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瑜 謝 曉 和自強
在我國過去近 30年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規模快速擴張,舊城區迅速被“拆舊建新”,克隆拷貝建筑、小區隨處可見,形成“千城一面”。建設性破壞對于城市的有機更新、城市景觀維護與城市記憶延續是毀滅性的打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色彩規劃日益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所關注的重要課題。
城市色彩大有學問,值得我們從各個方面好好去揣摩。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經濟文化的反映,北京皇城的金黃屋頂與民居的灰褐屋頂對比,便是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寫照;上海外灘建筑凝重的鉛灰色,則透視著國際金融資本的威嚴。而有些則是城市建筑自然選擇的結果,北歐的斯德哥爾摩每年有漫長的寒冬,舊城區就是一座以橙紅、鵝黃裝扮起來的城市,為的是在寒冬時帶來溫暖的感覺。一些處于溫熱帶的海濱城市,如美國的夏威夷、澳大利亞的黃金海岸、我國海南的三亞、海口,住房建筑則大都以淺色調的乳白、天藍和奶黃為主,與湛藍的海水、燦爛的陽光,組成一幅令人神往的夏日色彩。
城市的色彩反映著城市的性格,又往往打上時代的烙印,如果一座城市隨意破壞傳統色調,則等于將歷史割斷,暴露出一副蒼白面孔,這正是中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悲哀所在。
根據社旗縣城 2004年城市總體規劃,城區分為三個組團:東部老城區的“老城組團”為商貿、旅游服務區;西部“新西組團”新區以行政辦公、居住、文教科研為主;趙河以南“河南組團”形成以輕工、農副產品加工、醫藥化工的工業區及與之配套的生活居住區。通過分區功能組團的控制,對主要建筑節點提取色彩,形成了縣城色彩總體印象。
1)缺乏鮮明的色彩風貌。長期以來,社旗縣沒有形成鮮明的色彩風格,基本上以黃色、灰色為主。主要街道、重要建筑物大多呈灰白色,沉悶暗淡,加上渾濁的天空,放眼望去,灰蒙蒙的一片。2)缺乏統一的主色調。構成城市色彩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建筑色彩。近些年來縣城規模不斷擴大,但對重要建筑沒有色彩要求,隨意性很大,致使目前建筑色彩雜亂無章。3)缺乏色彩之間的協調。建筑物之間色彩變化缺乏有序性,明度、彩度變化過大。如紅旗路的縣政府與周邊建筑、馬神廟街的賒店酒廠與周邊建筑、永泰街的山陜會館與周邊建筑等,色彩彩度差別不大,盡管單體建筑色彩較為鮮明,但總體看搭配生硬。市區自然色彩大多為深綠色,建筑的色彩大量為中灰色,二者搭配加劇了灰色印象。如山陜會館周邊建筑,多為明度在 3~5之間的正灰,而周圍的樹木色彩明度也在 4~6之間,灰色映襯灰色,沒有層次感,整個環境顯得灰暗無韻。4)缺乏突出的色彩高潮。社旗縣的主要街道和窗口建筑色彩平平,沒有鮮明的色彩特點。雖然老城區經過近幾年的修復整治,南北瓷器街、新華路、紅旗路、興隆街、永慶街、東中西天平街等九條古街道和山陜會館、福建會館、廣盛鏢局、厘金局和中國票號博物館五座古建筑以及挹爽門城門得到了很好的恢復,但是放眼望去卻都被淹沒在一片灰色之中,致使整個縣城平鋪直敘,缺乏強烈的視覺震撼點和沖擊點。
1)堅持色彩漸變的原則。整個城市應該體現從中心區向周邊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色彩變化。主要依據:a.色彩漸變之美是色彩美感的重要規律,可以防止在主色調引領下的單調和呆板。b.從目前社旗的功能區域來看,多數行政辦公區在中心區,色彩明快素雅。c.目前社旗縣中心區域現有建筑以灰、白色為主,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色彩基礎,確立中心區域淺淡色調。周邊屬于新建的區域,可以從容地體現色彩變化。
2)堅持分區規劃的原則。在色彩由中心區到周邊漸變的引領下,結合功能區的劃分,科學協調地進行主色調布置,使每個功能區域的特點在色彩上得以展現。行政中心區:具有一定的建筑體量,采用現代的建筑風格,建筑平面上和立面上處理要求考究,營造開闊、氣派的空間氛圍;行政建筑色彩以暖灰色,或采用暖色基調配以白色線條的色彩處理手法,使人感到較高的品位和檔次。
休閑娛樂區:采用錯落布局的點式高層建筑及低層低密度的建筑,建筑的風格應現代、明快、具招徠性,形成變化豐富的城市空間;建筑材料鼓勵使用體現現代感的鋼構件和透明玻璃,體現通透、明快的時代感;建筑色彩采用淺色調,局部點綴的亮點色彩,力求營造熱鬧、繁榮的氣氛。
生態型城市居住社區:以塊狀的圍合院落單元結合點式住宅為主,采用現代建筑風格為主;墻面色彩素雅,一般處理為白色或淺暖色調;建筑底部可采用較為厚重的深色石材,并盡量使用當地地方材料。
教育科研區:一般使用平屋頂,但強調屋頂的錯落感。建筑布局采用條式與點式結合、轉折條式與平直條式結合,空間以線性為主。強調簡潔明快的現代風格,墻面主體采用淺暖色調,穿插白色線條,屋頂、出入口和豎向分隔構件可點綴較為明亮的顏色。
3)堅持突出重要節點的原則。為確保城市總體風貌協調,同時又富于變化,在色彩控制上可分為重點控制、一般控制兩個層面。重點控制區,包括行政中心區域、歷史建筑保護區、重要節點區域,通過對這些區域的嚴格控制,保證其區域特色與總體色彩相協調;一般控制區,包括商業區域、文教區、居住區、工業區,通過適當放寬對該區域的控制,充分展現色彩豐富和變化。
4)堅持城市色彩構成和諧的原則。和諧是色彩運用的核心原則,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則。目前造成城市色彩混亂的一大根源,是城市色彩的商業化運用。這突出表現在城市廣告色彩運用及建筑小品和街道家具上。
廣告標識:是構成商業氣氛的重要設施,是商業建筑環境中最活躍而具有吸引力的因素。通過城市設計準則規定廣告標識的高度、色彩、內容等,并與建筑和空間的組織相呼應,有助于形成美感和有節奏韻律感的商業建筑環境。
建筑小品和街道家具:包括指示牌、雕塑、燈具、建筑裝飾等,對一定的建筑環境有認知與強化視覺感知作用,同時也可以取得美化建筑環境的作用。其設計應與周邊環境和建筑群的建筑形式相協調,并按環境性質和尺度進行不同方式的布置。
只要我們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飽和度在內的分區色彩控制標準并嚴格執行,便能逐步解決城市色彩混亂及平庸問題。
城市的色彩需要規劃,然而,城市色彩規劃環節的健全離不開相關法規的制定與完善。加強城市設計重視程度,對重點區域景觀節點進行城市設計,還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避免亂改立面的現象發生。只有在法律的監督下,政府實施有效的干預行為,城市色彩規劃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1] 雷文建.色彩規劃在建構城市地域特色中的可行性初探[J].山西建筑,2009,35(1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