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吾勇
歷史商業街的消防安全不僅僅關系到歷史街風貌的完整性,同時關系到存在于街區的人們的生死存亡。由于歷史街區內建筑存在歷史悠久的特性,其存在很多消防隱患,對其進行消防改造是勢在必行的。
同時歷史商業街不同于一般的商業街,它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地方傳統環境下產生,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本活的城市歷史書,如其得到恰當的保護與改造,不僅可以使本地居民和參觀者更好的了解城市的發展歷史,同時還是一個非常好的旅游資源,為商業街的旅游產業增加旅游價值,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此外歷史商業街還是居民對本地區環境的感情認同,對其進行保護性消防改造可以使商業區具有本身的獨特性和識別性,使居民得到情感上的認同感,豐富了人們的感情世界。因此對其消防改造需在保護性的基礎上進行改造。
廈門中山路全長1 198 m,路幅寬15 m~16 m,其布置方式為東西向,東半段商業街為半步行街,西半段商業街為步行街。其建設于1926年~1933年,建筑設計結合地形進行設計,形成了美麗的天際線,結合其平面彎曲轉折的線形,共同形成了豐富的街道空間,是我國的商業街中唯一的一個盡端通向海邊的歷史商業街。
廈門中山路商業街上最富特色的是兩旁連綿的騎樓,其被廈門人親切的稱為“五腳樓”,其立面裝飾是中外風格的結合。中山路商業街臨街立面是按照標準的三段式進行設計:低層是柱廊,中間是樓層,頂層是女兒墻、山花、屋頂。
本人針對中山路商業街的消防現狀,對其存在問題總結了以下幾點:
1)建筑材料耐火性差。由于當時的建筑大部分窗戶和地板均采用木材(見圖1),其室內裝修也都使用木材等易燃材料,其耐火等級低、火災荷載較大。

圖1 木制窗戶

圖2 商住混合建筑
2)功能布局混亂。由于建筑大部分都是下面是店鋪上面是住戶(見圖2),造成居住與餐飲、商業、娛樂混雜,管理不清,加上人口密集,火源眾多,從而造成火災安全性差。
3)建筑密度較高,間距較小。商業街建筑師成片布置,建筑與建筑之間沒有足夠的防火間距,一旦出現火災將會造成大片蔓延,火勢難以控制。
4)市政設施相對落后。目前很多商家把電箱都設置在室外,有些直接掛于沿街立面上,有些內掛在柱子立面,有些掛于柱子側面,整體設計隨意,形象混亂,且安全性低。電線更是隨意拉接,并且其電線老化,這樣破壞了立面形象,也很容易引發火災(見圖3)。

圖3 電箱設置于室外

圖4 廣告牌影響消防車通過
5)外立面廣告牌隨意設置,影響消防救援。商家為了吸引顧客眼球,盡可能的做大廣告牌,其位置更是只為突出醒目的目的而不考慮其影響商業街的消防,嚴重妨礙了消防人員的救援。其橫拉的廣告位沒有考慮消防車的通過,一旦內部發生火災,后果不堪設想(見圖4)。
6)戶與戶之間的防火間距不夠。戶與戶之間的窗戶防火間距小于1.2 m,且窗戶不是防火窗,這樣如果一戶發生火災,就會蔓延到其他戶,使火災面積擴大,不易控制火情。
7)無避雷設施。雷擊是造成火災的一個重要的客觀因素,原有建筑在立面上未設置避雷的措施。
8)窗戶被封堵,影響排煙。有些住戶為了利益把廣告封死自家窗戶,造成窗戶被堵。造成了室內的空氣不能與室外的空氣流通,在火災中使其濃煙不能往外散去,造成可以疏散的時間減少。
歷史商業街記載了當地幾千年的文明和生態環境的變遷,當人們面對歷史商業街歷史文化的認知與體驗的時候,也就是在解讀本地歷史、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過程。因此歷史商業街包含了本城市的深層文化,其對大眾產生的凝聚力和精神鼓舞是其他類型文化無法替代的,是人們的精神來源。在對中山路商業街的消防改造時,我們需要針對其特有的價值,進行有目的的保護性改造。
對于廈門中山路的保護性消防改造,本人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
商業街內的建筑一般都是有一定歷史年代,其一般為木結構,要想達到我國目前對新建筑的耐火等級是很難的,我們針對其歷史性,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改造方法:如不在保護范圍內的建筑結構可以用高耐火極限的現代建筑材料來替代;如在保護范圍內已破舊不堪的木樓板,可以采用混凝土現澆樓板來替代。當建筑的耐火等級較低,又不便于進行改造,應采取增設以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為主的防火裝置和排煙系統,以達到不破壞建筑的原有結構、不影響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滿足防火的要求。例如上海市的徐家匯藏書樓就是通過增設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和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以達到消防安全的要求。雷擊也是造成火災的原因之一,在不能改變雷擊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結合建筑外立面來改造設置避雷裝置以防止雷擊火災。
對于歷史街區的火災而言,只要具備充足的消防供水和動力泵、水槍等必要的消防器材,就可以實現區內的消防自救,保證了區內的消防安全。消火栓系統是我國歷史商業街重要消防措施之一。由于其主要管網沿城市道路埋置于地下,不影響地上空間,對歷史街區的道路、建筑和環境無影響,可以有效的保護歷史風貌。其次,以消火栓為依托,配置固定或機動的消防泵和其他滅火器材,完全可以取代消防車。再者,消火栓的建設可以和城市生活供水系統相結合,比較經濟可行。本著防患于未然和區內自救為主的原則,不改變現有街巷尺度和歷史商業街的歷史特色,通過精心規劃和建設消火栓系統,使用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結合的臨時高壓制消防供水系統,是最適合歷史街區的消防策略。例如泉州的歷史街區就是采取加大生活給水管管徑、提高水壓的辦法,成功地保障了消防安全。
對商業街的廣告牌的大小和位置進行嚴格控制,使其不影響商業街的消防救援。當采用自然排煙時應避免建筑外窗被廣告牌遮擋,使其滿足建筑防火的設計;當在建筑之間橫拉廣告牌時,控制其高度在4 m以上,使其滿足消防車的通入。
首先結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合理劃分防火分隔,明確建筑改造后的使用功能,根據改造后增設的使用功能的需求以及火災危險性,來確定防火分區的面積;其次結合疏散進行分隔,采用防火墻為防火分隔的主要形式。防火卷簾為次要的分隔形式;同時還需增設排煙設施,提高排煙效果。歷史商業街的建筑應該盡可能采取自然排煙的方式,如若不能達到自然排煙的要求,需要按照相關消防規定增設機械排煙系統。
首先對于商業街內陳舊的電線、電表箱等進行替換,合理的設計電線線路,避免出現線路暴露在空氣之中,減少火災發生的隱患;其次消防部門對商業街進行經常性的消防安全檢查,盡可能的消除火災隱患。商業街內電氣線路應嚴格按照電氣安全技術規程進行徹底改造,對違反消防安全要求的線路,必須限期拆除。
歷史商業街消防站應對居民進行開放,對居住其中的居民進行消防知識的宣傳和培訓,提高居民的消防知識。同時要加強執法與管理,嚴格執行《中國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城市消防規劃建設管理規定》《古建筑消防管理規則》《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消防栓通用技術條件》等有關消防法規和行業標準。再結合歷史街區的實際情況,加強消防管理,減少火災隱患,并應建立完備的消防檔案和消防預案,達到商業街的消防安全。
商業街立面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筑美學價值。探索其建筑整體風格、構成元素及其功能、空間形態、市政設施等規律對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有著長遠的意義。在深層的認識基礎上探討的歷史商業街立面保護與改造的策略,對歷史商業街立面未來的發展有著長遠的指導意見,使人們認識到自己對歷史文化的保護負有責任和義務。
[1]GB 50045-1995,高層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2]朱昌萍.歷史商業街臨街立面保護與改造的方法——以廈門市中山路立面改造為例[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9.
[3]李新建,李 嵐.歷史街區保護中的適應性消防對策[J].城市規劃,2003(12):73-75.
[4]徐 靜.淺談古建筑修復、改造中的防火設計[J].建筑設計防火,2003(4):9-11.
[5]李彥軍.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消防現狀及對策[J].消防管理研究,2004(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