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死何以導致突尼斯變天
2010年12月17日,一名26歲的突尼斯大學生因抗議城管暴力執法而選擇自焚。他的死,讓早已對腐敗、貧富差距、高失業、高物價等問題不滿的民眾憤然走上街頭,在突尼斯引發了大規模騷亂,最終逼迫總統本·阿里匆忙逃離這個自己執政23年的國家。
在23年里,本·阿里始終獨自執政。他成為阿拉伯國家中第一個在街頭群眾壓力下放棄政權并出逃的領導人。本·阿里統治了20多年,讓突尼斯成為一個僵化的集權國家。裙帶關系帶來的丑聞越來越多,在權力圈內部的腐敗持續增長。在突尼斯,只要是總統家族成員看上的,無論現金、土地、房屋甚至游艇,最終都會落入他們手中。另一份電文將本·阿里的家族稱為“準黑手黨”,稱其是突尼斯“腐敗的核心”。一份2009年的電文描述了在本·阿里女婿的豪宅里舉辦的一次宴會:羅馬時期的文物隨處可見;客人們享用著用私人飛機從法國南部小鎮空運來的酸奶;一只寵物老虎在花園里漫游。
騷亂最初,本·阿里采取了強硬態度,結果造成多人死亡和受傷。突尼斯當局的強硬措施讓許多城市陷入無政府狀態,騷亂愈演愈烈并蔓延到首都突尼斯市。示威者要求整治總統身邊的腐敗官員,包括其女婿等人。工會也從支持政府轉變為站在民眾一邊。眼看所有措施都已無法扭轉局勢,本·阿里無奈地選擇了出逃。
騷亂爆發前,突尼斯一直被認為是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最穩定、經濟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其全球競爭力排在非洲之首。但這種表面穩定的背后卻暗流洶涌。

突尼斯近20年來發展情況較好,但其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改變,經濟發展受惠最多的只是沿海發達地區。此外,突尼斯的失業率近年來連續攀升,在某些領域甚至超過60%。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突尼斯政治體制僵化,改革嚴重滯后。此外,近乎獨裁的統治導致貧富懸殊達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
本·阿里的流亡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突尼斯人能否接受新政權,騷亂是否將就此終結,都還是個未知數。
(文/龐清 據《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