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萍
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職工總醫院功能科,四川攀枝花617023
本研究應用高分辨彩色超聲技術研究老年人頸動脈硬化及血流動力學改變,評價其臨床意義。
隨機檢測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50例住院及門診老年患者的頸動脈,其中男85例,女65例,年齡60~94歲,平均(72.0±12.3)歲;高血壓40例,冠心病30例,糖尿病30例,腦梗死30例及其他20例。
采用ACUSON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10 MHz,分別對頸部血管檢測(CCA、ECA、ICA、VA),測量內徑(D),內膜-中層厚度(IMT),收縮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張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數(PI),搏動指數(RI)。按頸動脈粥樣硬化類型分為兩組:血管內膜增厚型:CCA、ICA或ECA的內膜厚度大于1.0 mm且小于1.2 mm。管腔內粥樣斑塊形成型: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突出,內膜增厚>1.2 mm,斑塊呈弱回聲或等回聲者為軟斑。斑塊纖維化、鈣化、內部回聲增強,后方伴聲影為硬斑[1]。
在所檢查1200支血管中,頸動脈1支或多支血管內膜不同程度增厚768支(64%),粥樣硬化斑塊形成695支,斑塊最易形成部位在頸動脈分叉部388支(55%),其次為頸內動脈141支(20%),頸外動脈83支(11.9%),頸總動脈59支(0.08%),椎動脈24支(0.03%)。由于粥樣硬化斑塊造成管腔狹窄的血管28支(0.04%)。冠心病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40%(12/30),高血壓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60%(24/40),糖尿病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60%(18/30),腦梗死及其他粥樣斑塊發生率36%(12/50)。
高分辨超聲圖像清晰顯示動脈壁的結構,從內膜表面經中層到中層與外膜相稱移行處的距離,為內膜-中層厚度IMT。這是最初由Pignoh[2]提出,迄今已得到公認的動脈壁的厚度,經與尸檢實測對比證實超聲測值是可靠的[3]。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慢性疾病。頸動脈是最易累及的大血管之一。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年齡密切相關,隨年齡增大,粥樣硬化程度加重,病變主要累及全身大/中動脈血管,包括外周血管。其中,頸動脈及其分支起始段,右鎖骨下動脈起始段、股動脈等既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好發部位,也是便于利用現代超聲技術觀察和準確測量動脈血管IMT的理想超聲窗口。筆者用超聲成像技術無創性地獲取了清晰的血管內膜聲學圖像,其多普勒功能可無創地提供基本的血流動力學資料,在觀察外周血管疾病病理改變方面,特別是在觀察粥樣硬化斑塊的動脈變化和血流動力學改變方面是任何其它檢查方法都無法取代的。高分辨率彩超能早期發現并準確識別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評估血管狹窄程度,為臨床腦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療提供客觀依據,降低腦梗死的發病率[4]。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卒中及冠心病的發病密切相關,頸動脈超聲檢查對心、腦缺血性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均具有指導意義[5]。

表1 150例老年患者頸動脈各部位血流參數檢查結果
[1]黃錚.冠心病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好發部位及超聲分型[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1996,12(5):34-37.
[2]Pignolip,Tremdi E,Poli A,et al.Intimal plus medial thichness of the arterial wall:A direct measurement with ultrasound imagine[J].circulation.1986,74(6):1339.
[3]Gariepy J,Massonneau M,Levenson J,et al.Evidence for in vivocarotid and femoral wall thickening in human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1993,22:111.
[4]陳文實,張鋒.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2(7):1-3.
[5]楊炳昂.頸動脈粥樣硬化超聲檢查的研究現狀[J].海南醫學,2010,21(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