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春
按照省委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和市委關于“做主人、敢擔當、謀發展、惠民生”學習討論活動要求,我縣高度重視,擺上位置,廣泛發動,注重實效,穩步實施。活動中,我們把“強化責任意識、提速趕超前行、全力加快江北特色中等城市建設步伐”作為主旋律,把“超越自我、富民強縣”作為基本要求,把“調結構、上項目、創大業”作為工作重點,科學審視發展基礎,著力破解難題,創新體制機制,豐富載體內涵,“做主人、敢擔當、謀發展、惠民生”學習討論活動初見成效。
一、用“持家”意識激發全民“做主人、敢擔當”的內在動力
通過開展學習討論活動,全縣上下全面理解“做主人、敢擔當、謀發展、惠民生”的內涵和精髓,深刻認識到:“做主人”就是讓每一位機關工作人員都要把事業作為分內的事、家里的事去做。樹立強烈的主人翁意識,主動尋求發展機會,謀劃發展思路,真正成為發展的主載。“敢擔當”就是要立足本職工作,不回避矛盾,迎難而上,敢于承擔責任?!爸\發展”就是要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真正學習好和實踐好科學發展觀?!盎菝裆本褪且匀藶楸?,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在形成共識的基礎上,我們立足“事業人格化”特點,積極創新載體內容,針對不同層面特點組織開展了“四大主題”創建活動。
一是在基層群眾中開展“全民創業、全民成才”創建活動,增強全縣人民自食其力的能力、創造財富的本領,使人人有責任感、使命感。
二是在機關干部中開展“政風建設年”和“招商引資項目落實年”創建活動,認真查找在責任意識、加快發展等方面的問題,使各級領導干部能夠講正氣、講干勁、講團結、講奉獻、講廉潔、講和諧,做到履職盡責,勇于負責,敢于擔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
三是在農民中開展“調結構、促增收”創建活動,調動農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確立農民在農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四是在婦女中開展“巾幗建功”創建活動,以巾幗不讓須眉之志,在富民強縣的實踐中撐起“半邊天”。通過主題創建活動,全縣上下形成了“主人”之勢、“擔當”之勢、“發展”之勢。“巴彥的事業是人民公仆的、是巴彥人民自己的家業”已成為70萬巴彥人的共識。
二、用辯證思維找準實現“富民強縣”的瓶頸
開展好“做主人、敢擔當、謀發展、惠民生”學習討論活動,最主要、最核心的是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巴彥縣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受國家糧食“一平二調”體制的影響,在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導致了“農大、工小、財政弱”的畸形經濟結構,形成了傳統農業經濟成分比重過高與現代農業差距過大的基本縣情。主要表現“一高、四低、一個不合理”。一高:農業總產值比重高。占全縣GDP總額的50%以上。四低:標準化水平低。標準化體系還不健全,農產品知名品牌少,缺少在國內叫得響的標準化名牌產品和特色產品。組織化程度低。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少、規模小、層次低,經濟實力和帶動能力不強。農村土地流轉步伐緩慢,規模經營不足30萬畝。市場化能力低。農副產品直接進入市場交易的不足年產出商品量的15%,農村、農民的資產、資源很難轉化為貨幣資本,也不能形成生產要素合理流動,農村生產力釋放程度低下??萍己康?。巴彥的糧食和畜產品生產總量已經達到了一定規模,但絕大部分以“原字號”走出農村,產品的轉化率低,農民素質低,農民的收益率低,科學種田、測土配方普及率低,機械化整地標準低。“一個不合理”:種植業結構不合理。玉米、大豆種植面積過大,水田和經濟作物比重小,種植業結構亟待進一步調整和優化。這些問題,導致巴彥的發展質量和效益遠沒有達到和趕上先進地區的發展水平。在學習討論中,我們形成了共識:巴彥要實現“超越自我、富民強縣”戰略目標,必需加快破解“三大瓶頸”,著力解決發展理念、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立縣工業項目建設等問題。
三、用全新理念謀劃“富民強縣”的最佳路徑
加快富民強縣步伐是“進一步超越自我,加快實施新戰略,促進哈爾濱好發展、快發展、大發展”的戰略任務。落實市委全會精神,就必須用新理念謀劃新思路,探求最佳路徑。改變巴彥現狀,必須換位思考,反彈琵琶謀發展,跳出農業抓農業,跳出農民抓農民,跳出農村抓農村,以工業化的理念指導農業,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以實現農民富裕、縮小工農差別、縮小城鄉差別為基本目標。以建設現代農業為基本方向,用工業裝備農業,以現代的科學技術來改造農業,用現代的管理方法來經營和組織協調農業,用健全的農業生產體系和現代的信息系統來管理農業,把巴彥的農業轉變成組織化、標準化、科技化、市場化的現代化農業。
具體到工作思路上,就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富民強縣,加快江北特色中等城市建設步伐。我們的戰略目標是:立足縣域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突出農副產品深加工主線,調整優化種養殖結構和產業結構,三年內把糧食、生豬、禽、蔬菜發育成為立縣支柱產業,打造出全國知名系列品牌;五年內創建全國糧食和生豬產業化經營示范縣,把巴彥打造成“豬糧之都”。
四、用超常措施落靠“富民強縣”的推進方略
在推進富民強縣戰略上。“立足農副產品這一資源優勢,下大力氣推進農副產品深加工,這是既富民又強縣的最有效出路”。我們從“做主人、敢擔當、謀發展、惠民生”的基本要求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巴彥富民強縣的工作主線。把立足縣域農副產品資源優勢,調整優化種養殖結構和產業結構,下大力氣做大做強農副產品深加工作為超越自我、跨越發展、富民強縣的戰略突破口,舉全縣之力,抓實落靠了四件事:
一是全力推進富民強縣項目建設。2011年。全縣共謀劃項目215個,總投資112億元,重點推進項目84個,總投資96.7億元,其中,市級重點推進項目3個,總投資3.75億元:縣級重點推進項目81個,總投資93億元。全年計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0億元、向上爭取項目資金11億元。目前我縣招商引資簽約項目26個,簽約額44.9億元。投資14.8億元的江蘇雨潤集團生豬、禽養殖和深加工項目落戶我縣。這些項目建設完成,將成為巴彥現代農業、特別是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龍頭,成為立縣的支柱產業。由廈門艾博特有限公司投資45億元,在興隆鎮規劃建設以大農場產品為原料的現代農業試驗區項目正在洽談中。
二是全力調整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種植業和畜牧業結構調整力度,把農業結構調優調強。在種植業上,降低傳統作物比重。提高經濟作物面積和產量,用三年時間實現“三個100"的目標,即發展100萬畝水稻、150萬畝高產作物(玉米120萬畝、大豆30萬畝)、100萬畝以蔬菜為主的經濟作物,實現農民收入100.1億元,人均實現收入17875元。在畜牧業上,借助江蘇雨潤集團6000萬只肉雞和150萬頭生豬加工項目落戶我縣的契機,大力發展肉雞和生豬產業。以生豬發展到300萬頭、肉雞發展到6000萬只計算,增加農民收入10.8億元,人均增收1928元。種植業和畜牧業兩項合計農民增收111億元,農民人均增收2萬元。201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6900元,實,現調整目標,農民可新增收1.33萬元。
三是全力做好以農田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牢固樹立“水利是農業生產命脈”的思想,中央1號文件出臺后全縣共謀劃項目34個,總投資52億元。全縣項目庫共有農業項目56個,總投資132億元,進入省、市項目庫30個,項目總投資42億元,其中2011年實施農業大項目18個,總投資金11.3億元。目前,全縣到位農業項目資金3156萬元。
四是全力加快民生事業建設。2011年建設民生項目29個,總投資10.5億元。重點項目:投資1.2億元,完成巴彥工業新城蘇城路等道路、排水管線鋪設和興隆鎮3條道路升級改造和配套設施建設工程:投資7000萬元,完成15個新農村試點村的道路、圍墻、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通屯道路200公里,改造危橋20座。投資6.52億元,改造棚戶區25萬平方米。投資1.2億元,在巴彥新城建一處熱源廠并鋪設供熱管網15公里。投資1820萬元新建5000m2殘疾人托養和康復中心1處。投資2400萬元完成巴彥鎮德化小學等4所標準化學校建設。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目前,參保人數達到9萬人,共為60周歲以上農民發放養老金966萬元。
我縣在學習活動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但與省、市委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措施,深化活動內容,確保學習活動取得實效。
(編輯/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