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濤
1
許多年前的一個午后,是炎夏。我和母親走在一條沒有遮陰的幽靜小路上。母親步履匆促,累得我氣喘吁吁,一邊走一邊用手指揩臉上的汗珠。我實在熱得受不了,央告母親:“媽,歇一會兒吧!”
母親鼓勵我說:“再堅持一會兒,就到了。”并不停下她匆匆的腳步。
又走了大約500米的距離,年僅九歲的我再也沒有信心了,又累又熱又渴,多么希望有一塊陰涼的地方啊,哪怕太陽消失一分鐘也好。我帶著哭腔說:“媽,就歇一會兒吧,我實在走不動了。”
母親回望一眼她熱汗淋漓的兒子,溫和地說:“走進我的影子里吧!”
我立即躲進母親的影子里去,輕松地走完余下的路程。
2
朋友說,他有一個跛足的弟弟,是八歲那年的一場車禍落下的殘疾。此后,弟弟一直很憂郁。在校在家都不愿多說話,節假日更不愿出門。
那年十一國慶節朋友去郊縣玩了一天。第二天早晨,母親打電話給他,說弟弟在家很孤單,催他早點回去。在過鐵索橋的時候,朋友撿到一部相機,他就利用這部相機拍下很多雋秀的風光。
趕到家時,看見孤獨的弟弟坐在門口的石階上無助地凝望。他說,弟,我回來了!然后取出相機給弟弟看。
弟弟一邊欣賞相機里綺麗的風景,一邊摩挲著相機,眼里流露出無限的向往。朋友忽然道:“弟,這是上天賜給你的禮物,你可以用它記錄下美好的一切。”
弟弟憂郁的眼睛在那一刻閃射出光彩。
懷揣美麗的夢想,弟弟的性格一天天開朗起來,并癡迷上攝影。他的攝影作品先后獲得省市及國家級獎項。如今,已是省攝影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呢。
3
有一位在中學實習的老師,班里有一個因為口吃很不合群的學生。因為開口說話同學們就笑,后來干脆緘口不言,就是老師讓他回答問題他也很少開口。
這一天他們學習王愿堅的作品《七根火柴》,這是一篇情節生動、人物形象感人至深的小說。為激發同學們學習的興趣,實習老師臨時決定讓大家分角色朗讀課文。任務一下,同學們紛紛舉手,躍躍欲試。
這時,實習老師發現坐在后排的那個口吃的孩子一直默默地低著頭,一只手撫弄著課本。實習老師靈機一動,安排他扮演主人公無名戰士,并給他十分鐘時間準備。同學們深感意外,實習老師也不知自己做得是對還是錯。
朗讀很快開始了。誰也沒有想到的情況發生了。那是一名掉隊數天、饑寒交迫、奄奄一息的戰士,他微弱而斷續的聲音經過這個學生一字一頓的朗讀,竟是那般的神似。當他讀完無名戰士說的最后一句話:“同志,記住,這……這……這是大家的!”全班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老師理所當然地表揚了他,他是最出色的飾演者。第二天早讀的時候,他朗讀得格外投入。以后他雖然仍然口吃,仍然難免被同學取笑,但是他再也無所畏懼。一個月后,實習老師就要離開了,在歡送的班會上,他是發言最積極的一個,實習老師說:“我沒有聽見他一句口吃的話。”
愛是世界上最深厚的情感,它能讓平凡變偉大、卑微變崇高、愚鈍變智慧。因為有愛,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并且不著痕跡。我相信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機智源于內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