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宏偉 ,孫緒洲,趙 炎
(1.泰安市水利和漁業局,山東 泰安 271000;2.肥城市水利局,山東 肥城 271600)
肥城市地處山東中部、泰山西麓,轄14個街鎮和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07個行政村(居),總面積1277km2,總人口97.1萬,其中農業人口70.2萬。全市山區、丘陵、平原各占1/3,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58.8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6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271m3,屬嚴重缺水區。由于地表水資源匱乏,飲用水水源主要為地下水。近年來,肥城市委、市政府把農村飲水問題作為改善民生的重點來抓,加大投入、建管并重、持續用力,全市70萬農民全部吃上了符合國家標準的衛生水。
第1階段是飲水解困階段。1994年,肥城市把村村通自來水列入“四通”(通自來水、通公路、通電、通電話)工程,利用1年時間完成了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基本建成了簡易的村級供水系統,絕大部分村的群眾吃上了“自來水”,初步解決了飲水困難。
第2階段是潔凈飲水階段。1998年以來,隨著農業生產中化肥、除草劑等的普遍施用,淺層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干旱年份淺層水也供不上。于是通過鼓勵各村對原水井挖深或另打深水井,采取獨立供水的方式,水質問題得到一定提升,逐漸由飲水解困向飲衛生水、潔凈水發展。
第3階段是聯網供水階段。從2000年開始,部分街鎮借鑒城市供水經驗,探索實施分片集中聯網供水,選擇優質水源地集中供水。但限于經濟條件限制,只在鎮駐地和附近的少數村實行了這一新的供水方式。
第4階段是規模供水階段。2003年,肥城市制定了飲水工程建設的規劃方案,計劃利用5年時間,徹底解決全市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2005年,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全省實現村村通自來水的目標后,肥城市結合工作進展情況,對原先的規劃方案作了調整,于2006年底提前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先后興建聯網集中供水工程26處,新建和改造后的聯網集中供水工程,山丘區供水規模達到了1萬人以上,平原區達到了1.5萬人以上。
第5階段是管理提高階段。先后制定出臺了《肥城市農村飲水工程管理暫行辦法》、《肥城市實施〈山東省農村公共用水管理辦法〉細則(試行)》,對農村飲水工程的工程管理、水源管理、供水管理、資金管理、監督管理等幾方面作出了規定,并根據辦法規定細則,指導5家供水站通過清產核資、公開競標的方法進行改制,使其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民營企業;衛生部門對水質加強了監控,每年都對水源井進行水質檢測;物價部門對全市農村自來水價格進行整頓。由此,建成了省、市、縣、鎮4級聯網的農村飲水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了農村飲水的實時動態管理,實現了信息管理基礎數據的采集、傳輸、分析、處理、存儲現代化,提高了農村飲水安全的保障程度。
肥城市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強化組織協調和工作調度。將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列入了市政府工作的責任目標和對街鎮的重要考核內容,充分調動各部門、各街鎮參與建設的積極性。
結合以往的工作基礎,制定了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并以優質水源為依托,按照“能聯網的不單村,能改造的不新建”的原則,打破街鎮行政區的劃分界限,合理布局供水區域,推動擴網升級改造,分步推進實施。
按照“扶持資金確保用好、市鎮財政足額配套、鼓勵大戶積極參與、受益群眾自愿籌資”的原則,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投入機制,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
實行了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著重把好了水源選擇關、設備材料準入關、施工隊伍選擇關、建設質量監理關、工程竣工驗收關,確保建設質量“百年大計”。
供水工程建成后,及時明確產權和管理主體。以村為單位供水的,由受益群眾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組建用水戶協會,實行自主管理;多村聯網供水的,組建供水站或供水公司,實行企業化管理。
肥城市的農村公共供水工程建設,徹底解決了群眾飲水難、飲水不安全問題,取得了顯著效益。
“淺層水”、“苦咸水”、“高氟水”、“污染水”的現象得到了徹底解決。目前的供水水源多為深井水,并且配套了二氧化氯發生器等凈水設備,水質均達到了國家農村安全飲用水衛生標準,特別是實行聯網供水的村莊,飲用水基本達到了城市自來水標準,群眾的身體健康得到保障。
農村公共供水工程的建設,保證了供水到戶、水量充沛、水壓達標,出現了灶臺清潔、浴室整潔、廁所干凈、庭院綠蔭的新景象。
通過采取異地打井、遠距離調水、聯網集中供水的方法,使水資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優化配置,達到了統一治水管水的目的。
通過管道改造、設備更新、計量收費以及成立供水公司等,達到了成本降低、水價低廉、群眾滿意的效果,實現了自我發展、以水養水的良性循環。
目前,全市自來水入村率達到100%,入戶率達到96.8%,但仍有部分村莊村內管網管材陳舊、老化,與主管網對接跑冒滴漏嚴重。而村內管網的改建由村民采取“一事一議”的原則實施,村內管網改造難度大。特別是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必然對水量、水壓、供水時間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解決。
農村用水時間集中程度較高,既要滿足供水高峰時群眾用水需求,也要滿足平時少量的用水需求。盡管供水工程普遍采用了變頻恒壓供水裝置,但部分工程供水采取縮短供水時間等方法以求減少供水損失,不能高標準滿足群眾飲水要求,群眾用水方便程度受到較大影響。同時由于管護不到位,供水設施被盜被損現象時有發生。
規模化供水可有效地改善水質和保護水源;有利于專業化管理,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肥城市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和社區建設規劃,對農村公共供水規劃進行了完善,計劃以建站擴網促進現有供水站和新建供水站管網延伸,在實現“一鎮一網”的基礎上,進一步打破行政區域,根據地形地貌,將全市劃分為七個供水區域,實行“七區供水”。
肥城市計劃對現在仍由政府管理的供水站,年內完成改制,并在新建工程和飲水改造過程中鼓勵扶持社會力量參與供水工程建設和管理,形成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的有效機制。
嚴格貫徹落實管理辦法規定,對水質、水價、水源保護實行重點監管。劃定水源保護區,定期對供水水質進行監測,并責成供水單位定期對水源水質和供水水質進行監測,確保供水水質達標。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原則進行水價核定。指導供水單位完善供水安全應急預案,確保群眾用水需求。指導供水單位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做到管理專業化、服務社會化、工作規范化,確保農村供水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廣大農民群眾長期飲用安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