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尚友 李萍
目的 探討窒息新生兒血漿中D-二聚體(D-D)的變化及其意義。方法 采用雙抗體夾心法測定D-二聚體含量。結果 窒息新生兒血漿的D-D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重度窒息組升高更為顯著,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性意義(P<0.05,P<0.01)。窒息后并發器官功能損害新生兒較無并發癥組血漿的D-D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結論 D-D明顯升高者常合并組織器官損害。測定窒息新生兒血漿中D-D指標對窒息后新生兒臨床選用抗凝藥物治療及療效觀察、預后判斷,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窒息;新生兒;D-二聚體
窒息為新生兒最常見的癥狀之一,也是造成新生兒死亡和兒童傷殘的重要原因。D-二聚體(D-D)是近年發現的纖維蛋白降解產物,用于估價纖溶酶的活性。我院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通過對59例新生兒窒息后的D-D的水平檢測,探討新生兒窒息后凝血抗凝系統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變化及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59例窒息新生兒中均為商丘市第三人民醫院收住院的患兒,其中輕度窒息組39例。男22例,女17例;日齡12.8(0.5~24)h;胎齡36-46周,出生體重(3125.6±407.4)g;1 minApgar評分3~7分。主要并發癥:缺氧缺血性腦病8例次,顱內出血3例次,暫時缺氧性心肌損害3例次及腎損害2例次。重度窒息組20例,男12例、女8例;日齡13.7(1~24)h;胎齡36~45周,出生體重(3254.6±502.7)g;1 min Apgar評分≤3分,5 min Apgar評分≤6分。主要并發癥:缺氧缺血性腦病11例次,顱內出血9例次,呼吸衰竭、暫時缺氧性心肌損害及腎損害各3例次,肝損害2例次。
正常對照組為同期本院婦產科出生的健康新生兒24名。男15名、女9名;日齡24.8(6-23)h;胎齡37.4~45.0周,出生體重(3439.2±433.7)g。
所有研究對象其母孕期均正常,家族中無出凝血病史,母嬰亦未應用過影響出凝血功能的藥物。
1.2 檢測方法
1.2.1 標本采集 所有病例入院后12~24 h(對照組隨即)采集股靜脈。血液標本用硅化試管含枸櫞酸鈉抗凝劑抗凝,抗凝劑與血液的比例為1∶9,采血后30 min內3000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漿,分裝后-80℃保存待檢。
1.2.2 檢測方法 D-二聚體采用雙抗體夾心法測定:具體測定程序嚴格按各儀器及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計量資料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正常對照組和輕度窒息組、重度窒息組比較,3組的胎齡、出生體重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窒息新生兒血漿的D-D變化 正常對照組與輕度窒息組比較。窒息新生兒血漿的D-D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輕度窒息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窒息組、輕度窒息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窒息和正常新生兒血漿D-D變化的比較(±s)

表1 窒息和正常新生兒血漿D-D變化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1,2)P<0.05;輕度窒息組與重度窒息組比較:3)P<0.01
組別 n D-D(μg/L)24 1023.1±537.5輕度窒息組 39 1431.8±559.22)重度窒息組 20 3001.7 ±15011),3)對照組
2.3 新生兒窒息后不同并發癥時血漿D-D比較 窒息后并發器官功能損害新生兒較無并發癥患兒血漿的D-D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顱內出血患兒升高最為明顯,顱內出血患兒與HIE、其他并發癥患兒和無并發癥患兒之間D-D值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
D-D是交聯纖維蛋白的穩定而特異的降解產物,是直接反映凝血和纖溶酶活性的理想指標,其水平增高反映繼發性纖溶活性增強和凝血酶增多,有血栓形成,可作為體內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之一[1]。本研究表明,窒息新生兒血漿D-D明顯增高,且重度窒息更顯著,說明新生兒窒息后凝血系統被激活,提示體內存在高凝狀態和有繼發性纖溶活動升高或血栓前狀態存在,而高凝、微血栓形成在多器官功能損害中起重要作用。
本組窒息新生兒的D-D值有顯著升高,提示窒息后新生兒,尤其是重度窒息兒存在凝血抗凝系統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變化。本研究顯示窒息后并發各種器官功能損害的新生兒,血漿D-D較無并發癥明顯升高,提示D-D檢測有助于判斷缺血缺氧后組織器官損害的程度,了解病情的進展情況。及時監測D-D水平變化對指導臨床用藥,間接預告高凝狀態情況,并積極糾正其凝血功能障礙,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發生率,進一步提高窒息新生兒的搶救成活率,從而改善新生兒的預后??傊畬εR床診斷選用抗凝藥物治療及療效觀察、預后判斷,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周永烈.D-二聚體的測定及其臨床意義.國外醫學臨床生物化學和檢驗分冊,199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