路發揮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方便了農村居民的出行,便利了農產品的流通,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村交通狀況,促進了農村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全國農村公路建設成效十分顯著,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積累了一些經驗,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如建設養護發展不均衡,體制機制不健全,整體服務能力不高,不能完全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等問題。
農村公路建設采取怎樣的模式、體制和方法,以盡可能少的資源和資金,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務質量的需求,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促進農村公路建管養的健康全面發展,是當前農村公路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1)農村公路涉及線路多,范圍廣,項目儲備量大,各地的農村公路規劃缺乏長期性和科學性。部分地方盲目追求通達通暢率,部分地方一味追求高標準,高投資,沒有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速度與質量、規模與標準的關系,不顧本地經濟和自然條件,提出不切實際的發展目標,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投資浪費。
2)農村公路建設缺乏發展的有序性。部分地方存在“等、靠、要”思想,未充分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影響了農村公路健康發展;部分地方建設管理的規范化欠缺。少部分地方未按照“修農民愿意修的路”的原則,出現了強行攤派、亂集資、降低征地拆遷補償標準、拖欠農民工工資和征地拆遷款的情況。
3)農村公路等級相對較低,相關的配套設施也不完善,標志標線不齊備,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目前各地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輕養的問題,農村公路使用中還存在著在路肩上行車、停車等不規范的問題,路政工作開展困難。
1)農村公路建設。
農村公路建設關乎長遠和全局,其規劃的合理性十分重要。要堅持規劃優先,規劃科學,應盡可能將規劃納入法制化軌道,切實做到依法編制、批準、修改,認真管理和監督實施。制訂農村公路規劃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投入為保證,以效益為中心,按照統籌兼顧、相互協調的原則,合理布局,縱橫結合,有序協調發展,力求做到規劃可行、規模適當、分步實施,確保滿足項目資金情況及交通量發展前景和農民群眾的切實需要。
堅持標準適度原則,合理確定建設規模,保持經濟性與適用性的均衡發展。農村公路交通量以混合交通、輕型交通為主,主要是解決農牧民出行問題。在建設資金不充足情況下,堅決不攀大求全、盲目追求建設標準。由設計單位深入現場對設計進行認真核實,根據交通量情況選擇寬基窄面或窄基窄面,在保證安全使用功能前提下,可以適當放寬平、縱指標,避免大填大挖,減少征地拆遷工程數量,有效利用資金。
2)農村公路管理。
嚴格資金管理,保證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安全高效使用。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是國家補助。資金問題是農村公路建設的關鍵,農村公路資金必須專項賬戶管理,專戶存儲,單獨建賬、單獨核算,嚴格計量支付,杜絕截留、擠占和超范圍使用項目資金的現象,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走制度化建設道路,規范管理,確保質量。農村公路建設點多線長面廣、管理難度大,應制定規章和辦法,使農村公路建設從項目立項到審批,從規劃設計到施工管理及工程驗收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抓好設計、施工、管理、驗收、養護等各個環節,探索和推廣符合項目實際情況的監理制度,確保工程質量,最大限度地保證公路的投資效益。
提高群眾參與度,堅持農村公路發展與農民利益有機統一。
a.在保證工程質量、進度和安全的前提下,鼓勵組織當地農民有序參加工程建設,為當地群眾開辟一條商品流通、產業開發、產業結構調整及增收的渠道。
b.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推行社會公示制度,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內容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和檢舉途徑。也可推行工程質量監督員制度,派駐工程質量監督特派員,對農村公路的各個環節進行檢查和監督。
c.加強對農牧民進行施工養護技能的培訓,加快農民在農村公路發展中由簡單的勞務輸出向技術輸出的轉變。
3)堅持建養并重,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農村公路特點的高效、科學的養護新機制,提高養護水平。
改革現行的農村公路管理體制,縣級及以下人民政府作為農村公路養護的責任主體,應加大自身的管理職責力度,建立適合本地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模式,成立辦事高效,人員精干,面向社會的新型農村公路管養機構,對列養的農村公路進行調查、統籌規劃、監督并調控,制定政策、提供服務、檢查質量,有條件的鄉鎮可設立地方道路養護所,保證農村公路的及時養護。同時應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村公路養護工程市場,允許和鼓勵養護工程專業隊或公司,參與農村公路養護工程項目競爭,逐步實現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引進高素質的基層養護技術人員,掌握高等級路面的養護技術,以適應現代科學的農村公路養護需求。
1)政府或立法部門要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和保障農村公路工作。只有走法制化的道路,農村公路的建設、管理和養護才能取得實質性、跨越性、持久性的發展。
2)積極探索適合當地實際的農村公路建設管理技術。
a.積極開展對農村公路低造價、典型路面結構形式的研究引用與推廣。分析具體項目的交通量、荷載大小及人口集中度,合理確定主要控制指標,進行基層及路面設計,通過理論分析、室內試驗和試驗路使用情況及工程造價比較,最終選定適合當地自然氣候地形地質條件和交通條件的造價低、質量較好,施工簡易,無需大型機械,適合農村公路施工條件、便于村民自行養護的路面結構形式,跟蹤調查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技術成熟后盡可能大面積的推廣。
b.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關鍵技術的掌握與控制。通過優化設計、加強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質量、工藝和方法,規范施工,嚴格控制超載車輛等措施,將公路各種病害降到最低,提高投資效益;召開培訓和現場會,經驗交流、現場觀摩,引導各地尋找差距,分析原因,通過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建設管理水平。
c.地方材料在農村公路的應用。農村公路材料的采備充分利用強度較好的原有路面材料及當地自采,避免舍近求遠,降低工程造價。土工合成材料的應用、廢舊瀝青在農村公路的應用也可降低工程造價和延長路面結構的使用壽命。
3)完善農村公路養護制度,采用科學合理的公路養護技術,延長農村公路整體的使用壽命,形成科學養護的新局面。
a.做好日常養護。加強日常小修保養,及時采取中修措施。應針對各種病害產生的原因、路面結構類型、維修季節的氣候特點等情況,維修措施,制定相應的周期性養護工程計劃。
b.建立預防性養護和預見性防范制度,推行預防性養護實施科學管養。預防性養護,作為一種經濟有效的養護策略,能通過路況較好時采取的一些技術手段,及時阻止路面狀況的急劇下降。各地可根據自己的實踐成果和典型的預防性養護技術出具養護技術指南。
c.建立一套完善的農村公路預警、應急處置及應急保障機制,提高農村公路應急處置能力。
d.養護設備和工藝的改進與提高。在經濟、實用和高效的前提下,注重小型多功能養護設備的使用,積極采用新材料新工藝,引進開發新機械新工藝,提升預防性養護水平。
e.加大對農村公路養護的廣泛宣傳,培養全民保護道路的素質,養成自覺自愿行為;加大路政管理力度,制定農村公路超限超載治理細則;加大農村公路安保設施力度,設置齊全的交通標志,提高交通安全意識。
[1] 趙永平.淺議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模式[J].山西建筑,2009,35(10):293-294.
[2] JTG H 10-2009,公路養護技術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