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蒙旭輝 新疆石河子148團農業科
食品安全不僅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還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特別是隨著經濟的日益全球化和國際食品貿易的日益擴大,一些影響大、涉及面廣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屢屢發生,近幾年來相繼出現“瘦肉精”、“紅心鴨蛋”、“三聚氰胺”“毒牛奶”等動物性食品衛生安全事件,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給社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動物食品衛生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高度關注,本文就其產生原因及提高食品衛生安全水平的措施進行了探討。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體質改革的深入,從事食品生產加工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但在這些企業發展的同時,監管部門在人力、物力、技術、財力上的缺乏和不足卻造成其不能適應當前監管工作的需要,一些監管部門對一些不同規模的企業缺乏規范性的管理或監管不到位。相關監管職能部門多頭管理,主體職責不明確,協調整治機制不健全,監管力度不足,導致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出現執法無據、執法不嚴等現象。

從事食品加工的個體或企業往往唯利是圖,無視國家衛生條例和相關規定,食品的加工內外環境極其惡劣,經常導致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從原料到操作人員的健康審查也都存在著嚴重違規的現象,對操作人員缺乏嚴格體格檢查,使一些疾病隱性傳播。同時,在加工過程中,為了追求色香味而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化工原料。
食品和飼料集約化生產、異地市場銷售的形式為食源性疾病的傳播流行創造了條件。著名的“二惡英”事件就是由于歐洲約1 500 多個農場從同一供貨商處購買了被二惡英污染的飼料。隨后,以進食此種飼料的動物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在幾周內發往世界各地,從而在世界范圍內擴散了污染。
人們生活方式逐漸發生變化,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城市化使食品供應鏈加長,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使人們對食品種類的需求越來越廣,成品、半成品性食品的消費量劇增,戶外進食機會增多,對儲存食品的依賴性加強。這些都增加了食品衛生安全的風險。
在農業和食品生產領域中廣泛采用了各種高新技術,如轉基因技術、輻照技術、歐姆加熱技術,以及改變包裝氣體環境技術等。新的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延長了食品的貨架期,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危害。新技術、新材料、新原料的使用導致食品受污染的因素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農藥、化肥以及各類添加劑的使用對生物健康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食源性疾病是引發食品安全的直接表現形式,其起因各異,突發性強,涉及面廣,持續時間長,不僅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增加保健體系的負擔,而且嚴重影響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穩定,波及市場及整個國家的經濟利益。
有害微生物的污染是導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有害化學物質的污染更是后患無窮。食品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包括天然有毒物質,如霉菌毒素、海洋類毒素;環境污染物,如汞、鉛、二惡英;天然植物毒素,如馬鈴薯中的龍葵素等。各種食品添加劑、營養素,如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大量使用以及農藥和獸藥殘留等的增加也帶來了不安全因素。環境中原始農藥污染量是很低的,然而通過生物和食物鏈的富集后,各類食品中農藥的殘留劇增。
目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發的爭論仍在持續,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質疑仍然沒有消除。
以現有的國際食品安全法典為依據,建立以基本法為龍頭,其它具體法律相配合的、多層次的、專門的、具體的食品安全法規體系。
強化地方政府對食品安全監管的責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當地食品安全負總責,實行主管領導問責制。統一組織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和全面整頓食品生產加工業;進一步搞好與有關監管執法部門的協調和配合,加強綜合執法、聯合執法和日常監管,尤其要解決執法監督中的不作為和亂作為問題;切實落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堅決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大力推進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質量管理檔案和政府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信用檔案,形成一個全國性的信用網絡體系。建立消費者組織、中介組織、企業和政府相互溝通的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維護食品安全的積極性,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食品安全活動,形成濃厚的社會氛圍。
應建立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檢測體系,在檢測范圍上,能夠滿足對產地環境、生產投入品、生產及加工過程、流通全過程實施安全檢測的需要,并重點加強對生產源頭檢測手段的建設;對其自身的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等各個環節所涉及的設備、人員、環境和有害物等進行自我監測,盡最大可能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監測網絡,對化學和生物污染物進行連續主動監測,有效地收集有關食品污染信息。
一是要加強防疫工作。要加大強制免疫實施力度,建立健全重大動物疫病預防控制體系。堅持集中防疫和長年補防相結合,采取“三防一補”,即春秋定點免疫,平時補針的方法,開展強制免疫。健全免疫檔案,做到“五統一”,即統一免疫疫苗、統一免疫程序、統一操作規程、統一免疫效果評價、統一免疫標識,有效預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同時,加大飼養檔案的審查工作,嚴格飼養環節動物防疫條件審核,加強畜禽飼養管理,提高動物疫病綜合防控能力和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二是要加強檢疫監督。要認真貫徹落實《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嚴格按照農業部《動物檢疫管理辦法》,做好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工作,做到有報必檢、有宰必檢。堅持“從嚴治檢”,嚴格執行誰檢疫、誰出證、誰負責的檢疫工作責任追究制。不斷強化檢疫員和檢疫監督員的教育管理,規范檢疫和檢疫監督行為。重點抓好對畜禽屠宰場、牲畜交易市場的檢疫監督。三是要加強監測工作。調整、充實、培訓專業人員隊伍,強化實驗室技術人員操作技能,制定和完善各項工作管理制度,科學制定監測計劃,開展違禁藥物和獸藥殘留監測,并將監測結果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重點加強牲畜交易市場、養殖密集地區、種畜禽場、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的監測工作,對監測中發現的銷售含違禁獸藥或獸藥超標動物及其產品的行為,要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