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尚鴻
我國現在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階段,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龐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高碳經濟”特征突出的現實,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怎樣走出一條既確保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又不重復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發展的老路,同時又不盲目讓西方國家牽著鼻子走,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1)低碳生態城市:是以城市空間為載體發展低碳經濟,實施綠色交通和綠色建筑,轉變居民消費觀念,創新低碳技術,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2)低碳城市規劃:潘海嘯教授(2008)等人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間規劃策略,探索了區域、總體規劃、詳細規劃三個層面的低碳發展模式;Fong Wee-Kean(2007)等人認為碳排放與城市形態結構存在一定關系,提倡緊湊城市的空間發展模式;Crawford and French(2008)探討了空間規劃與低碳目標之間的關系,認為實現低碳目標的關鍵是轉變規劃管理人員和規劃師的觀念,在空間規劃中重視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強低碳技術的運用;張泉等人提出低碳城市規劃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和實踐探索。
3)“低碳生活”是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一種簡單、簡約和儉樸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業、建筑業中許多節能技術改進的細節,還包括人們日常生活習慣中許多節能的細節。
科學的城市規劃是建設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能源消耗會直接影響到周邊區域的環境污染,城市規劃除了考慮單個城市自身特點外,還應結合城市所在區域和國家的發展戰略進行考慮。
對于循環經濟理念的運用和實踐主要體現在空間產業布局規劃、市域基礎設施規劃、交通規劃和工業園區規劃四個方面:
1)空間產業布局規劃。
在城市發展規劃中,要降低高碳產業的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結合城市優勢資源布置相關產業可以減少企業利用這些資源的成本,將資源優勢更有效地轉化為經濟優勢;綜合規劃城市主要相關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形成;除了城市主要產業,城市規劃空間布局也充分考慮了與這些產業的副產品相關的產業的布置;也就是說,要從決策源頭上保證城市總體規劃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在規劃階段就推動向低碳城市的方向發展。
2)城市基礎設施的規劃。
城市統一規劃基礎設施的主要作用在于實現生產資料、生活必需資源和生產生活需求在城市層面的統籌規劃。
3)交通規劃。
交通運力也是資源的一種,合理的城市規劃功能布局對于提高交通線路和運力的利用效率,減少不必要的交通發生量,避免高速公路和城市內部道路擁堵有重要作用。低碳城市的交通戰略可從兩個方面實現:一個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數量,如果這個數量是下降的,那么在單位排放為一定的情況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就降低;另一個方面是降低單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如果私人交通出行的數量是一定的,那么只要持續降低單位汽車的碳強度,就可以降低整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以上兩個方面說明,低碳城市需要倡導和實施公共交通為主導的交通模式,在這一點上,巴西的庫里蒂巴堪稱成功的例子。
4)工業園區是引導產業集聚的重要方式。
相近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有利于形成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實現原料、能源和其他設施的綜合利用,使等量的資源投入能夠產生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建筑施工和維持建筑物運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戶,低碳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綠色建筑。綠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又能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間。
綠色建筑的建設包括:建筑節能政策與法規的建立;建筑節能設計與評價技術,供熱計量控制技術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術與產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應用等;推廣建筑節能,促進政府部門、設計單位、房地產企業、生產企業等就生態社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減少碳排放的進程中,綠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廣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而且個人也應當承擔責任。我們應當倡導和實施一種低碳的消費模式,一種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在維持高標準生活的同時盡量減少使用消費能源多的產品。在減少碳排放方面,個人的行動非常重要,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幫助減少碳排放。從日常生活做起,節制含碳產品的使用,實行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我們就可以為實現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做出貢獻。
“低碳循環經濟”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那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1)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是轉向低碳循環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便利”是現代商業營銷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著巨大的能源。如:超市敞開式冷凍系統和封閉式冷凍系統所造成的能源浪費。
2)以“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是轉向低碳循環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二;如:“限塑令”意義不但在于遏制白色污染,還在于節約塑料的來源——石油資源、減排二氧化碳,這是一種“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
3)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和“奢侈消費”的嗜好是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三;如:私家車及各種奢侈的電氣化產品所消耗的能源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4)全面加強以低碳飲食為主導的科學膳食平衡是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四。低碳飲食可以控制人體血糖的劇烈變化,從而提高人體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產生,還會有保持體型、強健體魄、預防疾病、減緩衰老等益處,低碳飲食將會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作為一個高能耗國家,我們需要從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找到我國巨大社會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本源。必須摒棄只關注諸如建筑節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層面的具體技術問題,而忽視“體”的層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理論的負面影響,城鄉空間布局、國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費等。因此,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及發展創新思維、改變觀念,堅持體用結合,從全局觀、系統論的角度出發,才能正確認識并加快低碳循環經濟的發展。
1)解決潛藏在空間格局和社會發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費問題。有效的節能減排必須以工業相對集中為前提,工業相對集中才能產生專業化分工,提高效率,節省能源;同時催生集群創新,不斷產生新技術、新工藝,從而減少物質消耗。
2)培育靜脈產業,建立完備的工業化體系。民眾對循環經濟體系的理解目前還處于表層,基本理解為廢渣利用、尾氣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環經濟體系應如同人體系統一樣,如果把工業制造系統比作人體的動脈系統,那么,我們使用過的工業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則應如人體的靜脈系統一樣。工業品的回收再利用——“靜脈”產業應該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3)大力發展低碳技術,解決自主創新成果和人才的匱乏問題。低碳技術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必須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以迅速的推廣和應用。
4)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文化創意產業處于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和低碳消耗的綠色產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服務業,能夠為社會創造巨大的財富,同時避免了能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
5)低碳循環經濟之路的核心,是倡導形成綠色消費、綠色經營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須轉變公眾和社會的觀念,做任何事都要適度適宜、合理節約,這就需要用城市規劃的手段和政策法規的手段來引導自發的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建立起我國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統,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總之,人們要實現宏大的節能降耗戰略,或許要取決于很多細微之處。人們應看到,這“細微之處”不只是制造業、建筑業中許多節能技術改進的細節,也包括日常生活習慣中許多節能細節。對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每個人生活習慣中浪費能源和碳排放的數量看似微小,一旦以眾多人口乘數計算,就是巨大的數量。科技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有責任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眾開展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創意活動和普及工作,使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的科學發展決策,變為全民的實際行動。發展低碳循環經濟,是中國的“世界公民”責任擔當,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推行低碳經濟,需要政府主導,包括制定指導長遠戰略,出臺鼓勵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減免稅收、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綠色信貸等措施,來引領和助推低碳經濟發展;但也需要企業認清方向自覺跟進,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集體行動。只有更多企業改變目前的被動狀態,自覺跟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步伐時,中國向低碳經濟轉換才有現實的基礎和未來的希望。
在現階段我國現有資源和環境的情況下,一個優秀的“低碳生態城市”規劃方案是通過各種創新技術的應用和“低碳循環經濟”先進理念的貫徹而形成的,而執行這一理念或技術手段的則是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所以,在城市規劃中僅僅是運用“低碳循環經濟”的先進技術理論規劃出“低碳生態城市”思路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托于“低碳生活方式”才能實現減排的目的,所以推行“低碳循環經濟”的同時要倡導“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的廣泛實施,將扼制“高碳經濟”的蔓延,促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通過“低碳生活方式”的宣傳引導和保障制度的制定是實現“低碳城市”規劃思想這一目標的必要條件。
[1]鮑健強.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4):153.
[2]莊貴陽.中國:以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挑戰[J].環境經濟,2007(1):70.
[3]夏堃堡.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城市可持續化發展[J].環境保護,2008(3):98.
[4]張 泉,葉興平,陳國偉.低碳城市規劃——一個新的視野[J].城市規劃,2010(2):13-17.
[5]潘海嘯,湯 諹,吳錦瑜,等.中國“低碳城市”的空間規劃策略[J].城市規劃學刊,2008(6):57.
[6]中國城市規劃研究會.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戰略[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0:21.
[7]吳曉江.戒除嗜好 面向低碳經濟[N].文匯報,2008-06-05.
[8]田 晨.低碳生活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J].世界環境,200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