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明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是發生于患者的十二指腸球部的慢性潰瘍疾病。該病多發于輕壯年人群,其發病的特點為具有反復性、周期性和節律性發作等[1]。在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治療過程中,替硝唑、雷貝拉唑和克拉霉素三聯療法是根除幽門螺桿菌(HP)的理想方案,本研究對71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實行替硝唑、雷貝拉唑和克拉霉素三聯療法,療效顯著,現做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診治的經胃鏡檢查確診為HP呈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71例為研究對象,患者中,男43例,女28例,年齡從27~69歲,平均年齡為51.2歲。治療過程中的排除下列情況的患者:患者對治療的藥物產生過敏;患者并發復合性潰瘍;患者為妊娠或哺乳期的婦女;患者的食管發生糜爛或潰瘍;患者幽門發生梗阻,阻礙內鏡的通過;患者的消化道有其他疾病;患者為嚴重的心、肺、腎病患者。根據研究需要,將71例患者隨機劃分為試驗組36例和對照組3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變部位,以及病灶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在治療過程中,試驗組行替硝唑、雷貝拉唑和克拉霉素三聯療法。患者口服替硝唑0.5 g、雷貝拉唑片(波利特)10 mg和克拉霉素500 mg,治療7 d以后,患者繼續口服雷貝拉唑片10 mg,連續服用7 d。對照組患者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 mg、阿莫西林膠囊1 g和克拉霉素500 mg,治療7 d以后,繼續口服奧美拉唑20 mg,連續服用7 d。治療結束4周以后,應用胃鏡進行復查,觀察記錄患者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愈合率和HP的治療效率,并在治療中第1,3,7天觀察患者癥狀的改善情況。
1.3 療效評價標準 治療完成4周以后,胃鏡復查結果顯示患者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已經處于瘢痕期,則為愈合;同時對患者行14 c-呼氣試驗,監測結果顯示為陰性者,則確定為Hp根除。此外,記錄患者用藥1,3和7天后,癥狀的改善情況,包括:①治愈:末次隨訪時,患者癥狀消除;②癥狀緩解:末次隨訪時,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下降一級;③無效:末次隨訪時,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未變;④惡化:末次隨訪時,患者癥狀嚴重增加一級以上。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療效的差異性,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數理統計過程由SPSS軟件完成。
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治療的后,Hp根除率為97.2%,而對照組Hp根除率為62.9%。

表1 治療1 d后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1 d后,試驗組患者的治愈率為80.6%,總有效率為94.4%;對照組的治愈率為28.6%,總有效率為77.1%,試驗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表1)。治療3 d后,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3%,對照組為85.7%,試驗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表2)

表2 治療3 d后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7 d后,試驗組治療的治愈率為97.2%,總有效率為100.0%,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88.5%)(P<0.05)(表3)。

表3 治療7 d后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消化性潰瘍是較為常見的內科疾病,研究表明,消化性潰瘍類疾病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最為常見,該病的最典型癥狀為上腹痛、噯氣和厭食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此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會引發十二指腸球部穿孔、幽門梗阻等并發癥,因此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負面影響,需要積極配合治療[2]。
研究資料表明,雷貝拉唑在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抑制患者胃酸的分泌,并能快速緩解潰瘍的癥狀,同時其作用持久穩定,不良反應少,因此是較為理想的治療用藥[3]。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綜上,替硝唑、雷貝拉唑和克拉霉素三聯療法對Hp根除率較高,治療的總有效率高,同時很少產生不良反應,在臨床上有很好的應用和推廣價值。
[1]雷貝拉唑多中心臨床協作組.雷貝拉唑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一日抑酸效果.中華內科雜志,2002,41(8):554.
[2]冷愛民,張桂英.雷貝拉唑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療效觀察.疾病監測,2004,19(6):211-212.
[3]LaiYC,Wang TH,H uang SH,et al.Density of H elicobacter pylorimay affect the efficacy of eradication therapy and ulcer healing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duodenal ulcers.World J Gastroentero,2003,9:1537-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