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碧芳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1]。由于致病因子的存在,正常的血液平衡遭破壞,血中胰島素效力相對減弱,經過體內反饋系統的啟動,使胰島長期超負荷工作失去代償能力。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要目標是將血糖盡可能地降至正常范圍,同時避免發生低血糖。甘精胰島素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長效基礎胰島素類似物[2],其降低血糖作用平穩而持久;每日劑量的甘精胰島素不會引起蓄積作用,甘精胰島素的低血糖發生率較低,可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我科采用長效重組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我科收治的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162例患者,男114例,女48例;年齡49~72歲,平均(60.5±6.8)歲,病史5~29年,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及分型標準[3],就診時糖化血紅蛋白(HbAlc)≥8%,空腹血糖(FBG)(10.596±1.74)mmol/L,餐后2 h血糖(PBG)(16.21±1.87)mmol/L。患者均無心、腦、肺等器官損害及嚴重的急慢性疾病,無惡性腫瘤病史,無胰腺炎及胰腺切除病史,且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女性,也無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高滲狀態,就診前未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治療。將16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阿卡波糖治療組(48例)、甘精胰島素治療組(53例)、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組(61例)。以上各組患者在年齡結構、性別組成、血糖水平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血糖監測采用血糖儀(由強生公司生產)測定末梢血糖。治療前均進行血糖測試技術及胰島素注射技術培訓,并根據血糖測試值調整用藥劑量。阿卡波糖治療組給予阿卡波糖100 mg/次口服,3次/d;甘精胰島素治療組每天22:00皮下注射長效重組甘精胰島素,10U作為起始劑量,根據2~3 d血糖測試值增加或減少2U進行調整;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組為阿卡波糖治療組與甘精胰島素治療組上述治療方法的聯合治療。均以控制FBG≤5.6 mmol/L,2 h BG <10 mmol/L,HbA1c<7.0%為血糖控制目標。有典型低血糖癥狀或血糖<4 mmol/L,定義為低血糖事件。
1.3 療效標準 用藥時間為8周,觀察各組療效及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以治療后FBG下降為參照,判定療效:下降≥3.3 mmol/L為優;下降2.2~3.2 mmol/L為良;下降1.1~2.1 mmol/L為可;下降<1.1 mmol/L為差。總有效率為優及良發生率總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達,兩組間比較采用配對資料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組優良率為88.6%,高于阿卡波糖治療組的70.9%和甘精胰島素治療組的73.6%,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各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FBG、2 hPG、HbAlc水平比較 FBG、2 hPG、HbAlc水平治療后均明顯降低(P<0.05),且阿卡波糖治療組、甘精胰島素治療組治療后FBG、2 hPG、HbAlc水平均高于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FBG、2 hPG、HbAlc水平對比±s)

表2 各組FBG、2 hPG、HbAlc水平對比±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FBG(mmol/L)2 hBG(mmol/L)HbA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阿卡波糖治療組 48 11.2±2.5 6.2±1.5*# 13.7±2.2 8.2±2.6*# 10.1±1.8 6.8±1.4*#甘精胰島素治療組 53 11.6±3.4 6.5±2.8*# 13.9±3.1 7.6±3.4*# 9.4±1.6 6.5±1.6*#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組 61 10.8±2.6 5.7±1.9* 13.8±1.8 7.3±2.8* 9.7±2.1 5.8±1.3*
2.3 低血糖事件發生 阿卡波糖治療組、甘精胰島素治療組、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組的低血糖發生率分別為6.13%、6.25%、3.16%,聯合用藥組低血糖發生風險明顯少于單藥組(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我國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中,有近八成的人血糖控制不佳。調查發現,我國有77%的單純采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的患者,血糖控制狀況不理想。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指標,也是預測糖尿病各種并發癥發生危險性的標志。一旦糖化血紅蛋白超過7%,發生各種并發癥的風險就會明顯增加。有報道顯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治療的基礎上早期加用胰島素,可在診斷后的6年內,安全地將HbA1c維持在7%的水平上[4]。因此,通過積極的治療使糖化血紅蛋白得到良好的控制可以減少糖尿病遠期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從而減少糖尿病患者致殘和死亡的風險。一般而言,低血糖癥是胰島素治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嚴重的低血糖癥,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的損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甘精胰島素是長效胰島素類似物,是利用重組DNA技術生產的人胰島素類似物,通過甘氨酸替代胰島素A21位天冬氨酸,并在B30位多加兩個精氨酸而形成,從而改變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注射后能夠在皮下形成微沉淀,可緩慢、持續的釋放藥物,不會產生血漿峰濃度,能模擬生理性胰島索分泌,且低血糖發生率低[5]。阿卡波糖是新型口服降糖藥[6]。可競爭性抑制葡萄糖甙水解酶。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成葡萄糖,使糖的吸收相應減緩,因此可具有使飯后血糖降低的作用。一般單用,或與其他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合用。
本結果發現,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組優良率為88.6%,高于阿卡波糖治療組的70.9%和甘精胰島素治療組的73.6%,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FBG、2 hPG、HbAlc水平治療后均明顯降低(P<0.05),且單藥組高于聯合用藥組(P<0.05)。因此,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時,應首選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的治療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時應重視用藥的安全性,胰島素治療常見副作用為低血糖。本研究發現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組低血糖發生風險明顯少于阿卡波糖治療組、甘精胰島素治療組(P<0.01)。甘精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2型糖尿病將甘精胰島素作用持久,模擬生理性基礎胰島素分泌的特點,和阿卡波糖模擬餐時胰島素分泌等特點巧妙結合,可有效控制血糖,減少低血糖發生,是理想的治療方法。
[1]唐祝奇,崔世維.2型糖尿病75例不同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1年隨訪觀察.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7(2):127-128.
[2]李曉莉,李延兵,廖志紅,等.甘精胰島素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新醫學,2005,36(10):572-573.
[3]錢榮立.關于糖尿病的新診斷標準與分型.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1):5-6.
[4]張秀梅,牛建生,師福香,等.那格列奈聯合甘精胰島素或中效人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比較.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9,7(3):26-28.
[5]李曉莉,李延兵,廖志紅,等.甘精胰島素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新醫學,2005,36(10):572-573.
[6]陳巨,陳重,鄺建,等.阿卡波糖對2型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的影響.循證醫學,2009,9(2):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