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豫蓉
腦出血患者由于水腫容易導致腦組織缺血,進而造成腦部自由基水平明顯升高,而自由基的增高則進一步加重了腦水腫,使腦血腫面積擴大[1]。目前臨床研究證實依達拉奉在治療腦出血方面具有很好的療效。我院2009年到2011年共采用依達拉奉治療急性外傷性腦出血,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09年1月到2011年6月共收治急性外傷性腦出血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與關于腦出血的臨床標準,并經過頭顱CT進行了診斷分析。所有患者均沒有腦疝或者深度昏迷,沒有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癥狀,且患者年齡均小于80歲。120例患者按照分層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患者60例,治療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16~59歲,平均(37.5±18.5)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區22例,腦葉18例、丘腦12例、小腦8例。出血量14-58 ml,平均(27.6±14.5)ml。對照組男29例,女31例,年齡21~54歲,平均(36.5±15.5)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區23例,腦葉17例、丘腦10例、小腦10例。出血量15~55 ml,平均(26.1±12.5)ml。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指標比較沒有統計學差異。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依據患者出血量給予一定劑量的脫水劑,并對血壓及血糖進行嚴格控制,同時給予腦細胞活化劑進行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前提下,將30 mg的依達拉奉注射液溶于250 ml的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2次/d,連用14 d。
1.3 觀察指標以及療效評定 對照組和治療組分別對治療前及治療后第7、14、28天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并對行血、尿常規以及血糖進行檢查。注意觀察藥物不良反應。根據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2]:患者神經功能損傷評分下降91% ~100%,傷殘為0級視為基本治愈;患者功能缺損評分下降46% ~90%,傷殘為1~3級視為顯著進步;患者功能缺損評分下降18%~45%視為進步;功能缺損評分下降小于17%視為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或者以上視為惡化。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和治療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在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患者第7、14、28天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下降,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顯著性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顯效率(基本痊愈+顯著進步)分別為61.11%和41.6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22/46)。而對照組的顯效率則為27.7%(13/47),兩者比80.56%和52.78%,兩組比較差異呈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顯效率以及有效率比較
2.3 不良反應分析。治療組有1例患者出現轉氨酶水平升高癥狀,經過治療后患者癥狀恢復,對照組患者沒有不良反應。
腦出血過程中可能釋放大量的金屬離子以及二氧化氮等物質,其可催化自由基反應以及脂質過氧化反應,導致自由基大量生成,自由基可使腦組織出現水腫,而水腫有可產生大量自由基,因而造成惡性循化[3]。由于自由基在腦出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清除腦出血產生的大量自由基成為治療的關鍵。依達拉奉具有降低自由基的產生,減輕對細胞膜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損傷作用,從而降低腦水腫的發生[4]。
本研究采用依達拉奉治療急性外傷性腦出血36例,治療組患者在用藥后第7、14、28天神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明顯的改善;治療顯效率以及總有效率也明顯由于對照組患者,可見依達拉奉在治療急性外傷性腦出血疾病中具有很好的效果。依達拉奉主要代謝途徑以尿液排泄為主。因此,肝腎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心臟病患者不宜使用。本組患者有1例出現了轉氨酶水平過高現象,程度較輕,對治療沒有影響。綜上所述,依達拉奉治療急性外傷性腦出血具有顯著療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陸磊,孫曉紅,張迸,等.自由基清除劑在急性腦出血的應用研究.中國急救醫學,2007,27(5):448-451.
[2]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2.
[3]姜衛劍,王擁軍,戴建軍.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治療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0-121.
[4]陳吉相,季艷梅,孫圣剛,等.依達拉奉對腦出血大鼠細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達的影響.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36(2):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