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凱明,胡春學,張錫友,張今今,馬 超
(1.漢中職業技術學院農林系,陜西 漢中 723001;2.漢中市農技中心茶技站,陜西 漢中 723001;3.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4.漢中市略陽縣華源茶廠,陜西 略陽 724300)
陜西茶園面積899.3 km2,年產茶2.6萬 t,茶產業綜合年產值29.2億元,茶樹良種引進推廣工作向來倍受重視。陜西原引進的烏牛早、平陽特早、龍井長葉等幾個主要茶樹良種,在抗性上,特別是抗倒春寒、晚霜及抗病蟲害方面有較大不足。因此,本試驗引進了新鑒定推廣、反映良好的浙農139和浙農117兩個高抗茶樹優良新品種,在陜西茶區進行栽種及采制茶試驗示范。經幾年的試驗示范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初報如下。
供試品種為浙農139和浙農117,由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采用福鼎大白茶與云南大葉種雜交后代做為原始材料,從1963年至1995年系統選育而成。浙農139和浙農117是適制高檔綠茶,并具有較好抗性和較高產量、質量的無性系茶樹良種,經10余年多個省、市試種,表現較好。
試驗點設在陜西省漢中市南鄭縣法鎮鄉雙河村,屬主產茶區,處在距市區南約40 km的大巴山深處。當地為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4.3℃,≥10℃的積溫4455℃,持續天數223 d,海拔高度約700 m,土壤為沙質黃棕壤,pH值5.0~6.5,年均降水970.4 mm。地塊緊靠小溪,排水良好,有溪水灌渠,是水旱輪作農田,正常年景能滿足茶樹生長需要的水、熱、土等條件。
1.3.1 插穗成活率 于2006年8月23日進行扦插,10月1日調查。在扦插后一個多月進行小面積大田育苗。隨機拔取100個插穗(包括枯干死亡的插穗),重復3次,進行觀察統計。
1.3.2 茶苗出圃率 調查按GB11767-2003《茶樹種子和苗木》標準。在出圃前幾天,在苗圃大田隨機掘100苗進行測量統計,重復3次。
1.3.3 茶苗質量調查 在調查出圃率之后的苗圃大田地頭隨機抽取100株合格出圃苗,測苗高和根長及莖粗,取其平均數。
1.3.4 茶苗移栽成活率 采用自繁合格出圃苗,進行大田移栽試驗。每個品種面積66.7 m2(按行距150 cm,窩距30 cm,每窩兩株,栽苗 300株),重復3次。
1.3.5 芽葉生長物侯期觀測 采用每個品種隨機抽出10株進行掛牌。每2 d觀察一次,當有20%左右頂芽或頂梢達到生長物侯程度的日期時,記錄為物候日期。
1.3.6 發芽密度和一芽三葉長及芽重與春梢長勢在2009年3月20日,用50 cm2粗鐵絲框尺測量。一芽三葉長和芽重在2009年4月10日測量。春梢長勢的梢長和著葉數,在春季生長結束形成駐芽的4月25日測量,隨機測取10枝,取其平均數。
1.3.7 抗逆性試驗 將引種茶樹品種與周圍常規園所引品種(平陽特早、烏牛早)和老品種(當地群體品種)進行對比觀察。
1.3.8 茶葉產量及制茶品質 定植后第二足年的夏天開始剪穗扦插繁殖,第三足年和第四足年繼續剪穗,第五足年即2009年開始采茶計產。春茶生產期間,采摘單芽,制高級扁形名茶。在夏秋茶季,采摘一芽二葉,制優質炒青綠茶。采用這兩個品種所產單芽,按漢中仙毫名茶(扁形綠名茶)加工工藝,小批量制高級漢中仙毫名茶,對所制樣茶的品質進行感官質量審評。
扦插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浙農139和浙農117扦插后90%以上的插穗切口能愈合形成根瘤并生出新根,愈傷能力強,扦插成活率高,達90%以上。

表1 浙農139和浙農117扦插成活狀況及成活率
茶苗出圃試驗結果表明,浙農139和浙農117的出圃率都較高,達82%以上。浙農117稍好于浙農139,出圃率達89%。
茶苗質量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浙農139和浙農117,扦插長勢強,一足齡茶苗的高度、粗度、根長、根系都遠超國標一級苗質量,表現出茶苗質量優。

表2 浙農139和浙農117出圃苗質量
于2007年10月6日移栽,于2008年11月20日調查,茶苗移栽成活率試驗結果如表3所示,這兩個品種在本地移栽成活率都在90%以上。

表3 浙農139和浙農117茶苗移栽成活率
芽葉生長物侯期觀測結果如表4所示:浙農139萌動早,一般3月上旬已萌芽,比當地群體種可提早10 d左右,與當地原引品種平陽特早和烏牛早等相當。一般于3月20日左右,可采小一芽一葉初展葉,制早名茶。10月中旬生長結束,全年生長期可達220 d左右,生育期較長。浙農117萌動更早,一般2月下旬萌動,比浙農139要早5 d左右,較當地群體種茶園可提早15 d左右,與當地原引品種平陽特早和烏牛早提前5 d左右。3月中旬可采小一芽一葉初展葉,制早名茶。10月下旬生長結束,全年生長期可達245 d左右,生育期更長。

表4 浙農139和浙農117芽葉生長物侯期 (月-日)
發芽密度統計數據如表5所示:浙農139較浙農117發芽密,但芽長和芽重梢小,春梢長度也較短,著葉多一片。

表5 浙農139和浙農117發芽密度芽長、芽重與春梢長勢
2.7.1 抗寒性 6年中兩個品種,經受了2次嚴寒1次嚴凍的惡劣天氣考驗,均能安全越冬,而浙農117較浙農139耐寒性更強。
2.7.2 抗旱性 6年中遇3年連續的夏秋干旱天氣,浙農139和浙農117兩個品種的茶樹,經受住了干旱的考驗,都未受到旱害,表明抗旱性較強。
2.7.3 抗病蟲性 在常規茶園茶餅病大面積發生時,浙農139和浙農117卻發生很輕。6年觀察中無論是苗圃或是原種園,都未見茶小綠葉蟬發生,表現抗病蟲性強。
2009年,對定植5年的浙農139和浙農117的產量統計數據如表6、表7所示。

表6 浙農139和浙農117鮮葉產量 (kg)

表7 浙農139和浙農117漢中及宜興兩地產量比較[2] (kg/667m2)
采用這兩個品種所產單芽,按漢中仙毫名茶(扁形綠名茶)加工工藝,小批量制高級漢中仙毫名茶,所制樣茶約同行專家進行感官質量審評,認為品質優良。浙農139干茶外觀勻整,色翠綠,芽條細長顯毫,開湯香氣高鮮持久,有花香,滋味鮮醇回甘,葉底嫩綠明亮。浙農117干茶外觀勻整,色翠綠,芽條肥壯,身骨重實,開湯香氣高鮮,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
引種試驗結果表明:浙農139和浙農117較本地已引良種更具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蟲性強的特點。且浙農139和浙農117開采期早。其中浙農117比當地已引種烏牛早和平陽特早開采時間要早5 d左右,比當地群體種要早15 d左右;浙農139開采時間與當地已引良種持平,比當地群體種早10 d左右。浙農139和浙農117芽頭粗壯、持嫩性強、產量高,適制漢中仙毫名茶和優質炒青綠茶,所制漢中仙毫品質優。
綜上所述,浙農139和浙農117宜在陜西推廣。漢中茶區普遍生產漢中仙毫,浙農117尤為適宜。現每年繁育出圃茶苗30余萬株以上,以滿足本省求購所需。
[1]湯茶琴,徐德良,周靜峰,等.茶樹品種浙農117、浙農139引種宜興試驗報告[J].茶業通報 2008,(4):167-170.
[2]嚴重君.提高我國茶葉國際競爭力的建議 [J].湖南農業科學,2010,(7):125-128.
[3]金開美.生態茶園建設策略探討 [J].廣東農業科學,2009,(10):274-275.
[4]銀 霞,羅軍武,岳 婕,等.安化不同茶樹品種化學成分含量的比較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0,(5):22-24.
[5]唐勁馳,曾文偉,唐 顥,等.滴灌施肥在有機茶園中的應用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09,(8):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