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綿林
乳腺增生病是好發于年輕女性的乳腺良性疾病,表現為乳房單或雙側腫塊,乳痛和腫塊與月經周期及情志變化密切相關[1]。中醫多責之于肝郁與痰瘀,分為肝郁痰凝、沖任失調兩型。近年來,該病發病率逐年上升,現有研究提示該病的病因沖任失調與內分泌激素的失調有一定相關性。筆者采用巖鹿乳康膠囊聯合消遙丸治療乳腺增生病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在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門診就診治療乳腺增生病120例,平均年齡39歲,其中最小20歲,最大51歲,月經基本正常。病程2個月至22年不等,癥狀均為乳房疼痛伴腫塊,其中單側32例,占 25.6%,雙側 93 例,占 74.4%。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乳腺囊性增生病診斷標準和2002年中華中醫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乳腺增生病診斷標準》中有關內容制定: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脹痛、刺痛或隱痛,可放射到腋下、肩背部,可與月經、情緒、變化有相關性,連續3個月或間斷疼痛3~6個月不緩解;②一側或兩側乳房發生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形態多樣的腫塊,可分散于整個乳房,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與皮膚或深部組織不粘連,推之不動,可有觸痛,可隨情緒及月經周期的變化而消長,部分患者可有乳頭溢液或瘙癢;③經乳房鉬鈀攝片、紅外線掃描或彩超檢查符合乳腺增生病特征,并排除乳房其他良、惡性病變。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巖鹿乳康膠囊(云南龍海天然植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口服,一次3~5粒,3次/d,飯后服用。消遙丸一次8粒,2次/d口服,于月經后1周開始服藥,至月經來時停藥,連服3個月。對照組:給予乳康片口服,2片/次,2次/d,飯后服用,20 d為1個療程,間隔5~7 d,繼續第2個療程,連續用藥3個月。
1.4 觀察方法 建立門診病例,注明腫塊大小及患者疼痛感受,每個療程后復查。
1.5 療效標準 根據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外科學會乳腺病專題組制定的療效評定標準判定。治愈:乳房結節消失,乳痛消失;顯效:乳房結節變軟,直徑縮小l/2以上,乳痛消失;有效:乳房結節變軟,直徑縮小不足1/2,乳痛減輕;無效:乳房結節無縮小,乳痛無緩解。
1.6 統計學方法 治療效果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觀察結果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藥物不良反應 3例患者出現月經紊亂,或推遲,或經量增多;7例患者出現胃腸道不適,囑飯后服用后,癥狀緩解或消失。
現代醫學認為,乳腺增生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完全是由于婦女體內的激素周期性變化所導致。當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水平過高,黃體孕激素過少,或者這兩者分泌不協調,就可以引起乳房中的乳腺導管上皮細胞和纖維組織增生。乳腺增生病屬于祖國醫學“乳癖”“乳病”“乳核”范疇,也有人稱為“乳氣疽”。中醫認為乳腺增生癥主要與人的情志有密切關系,郁怒、思慮等情志變化,會引起體內氣滯、痰濕、血瘀的病理產物的發生,直接導致乳腺疼痛及腫塊的出現[2]。患者多數沖任不調,或憂郁思慮,以致肝氣郁結、氣滯血瘀,導致痰凝聚結成核。治療當以舒肝理氣、活血化瘀、開郁散結為原則。消遙丸出自《和劑局方》是按消遙散方藥制成蜜丸,本方由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術、甘草等六味藥(加煨生姜、荷葉、組成),消遙丸用于治療肝郁血虛引起的脅肋作痛。巖鹿乳康膠囊的主要成分,鹿角霜配鹿銜草,能益腎溫經,調理沖任;巖陀配鹿銜草,能活血調經,行氣化瘀,消腫止痛,消核散結。腎陽不足的乳腺增生患者會導致沖任失調,使得氣、血滯積于乳腺和子宮,出現乳房疼痛和月經失調。本品通過益腎溫經,調理改善其腎陽不足,此為對本治療,通過活血調經,行氣化瘀逐漸消除乳房腫塊,改善疼痛癥狀,此為對癥治療。兩者合用標本兼治起到舒肝理氣、活血化瘀、開郁散結之效。
本資料顯示,兩藥聯合應用,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且不良反應較輕,是值得臨床推廣的治療方案。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07.
[2]汪朝暉,杜彥萍,黃習文等.桂枝茯苓丸治療乳腺增生痛(瘀血阻絡證)臨床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6(2):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