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臣,陶連輝,鄭超華,孫瑞龍,孫建筑,王向華
(唐山市豐潤區人民醫院骨科,河北 唐山 064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常見病、多發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僵硬、腫脹伴活動受限,給患者造成體力勞動、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下降,自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筆者采用活血通絡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全部120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采用活血通絡法)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齡為46~75,平均58.5歲,病程1~3年,平均2.2年。對照組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齡48~71(平均55.6)歲,病程1~3年,平均2年,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制定的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1]。
1.3.1 治療組 采用活血通絡法,骨增痹癥膠囊藥物(批準文號:冀藥制字Z20051555),組成:威靈仙140.0 g,防風70.0 g,金錢白花蛇7.0 g,土鱉蟲70.0 g,血竭70.0 g,透骨草70.0 g,當歸70.0 g。用法:每次3粒(硬膠囊,每粒0.45 g),每日3次,白開水送服,連服3~4周。
1.3.2 對照組 消炎痛每次25 mg,每日3次,連服3~4周。
1.3.3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治療后疼痛消失或所伴關節內積液消失,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無復發,關節內摩擦音明顯減輕;有效: 靜止時疼痛消失,活動時疼痛可忍受,所伴關節內積液消失,可從事輕體力勞動,摩擦音或關節內彈響無改變,上下樓輕度困難;無效:疼痛無減輕或所伴關節內積液反復產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應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n)
現代醫學認為,中老年膝關節骨關節炎是由于機體衰老和退變性變化引起的關節力學適應和平衡受到破壞,引起骨關節內及周圍組織的非炎癥性疾病,表現為膝關節不適、疼痛、晨僵等,治療方法可口服非甾體類藥物、理療等,筆者采用活血通絡法(本院研制的骨增痹癥膠囊)對本病進行治療,具有明顯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功能作用。本方由威靈仙、防風、金錢白花蛇、土鱉蟲、血竭、透骨草、當歸組成。具有祛風散寒,化瘀通絡、舒筋止痛的作用。本病屬于中醫痹癥的范疇,《醫宗必讀》對痹病治療原則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張分清主次,采用祛風、除濕散寒治療,“行痹應參以補血,痛痹應參以補火,著痹參以補脾補氣。治行痹者,散風為主,御寒利濕仍不可廢,大抵參以補血之劑,治痛痹者,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大抵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治著痹者,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亦不可換,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氣足自無頑麻也”,對痹癥的論治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方中威靈仙[2],辛咸,溫,入膀胱經,辛散咸軟溫通,性猛善走,既長于祛風濕,通經絡,治風濕痹痛,拘攣麻木等證,又能軟化鯁骨。《藥品化義》“靈仙,性猛急,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主治風、濕,痰壅滯經絡中,致成痛風走注,骨節疼痛,或腫,或麻木”。威仙靈含白頭翁素,常春藤皂苷元,具有鎮痛,對抗組織胺的興奮作用,其醇提取物能松弛平滑肌。防風,辛、甘、微溫,入膀胱經。既能祛風散寒,又能祛經絡及筋骨風濕而止痛,為痹證常用藥。其性升散,善行全身,微溫不燥,甘緩不峻,藥力緩和,防風含有辛醛、β-沒藥烯、壬醛等,具有解熱、抗炎、鎮痛功效。故防風作為臣藥助威靈仙祛風散寒止痛。透骨草,辛溫,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止痛、治風濕痹痛。防風于透骨草合用助君藥祛風除濕散寒,祛除病因,故二藥合用為臣藥。金錢白花蛇,甘、咸、溫,入肝經,功善祛風通絡。《本草綱目》曰:“能透骨搜風……取其內走臟腑,外徹皮膚,無處不到也。”土鱉蟲,威、寒,入肝經,其性善走竄,善逐瘀血,續筋骨。血竭,甘、威、平,入心肝經,活血化瘀止痛,其性平和,力猛。《海藥本草》中言:“主打傷折損,一切疼痛,補虛及血氣攪刺,內傷血聚。”故三藥合用共輔君藥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止痛之功。所以三藥為佐藥。當歸[3,4],甘、辛、溫,入肝心脾經,補血,活血,和血,溫經通脈,治血虛,風濕痹痛。故當歸能協調君藥佐藥共同起效。現代由于人們生活飲食結構的改變,大量攝入膏粱厚味,醇酒寒涼之品,起居無度,工作緊張,易感受風寒濕氣而致病,因此,當今之人痹證的發病率上升。所以我們根據痹證的發病機理,采用活血通絡法骨增痹癥膠囊應用于臨床,經多年的臨床效驗,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
[1]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10):793-795.
[2] 陳飛雁,王 旭,黃加張,等.威靈仙注射液對骨關節炎模型動物軟骨組織形態和膠原表達的影響[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5):360-362.
[3] 楊 瑜,查仲玲,朱 惠,等.當歸提取物的鎮痛作用[J].醫藥導報,2002,21(8):481-482.
[4] 夏 泉,張 平,李紹平,等.當歸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4,15(3):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