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梅 肖 信 王 英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視光科,廣西 南寧 530021
近視已成為危害我國青少年視力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青少年近視不僅給學習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而且高度近視還會引起一系列嚴重的眼部并發癥,這已成為主要致盲原因之一。近些年的循證實踐表明,青少年近視眼目前尚無理想和確有實效的治療方法[1],把握青少年近視發展規律,并采取早期預防和干預是防治近視的有效策略。為了解不同年齡組青少年近視屈光動態變化規律,我們對在廣西視光中心就診的青少年近視患者826例(1643只眼)進行三年追蹤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廣西視光中心就診的近視患者中隨機選取2006~2007年就診且隨訪3年的病例,剔除家族遺傳因素引起的高度近視和>2.50 D的散光患者,共納入近視青少年患者 826例。其中,單眼9例,雙眼817例,共計1643只眼。男398例,女428例。年齡最小7歲,最大20歲,平均年齡13.2歲。按年齡將病例分為4組:7~10歲組374眼;11~14歲組655眼;15~17歲組433眼;18~20歲組81眼。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先行常規的眼部檢查,排除眼部器質性病變。托吡卡胺滴眼液點雙眼3次,每次間隔10 min,瞳孔散大后檢影,7h瞳孔恢復正常后試戴確定屈光度。收集患者每年的屈光度,取其等效球鏡值 (球鏡+1/2柱鏡)進行統計分析。年均屈光度增長量=(終末等效球鏡-初始等效球鏡)/觀察時間。
1.3 統計學分析 收集數據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按年齡分為7~10歲、11~14歲、15~17歲、18~20歲組,各組數據的比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采用SNK法進行組間兩兩比較,以P<0.05為顯著性檢驗水準。
2.1 年齡組與屈光度 年齡組與屈光度的關系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年齡越大,近視度數越深,不同年齡組之間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F=52.45,P<0.01)。經SNK法組間兩兩比較表明,除11-14歲組與15-17歲組之間無差別,其他兩組之間比較均有差別。

圖1 四個年齡組的等效球鏡
說明:7~10歲、11~14歲、15~17歲、18~20歲組的等效球鏡均值分別為 (-1.89±1.19)D, (-2.65±1.54)D,(-2.84±1.52)D,(-3.46±1.71)D,年齡越大,近視度數越深。

圖2 四個年齡組的等效球鏡年均增長
2.2 年齡段與屈光度增長 不同年齡段的年均近視增長見圖2,從圖2中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組患者近視度數均有加深,但加深的程度不同,各組間比較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 (F=175.32,P<0.01)。隨著年齡的增長,近視加深的速度逐漸減慢。經SNK法進行組間兩兩比較發現四組之間均有差異。
說明:7~10歲、11~14歲、15~17歲、18~20歲組的等效球鏡年均增長分別為 (1.02±0.48)D, (0.71±0.37)D,(0.55±0.31)D,(0.30±0.33)D,年齡越小,近視加深越快,年齡越大,近視加深越慢。
近視一般認為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大多數的近視患者往往是取決后天環境因素,尤其是處于發育旺盛期的青少年。這一年齡段正好是人體生長發育最快的年齡段,同時也是學業最緊張的階段,由于身體發育因素和學習用眼負擔的增加,近視患者的近視屈光度會表現為較快的增長[2]。國外學者對238名學齡青少年為期3年的隨訪觀察發現,學齡青少年近視眼發展速度與年齡有關,即年齡是近視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納入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近視屈光度并隨訪三年,對結果按年齡進行分組分析,以闡明我區不同年齡段青少年近視屈光度演變規律,為學齡期青少年的近視防治提供依據。
通過對在我中心就診的826例7~20歲近視患者為期3年的追蹤觀察發現:7~10歲、11~14歲、15~17歲和18~20歲年齡組的近視屈光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且呈現出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近視屈光度逐漸加深,這點與國內其他報道[3]相一致。
對不同年齡段的年均近視屈光度增長的分析發現,不同年齡段的近視屈光度每年增加的度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現為隨著年齡增長,年均屈光度增長量減少,由7~10歲組的1.02 D/年減少到18~20歲組的0.30 D/年,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近視加深的速度逐漸趨緩,在18歲時近視屈光度趨于穩定,結果與人眼屈光度發育的規律相符。
近視的形成及增長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在學術界對近視往往形成不同的學說。其中,近年比較認可主要是眼的調節功能假說[4]和遺傳學說。在臨床上廣為接受的近視調節學說用于近視控制雖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遠未達到人們的近視控制的預期。
在有效近視控制措施缺位的情況下,近視防治應以預防為主,堅持早期發現、早期干預[5]。學齡兒童應每半年進行一次視力檢查,發現視力下降應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全面的眼部檢查,特別是屈光度檢查以確定其屈光性質,并進行合理的處理。對假性近視或者低度數的近視 (<-1.00D)可考慮使用睫狀肌麻痹劑治療,使眼睛得到適當的休息,解除眼睛的疲勞,可減緩近視的發展。除了注意合理的用眼衛生,青少年兒童在飲食方面還應合理飲食,膳食平衡,不挑食、偏食。
[1]Saw SM,Shih-Yen EC,Koh A,et al.Interventions to retard myopia progression in children:an evidence-based update[J].Ophthalmology,2002,109(3):415-421.
[2]李光春,范元成,劉雅.中小學生眼屈光度動態變化與近視眼的追蹤調查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1999,6(6):
[3]劉繼紅.屈光不正性弱視兒童屈光度變化的遠期追蹤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00,18(1):56-58.
[4]汪芳潤.青少年近視性質的研究 [J].中華眼科雜志,1985,1(2):114-118.
[5]王宣紅.近視原因分析與預防體會 [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