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應用無對比劑單平面成像的修訂類風濕關節炎(RA)磁共振成像(MRI)系統(RAMRIS)檢測骨侵蝕,對診斷RA特異性差,此時骨髓水腫為最特異的MRI損傷。研究發表于《風濕病學雜志》[J Rheumatol 2010,37(2):265]。
研究納入健康者和RA患者各40例,行雙手及腕關節MRI掃描,應用修訂RAMRIS盲評。結果:3360塊骨被評估,與健康者相比,RA患者骨髓水腫評分高,滑膜炎和骨侵蝕出現更多。骨侵蝕數目與類風濕因子陽性和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相關。以出現單個骨侵蝕診斷RA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0%和35%;以出現骨髓水腫診斷RA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為65%和82.5%,在骨髓水腫評分中去除月骨后分別為87.5%和62.5%。
(譚志學 賀光軍 摘譯)
荷蘭埃因霍溫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個新的軟件工具,該工具使用特殊技術將磁共振成像轉化成三維圖像。醫生借助該工具能夠看見病人的大腦線路和線路連接的圖像,在不用進行手術的情況下就可以研究病人的大腦線路。
對于腦神經外科醫生而言,對大腦中重要神經束的精確位置極為重要。對帕金森病患者進行“深部腦刺激”可以抑制他們的病情,借助這個新工具,醫生可以在圖像上看到大腦線路,從而能夠更為準確地決定在大腦的何處埋置電極。這項新技術也能為神經和精神疾病治療帶來新的曙光。重要的是,腦外科醫生事先知道重要神經束的位置,在對病人進行治療時就能夠避免損傷。該技術的準確性及臨床應用尚需時日驗證。
(譚志學 賀光軍 摘譯)
2010年11月出版的核醫學雜志(J Nucl Med)上,有一項研究結果顯示,PET與MRI加權成像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創傷性腦損傷(TBI)后大腦結構和功能的長期變化。
研究使用了橫向液體沖擊傷的大鼠模型。在造成TBI后,使用18F-FDG PET和MR完成三維重建。研究人員在大鼠受傷后的第1、3、6個月獲取圖像。研究早期階段獲取的18F-FDG PET影像中,許多大腦分區表現為代謝減緩,而在后期的MRI影像學中則表現為進行性退變,這種現象尤其出現在皮質區和海馬體。這表明流體沖擊傷早期出現的功能性改變將在6個月后減少甚至消失,而結構性改變則繼續發展。
大腦代謝減緩早于進行性腦萎縮這一發現提示:影響大腦分區的神經退變可能是一種機械作用。作者認為,該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其表明一種神經保護機制有可能減輕流體沖擊傷后神經退行性的繼發改變。
(譚志學 賀光軍 摘譯)
2010年3月29日《腫瘤學年鑒》(Ann Oncol)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英國學者對化療后伴殘余灶的無癥狀晚期卵巢癌患者行動態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后發現,26周疾病進展者在入組第4周時的全腫瘤體積、腫瘤增強比例和癌抗原125水平顯著異于疾病穩定者,血清可溶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1、2水平和血容量與腫瘤內皮滲透表面積乘積顯著相關。
(譚志學 賀光軍 摘譯)
直腸癌術前分期對治療策略選擇非常重要。術前新輔助放化療不論是減少局部復發風險還是延長生存均優于術后輔助放化療,且毒副反應發生率低,患者耐受性好。80%以上直腸癌患者處于T3期,生存率為40%~90%。
皇家馬斯登醫院放射科Gina Brown介紹了MRI分期如何指導直腸癌治療。直腸癌MRI分期系統包括環形切緣(CRM)、T分期、局部侵潤深度和靜脈侵犯。在30%~40%切除標本中可見靜脈侵犯,且與全身轉移相關。對于T3期患者,不管局部淋巴結是否轉移,深度<5 mm時首選手術治療,5年局部復發率僅為3%,5年生存率達85%~90%;而深度>5 mm時預后差,5年生存率為54%。所以T分期與直腸癌預后相關,預后好的患者術前無需放療。對于高分辨MRI檢測CRM安全的T1、T2、T3a、T3b期、無靜脈侵犯的直腸癌患者,不論局部淋巴結是否轉移,可首選手術治療。
(譚志學 賀光軍 摘譯)
荷蘭開展的MRI篩查研究(MRISC),在1999年11月1日至2006年3月1日間,納入2157名年齡在25~75歲之間女性受試者,以求評估BRCA1和BRCA2突變基因攜帶者之間的潛在差異。受試者被分為四組:BRCA1攜帶者、BRCA2或其他突變基因攜帶者、CTLR(終生累積發病風險)在30%~50%之間的高危人群、CTLR在15%~30%之間的中危人群。這些受試者每年接受兩次乳腺臨床檢查(CBE) 和一次乳腺X線檢查、一次MRI檢查。
研究人員根據BI-RADS(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將分值為3、0、4或5定義為乳腺X線檢查或MRI檢查結果陽性,還確定了乳腺癌待定或可疑的CBE。在兩次篩查期間發生的腫瘤被定義為“間期腫瘤”。截至2006年3月1日,共計94名女性受試者發生乳腺癌,共有98處腫瘤;其中,80%的腫瘤為浸潤性,20%為DICS。BRCA2攜帶者的乳腺癌檢出率為每年3.92‰,而總體檢出率僅為每年10.4‰。
研究人員審查了曾經接受過MRI或乳腺X線檢查75例乳腺癌患者后,發現單用MRI的篩檢成功率是43%,兩項檢查共同檢出率是25%,單用乳腺X線的篩檢成功率則為16%。僅有4%是通過CBE發現的。由此可以得出結論,MRI的靈敏度為70.7%,乳腺X線為41.3%,CBE為20.6%,且MRI和乳腺X線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者指出,對于BRCA1、BRCA2攜帶者,乳腺X線檢查的靈敏度分別為25%和61.5%,之所以有這樣的差異,部分是因為BRCA2攜帶者中DICS患者較多,而且較之于浸潤性腫瘤,DICS的X線成像更為明顯。與乳腺X線檢查不同,MRI對于BRCA1、BRCA2攜帶者的靈敏度分別為66.7%和69.2%。
該研究小組還報告了BRCA1和BRCA2的其他方面的差異,即與BRCA2相比,BRCA1攜帶者出現間期癌癥的比例較高,而DCIS發病率稍低,且出現腫瘤大小不利于乳腺癌診斷的情況更為多見。最引人注目的是,BRCA1相關腫瘤患者的表現完全不同于BRCA2基因相關腫瘤和其他風險群體。
該結果2010年11月16日在線發表于《臨床腫瘤學雜志》(J Clin Oncol)。
(譚志學 賀光軍 摘譯)
第二屆磁共振新技術應用專題研討會將于2011年4月16-17日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辦。
研討會通知詳見本刊網站www.cjmri.cn
(磁共振成像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