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蕾
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和而不同”的中國哲學智慧貫穿、滲透、傳承在中國審美文化、社會文明、個體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每個城市因它獨特的自然、人文和歷史背景而各不相同,每個城市的風格、建筑的色彩體現出城市的個性化魅力。而近幾十年來,我們走在不同的城市卻有著似曾相識的感受,相似的地標建筑、相似的立交橋、相似的大廣場、相似的街道——這并非是合理的相似,是令人焦慮的相似,“身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早已成為一種久違的體驗。城市建筑和空間本應有的地域特色、時代特色和人文精神卻早已被趨同的城市面貌侵蝕殆盡。
20世紀90年代上海的幾座頗具高度的建筑落成讓人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建筑對于城市面貌和形象的重要性。于是,各城市具備或不具備配套力量的都開始用不合理的結構來獲得“視覺沖擊”。當然,對于城市本身,地標建筑是城市的符號和象征,是了解城市動態的窗口。
然而,近年來這些建筑不約而同地用相似的立面、結構和高度、規模打造代表城市個性的建筑主體,而且互相攀比,講究“高大全”,認為城市的發展就是通過高樓大廈的多少來體現。北京建了“鳥巢”后,有的地方開始建“鳥巢二代”,都是照葫蘆畫瓢。而正因為這樣,城市“和而不同”的個性悄悄喪失在這些雷同的風格中。
與地標建筑不同,居住空間的投資和消費根據民眾需求和購買力的不同而分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這應該是提供了更自由的設計空間的。民眾住宅可以從平房到樓房的過渡中獲取契機,將中國豐富而富有特色的地方民居資源進行現代化的繼承和轉換,我們看到的卻是富有民情和地域特色的建筑被斷代性地拋棄,積淀著歷史和民眾智慧的各地民居建筑皆已不再,取而代之的卻是一波又一波空洞、雷同的“現代建筑”。這些建筑的呈現方式與地標建筑追求“高、大、全”不同,但也同樣是變異了的現代主義方盒子,只是在方盒子中或繁或簡、添加和模仿一些西洋建筑元素,這其中包括古埃及建筑、古希臘建筑、巴洛克式、新古典主義樣式等各類風格元素。這與地標建筑非洋不取的做法是如出一轍的。
顯然這些帶有先天不足的缺陷跟風建成的建筑必然導致和加速潮流更替,建筑的拆遷和改建也必將勢不可擋。而基于地產商業的經濟貌似推動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實則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
在一定程度上,地標建筑是在質上代表了城市形象,而民眾的居住空間則在量上代表了城市形象,這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使城市呈現驚人的相似之處,然而日益雷同的城市規劃更是將這種復制性推向了極端,令雷同氣息在城市中無處不在。各城市以成功的大城市的固有模式開始打造自己的城市新形象,而“地標建筑+中央商務區+步行街+高新開發區+創意產業園區+主題公園+廣場”則更成為其與“國際接軌”的“萬能模式”。盡管城市分區是較為科學的城市規劃,但成功的分區必定是建立在各自的歷史、文化、經濟、自然景觀基礎上,由人為規劃和歷史選擇的合力下逐步形成的。“萬能模式”的跟風模仿最終只能造就一批沒有凝聚力、沒有認同感、沒有競爭力的失憶城市。
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促使地域間的各種交流,使地域文化的范圍擴大,生活觀念、文化觀念,尤其是生活方式已經日趨雷同。生活方式的趨同成為城市建筑特色雷同的一大誘因。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維斯·奈保爾曾經提出“普世文明”的觀點,他認為擴張的西方文化中包含了“普世性”的價值,適應全人類。產業革命和由此而引起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大變革,使人們對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現代建筑的理論和實踐能夠真實地反映社會發展的進程和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因此,現代建筑理論的普遍適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各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使得當前的模仿之風成為可能,同時它的先進性得以推廣和普及。
建筑本身是特定技術的體現,科學技術可以使建筑具有特色。另一方面,技術也可以使人們擺脫對特定自然過程的依賴和應用。過去的建筑不得不考慮日照、通風以及采光等問題,與建筑所處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現代建筑由于建筑材料、建造技術、交通條件甚至互聯網的發達,逐漸簡潔化、標準化地投入工業生產,因此可以超越所在環境和地域的限制。現代科技并不必然導致建筑的趨同性,但它可以有更多的可能和機會使建筑走向趨同。
中國傳統建筑經數千年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木構架為主的結構體系,內部空間形式單一,本體意義上沒有類型的區分,注重建筑單體間相互組合,建筑室內室外交融,體現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思想。而現代建筑豐富多彩的空間形式、復雜的功能與中國傳統建筑有較大差異。現代人的生活復雜又多變需要新的美學觀體現自身的個性。二者文化觀念上存在著諸多差異,再加上由于城市的快速發展,無從拿出更多財力和精力分析整合找到二者的結合點,因此難以在理論和實踐中有所突破。
中國過去十幾年大發展過程中,沒有對歷史文化與風貌進行關注,建筑形式上出于“焦慮”的隨意借用和組合,這提示著我們“異地摘來的花朵”可能是美的,但并無根基。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標志。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城市建筑載體才能得以存在和發展,載體是它們外部功能的體現,也是城市景觀的核心要素。城市建筑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根基。在保護建筑古跡遺產、凝注千百年審美觀照的自然景觀的同時,這些寶貴文化積淀也是城市建筑個性傳承與創作的起點。
1)突出城市建筑的個性,首先要處理好自然因素與人工因素的關系。尊重環境,尊重歷史,尋找地域文化根源。現在盛行在樓頂上建四合院,顯然這種做法是模糊和忽視地域建筑文化的。具有傳統精神的現代建筑設計,理想創作手法是植根于地域環境,回應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征,協調原有城市肌理,采用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傳統材料和技術,將傳統精華寓于現代設計手法中,在整體及內部空間和布局上有傳統觀感。
2)城市建筑應當多樣化,時代需要張揚個性,但一定要考慮符合城市整體性、統一性、協調性這一前提條件。城市建筑保持傳統和學習異文化并不矛盾,民族性與國際性并不相斥。多元文化的融合是現代城市的基本特征。
哈爾濱是具有歐式建筑、日式、現代風格建筑、各式宗教建筑等多元化建筑風貌的城市。在如此的背景下,勤勞智慧的當地人在繼承民族特色建筑的同時,又汲取借鑒了西方建筑文化的精粹,采用東西建筑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的創作手法,把巴洛克建筑流派的風格融入到民族傳統建筑之中,創造出中國特有的建筑樣式——中華巴洛克。
只追求所謂傳統的純凈性,是不利于城市建筑發展的。反之,在同異文化的交流與沖撞中發展完善自己,才能突顯建筑的個性,形成獨特的城市文脈。
3)有特色的現代城市,既要認知和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傳統的舊建筑,又要在新時代充分挖掘其價值進行有效的利用,新舊交融反映時代感和創新意識。梁思成先生早在20世紀50年代曾提出“中而新”的口號,如今在“多元化”和“全球化”趨勢中把創造既是現代又富有當地特色的新建筑文化作為方向是明智之舉。新建筑應當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對傳統的延續。文脈是有建筑的地方都應該存在的一種協調新老建筑的手法。西安的“大唐不夜城”的打造,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規劃布局,正南北向的棋盤里坊和道路系統,以及密檐樓閣式塔都體現了傳統的文化。過去傳統高臺建筑主要為了烘托高大雄偉的氣氛,在4個主體建筑打造時,在這一基礎上,滿足實際功能所需發展為兩層建筑表皮設計手法,完美地把傳統建筑和現代功能結合,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完善了城市歷史建筑的延續發展。
4)在城市發展建設時,把握總體的構思,突出重點,修復毀損遺存,復原重點街區和經典建筑,突顯城市的個性。四川成都的“寬窄巷子”,經過300年的歷史演變,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遺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風格在南方的“孤本”。
作為成都突顯個性的寶貴文化資源,寬窄巷子的改造注重傳統將其與當地文脈和社會環境結合,改造過程中,遵循了“循序漸進,有機更新,居民參與,動態保護”的原則。尤其是根據功能業態的需要和風格,居民進行的二次再創造,很好地建立了歷史的延續性,形成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城市的面貌是當地自然、社會和歷史演變的綜合體現,是城市發展的客觀選擇。城市建筑要契合城市性格,城市魅力要通過鮮明的文化和個性來體現。城市建筑做到“和而不同”,就是在于通過保護來繼承傳統,尋求特色,在協調過去和現在、改造和利用等多方面矛盾中良性的發展。
[1]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2]葉鐵橋,陳業奇.政協委員批城市建筑:非洋不取 千城一面[N].中國青年報,2011-03-06.
[3]王 瑛.建筑趨同與多元的文化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蕭 默.建筑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