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斌,周麗麗
(博興縣水務局,山東 博興 256500)
博興縣位于魯北平原黃河下游南岸,地處黃河經濟帶與環渤海經濟區接合部,是著名的打漁張引黃灌區和膠東調水工程渠首所在地。全縣轄9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48個行政村,48.5萬人口,總面積為900.7km2,耕地面積5.4萬hm2。博興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經過持續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全縣骨干水利工程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保安體系、灌溉保證體系、蓄水工程體系、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體系和水生態環境體系。博興縣擁有各類小型農田水利設施1萬多處(座)。在全縣骨干工程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小型灌排渠道、小型灌溉泵站、小型引水閘、小型排澇涵閘等“小農水”,作為農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卻因長期投入不足,出現了“上游(渠首)水漂漂,下游(田里)無水澆”的窘境,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突出“瓶頸”。
2009年,博興縣被確定為第一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建設重點縣”。為抓好重點縣項目建設,博興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系統化規劃、規模化推進、高標準建設、新技術支撐、文明式發展、用水戶參與”的發展思路,以充分發揮綜合效益為目標,突出工程建設這一重點,突破管理與改革這一難點,多措并舉,狠抓落實,全縣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博興縣2009年度及省財政新增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任務主要包括:引黃自流灌區末級渠系改造工程2533hm2,引黃提河灌區末級渠系改造200hm2,引黃井灌補源區高效節水示范灌溉工程733hm2,建設墑情雨情測報站2處,新建排澇涵閘25座,新打配套機井120眼,維修改造機井110眼,工程總投資3247萬元。博興縣高度重視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縣長親任項目建設指揮部總指揮。縣委、縣政府相繼出臺了《博興縣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專項資金管理實施細則》、《關于加強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的意見》、《博興縣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考核辦法》等文件,從組織領導、政策支持到財政扶持都做了明確規定,進一步調動了農民和社會各界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全縣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
為把項目建設成為農民用得上、用得好、用的久的精品工程,博興縣堅持規劃先行,走集中連片建設的路子。針對小農水工程面廣量大的特點,充分結合當地群眾的意愿,科學制定實施方案,聘請專家做技術顧問,組織項目所在鎮村負責人先后到省內先進縣區參觀學習,并舉辦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與改革專題培訓班,在進一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確定建設方案。按照引黃自流灌區、引黃提河灌區、引黃井灌補源區等不同的灌溉模式,分別確定了以渠道防滲、地埋混凝土輸水管、低壓管道輸水為主的節水配套形式。在渠道襯砌形式和渠系布置上,進行合理篩選,優化布局:既有梯形斷面,也有U型斷面;既考慮渠路布置,又兼顧耕種習慣。確保工程建成后,群眾用得上,用得好。
加強工程建設管理,是打造精品工程的關鍵。在項目建設管理中,嚴格按照國家及省財政、水利部門的有關規定,積極推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制”管理,以提高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質量和效益。所有工程項目均公開招投標,優先選擇具有相應資質的施工隊伍,所需低壓管道管材由縣政府采購中心統一招標采購。委托濱州市水利建設監理中心對項目進行全程監理。建立了調度會和施工例會制度,及時解決工程中存在的問題,保證了項目順利開展。項目建設與監理人員嚴格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行業技術標準,嚴把質量關,處處體現精品意識,努力做到設計精細,質量優良。在施工過程中,項目建設面臨時間短、冬季施工和春灌引水等多重矛盾。為此,博興縣制定了溫室大棚預制施工、交叉施工等施工方式,做到了工程建設與引水灌溉兩不誤。
項目實施中,博興縣堅持以科技為支撐,積極探索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努力提高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引黃自流灌區建設了水泥固化土實驗段,提河灌區建成了獨具特色的混凝土管道輸水示范區,井灌補源區使用了機井灌溉射頻控制系統等先進技術,并安裝了2套墑情雨情自動測報系統,配套完善的測水量水工程設施。
為強化資金管理,確保資金安全,縣財政局專門出臺了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資金管理辦法,為規范資金使用提供了依據。本期工程所需的縣級財政配套資金550萬元、鎮級財政配套50萬元、農民“一事一議”自籌247萬元全部及時到位,資金使用管理實行提款報賬制。全部項目資金使用規范,專款專用,無滯留、擠占、截留、挪用等違規現象。同時,財政部門搭建了資金整合平臺,在不改變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將小農水的專項資金和國土整治、農業開發、現代農業標準良田建設等項目資金進行捆綁整合,2009年,博興縣小農水建設整合資金達到2117萬元。
為推動項目建設與管理工作,博興縣把堅持輿論宣傳作為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大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在每個項目區建立了項目公示牌,公示項目建設內容,接受群眾監督,征求群眾意見,有效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在小農水項目建設期間,共編輯小農水建設專題簡報10期。通過山東新聞聯播、大眾日報等媒體的宣傳報道,在全縣形成了各級領導重視、項目區政府支持,受益群眾積極參與的良好建設氛圍。
國家水利部、省財政廳、省水利廳和市縣兩級的主要領導多次到施工現場進行檢查督導,對工程的建設提出了大量寶貴意見,有力地推動了小農水項目的實施,并對項目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不像骨干水利工程一樣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歷來是管理工作的難點。項目實施過程中,博興縣堅持工程建設與管理改革相結合,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改革。按照出臺的《博興縣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實施細則》、《關于加強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積極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機制改革,大力推行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工程技術人員在抓好項目實施的同時,深入田間地頭進行調查研究,科學劃分管理單元,按照引黃灌區、提河灌區、井灌區不同的特點,因地制宜地確定不同的用水管理模式。引黃自流灌區一般以支渠、斗渠為單元組建用水協會,引黃提河灌區以揚水站為單元組建協會;井灌區以機井為單位組建用水小組、以村組建用水協會,確保工程建一處,發揮效益一處。其中店子鎮利民用水協會是博興縣井灌區成立的第一個農民用水戶協會,其原有的聯戶打井、自我管理的模式已經運行多年,已具有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的雛形,通過組建農民用水戶協會的形式對其進一步地規范管理,在井灌區起到了良好的模范示范帶動作用。呂藝鎮農民用水協會組織按照鎮協會+支渠分會+用水小組的形式組建,全鎮成立惠益方農民用水協會,協調全鎮用水工作。湖濱鎮姜韓村農民用水戶協會負責管理下屬4座揚水站、防滲渠道等工程設施,引導會員科學灌溉、節水灌溉,降低了農業灌溉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
在協會組建與運作中,堅持讓協會唱主角。從項目規劃設計、施工到建成后的運行管理,充分聽取協會意見,讓協會代表參與項目監督管理。項目建成后,及時移交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權、使用權,使農民群眾真正成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受益的主體,形成了良性的工程管護機制。
通過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博興縣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入,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取得新的突破,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與管理機制初步建立。
“激活”小農水,豐收“糧袋子”。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實施后,工程面貌大大改觀,從根本上改變了項目區的用水條件,大大提高全縣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博興縣2009年度小農水項目建設完成后,改善灌溉面積3467hm2,年新增節約用水520萬m3,節約土地60.7hm2,新增糧食生產能力520萬kg,年新增經濟產值30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248元。
在2010年春灌用水中,已經完成的部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已經呈現出巨大的潛力。其中店子鎮高效節水示范灌溉工程建設PVC管道埋設過程中以及完成后,項目區群眾已普遍灌溉小麥2遍,節水效果明顯,省工省力效益顯著,受到項目區群眾的普遍歡迎。
湖濱鎮末級渠系節水改造項目區,在姜韓用水戶協會運行管理下,項目區受益群眾在春灌中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小農水工程帶來的實惠。4個揚水站隸屬4個用水小組,分別負責輸水渠道建筑物以及用水的統一管理,打破了原先家家戶戶單獨提水灌溉的歷史,實現了全部自流灌溉到田間,每公頃灌溉成本由原來的525元減到現在的每公頃195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打漁張灌區二干四支渠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使項目區外的純化鎮袁家村也受到了益處,今年春灌實現了近30年來首次自流灌溉到田間。
在項目實施中,博興縣還高度注重水工程的環境文明,把水利工程當成田間風光的一部分,成為環境中創造新亮點的媒介,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