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忠
(麻陽縣農業局,湖南 懷化 419400)
麻陽地處湘西南,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常年平均氣溫17.2℃,其中4月份平均氣溫16.9℃,穩定通過15℃的時期一般在4月15日;年均降水1255 mm;全年輻射量達到 95.65 焦耳/m2·a,其中花生生長季節(4~8月)輻射量達到 48.67焦耳/m2·a。全縣紫色土分布量大,約占全縣旱地面積的60%,這類土壤大都呈中性或偏酸,富含鉀、磷等元素。因此,麻陽縣的光、溫、水、土等自然資源和氣候生態條件適宜花生生長,能夠滿足花生高產的需求。
花生是麻陽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常年播種面積3000 hm2左右。然而,麻陽歷史上極少對花生品種進行過更新換代,品種單一,且老化、雜亂、退化嚴重,其適應性和豐產性差異較大,給農民正確選擇品種造成了較大困難。為篩選鑒定適宜麻陽縣的優良花生品種,促進麻陽縣花生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開發,2010年,特開展了此項對比試驗。
參試品種共8個,即大籽品種湘花312、湘花314、湘花2008,特色品種湘黑小果,中花4號、湘花生2號、祁陽小籽、麻陽小籽(對照)。
試驗地選擇在麻陽縣花生主產區長潭鄉長潭溪村村民田元芽的責任地中進行。試驗地面積800 m2,地處麻陽主要河流錦江河谷,土壤為沙壤性,排灌方便。試驗土壤理化性質:pH值6.1,有機質20.8 g/kg,水解氮123 mg/kg,有效磷7.5 mg/kg,速效鉀123 mg/kg,地力中等。
小區凈面積6.67 m2(不含廂溝),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品種間、重復間均開溝作為分界,四周留保護行。播種行株距33×20 cm,每蔸播種2粒,折合密度 1 萬蔸/667m2、2 萬粒/667m2。
播種時間4月10日。播種時先拉繩開行,后在行內精細播種并點施肥料(肥料施于蔸間),最后覆土約5 cm。肥料基施,一次性施足,以后不再追肥。肥料種類和用量:45%氮磷鉀復合肥(15-15-15)35 kg/667m2。生長期間主要管理措施:重點搞好防除病蟲草鼠的各項措施,以確保試驗的準確性。
從表1可知,各引進品種的出苗期與本地品種相似,而開花期推遲3~5 d,成熟期、全生育期推遲2~6 d。
各品種以湘黑小果株葉型最好,表現在葉色濃綠,株高適中,直立性好,適于密植等。祁陽小籽、麻陽小籽、湘花2號株型過于高大(63 cm以上),側枝太長,易倒伏,株高難以控制,分枝數少,種植密度難以提高。其他引進品種株型適中,株高約55~65 cm,葉色較綠,直立性較好。

表1 花生各品種的生育動態和抗性
從表2、表3可知,大籽品種湘花2008、湘花314、湘花312的結果枝多,莢果數量多,增產潛力大。湘黑小果結果枝多,莢果也較多,增產潛力較大。祁陽小籽和麻陽小籽結果枝少,產量潛力有限,但籽粒飽滿。

表2 花生各品種的生長特性

表3 花生各品種的結果習性
分析表1看出,抗倒性以湘黑小果最好,至采收依然直立;祁陽小籽和麻陽小籽抗倒性差,中期以后即倒伏,田間陰蔽嚴重。其他品種介于其間。種子休眠性均為一般。
小區莢果產量情況分析如表4。經計算,區組間F=3.42<F0.05=3.74,差異不大,說明田間地力分布均勻、管理一致。品種間F=10.66>F0.05=2.77,說明品種間產量差異較大。
根據產量水平,各品種可明顯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湘花312、湘花314和湘花2008,折合平均產量均超過400 kg/667m2,這3個品種與其他品種均有顯著差異。第二層次為中花4號、湘花生2號、湘黑小果,折合平均產量250~300 kg/667m2,其中中花4號與麻陽小籽、祁陽小籽產量有顯著差異。第三層次為麻陽小籽、祁陽小籽,小區產量最低,折合平均產量200 kg/667m2左右。另外,第一層次的湘花312、湘花314、湘花2008產量表現尤為突出,比湘花生2號、湘黑小果、麻陽小籽、祁陽小籽間極顯著增產。

表4 花生品種小區產量
各供試品種在適應性、豐產性、增產潛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各有優劣。根據麻陽縣的當前花生生產和消費習慣及未來發展趨勢,可以考慮在麻陽縣不同花生產區合理布局品種結構。湘花2008、湘花312、湘花314等大籽品種宜在麻陽縣沿河、谷地的沙性重、抗旱性較強的土壤種植,以充分發揮其增產潛力,應作為油用型、鹽水型(鮮食)品種大力推廣。中花4號、湘花生2號等中籽品種產量較高、適應性較廣,在麻陽仍有發展空間較大。祁陽小籽和麻陽小籽雖然產量偏低,但耐瘠、抗旱、早熟,食味濃香、細膩,產品有特色,商品價值較高,適合山區瘠薄、干旱土壤栽培。值得一提的是,湘黑小果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品種,矮桿,直立,莢果多,產量較高,作為特色、保健品種,發展潛力大。適宜在抗旱性好,土壤肥沃的沿河谷沙壤土種植。
[1]麻陽縣志(1978—2005)[Z].懷化: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8.
[2]懷化地區志 [Z].懷化:湖南省懷化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9.
[3]白選杰.我國花生產業發展策略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454-456.
[4]陳啟忠,舒易和,田 華,等.麻陽小籽花生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09,(10):107-110.
[5]黃怡斌,蔣陽德,李良軍.安化縣花生產業化開發現狀及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0,(10):109-110.
[6]鄭玉燕,段洪洋,萬 忠,等.2010年廣東花生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1,(3):21-22.
[7]段洪洋,鄭玉燕,萬 忠,等.2009年廣東花生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0,(3):239-241.
[8]廖茂文,喻志勇,簡路軍.水稻沙壤地花生—胡蘿卜高效連作模式及配套技術[J].湖南農業科學,2010,(17):50-51.
[9]劉登望,李 林,鄒冬生.湖南省花生安全生產現狀及應對措施[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4):967-970.
[10]李 林,袁正喬,張瓊瑛,等.湖南花生優勢及生產現狀與發展[J].花生學報,2002,31(4):33-36
[11]吳淑珍,吳玉林.湖南花生生產的經驗與對策[J].作物研究,1996,10(1):30-31.
[12]李 林,夏曉農.湖南丘陵紅壤旱地花生育種研究[J].花生科技,1995,(4):14-18.
[13]鄒小云,鄒曉芬,胡小榮,等.國外花生種質資源引種鑒定及分類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0,(5):25-27.
[14]李少雄,梁炫強,周桂元.花生新品種粵油45的選育[J].廣東農業科學,2010,(11):19-20.
[15]孫玉桃,李 林,劉登望,等.長江中游丘陵旱地花生合理密植技術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07,(6):101-103.
[16]孫彥浩.花生高產種植新技術(修訂版)[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
[17]萬書波.中國花生栽培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