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大雷
近年來,新聞事業突飛猛進,災難報道更是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這些年來中國頻繁的發生重大災難事件,在災難中更加凸顯了新聞報道的重要作用。災難報道的難點在于它的突發性,因此,記者很難在短時間內在整體上把握事件的真實性。然而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存在的根據和根本條件。
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生命,實現新聞真實是新聞傳播主體的天職。記者必須客觀記錄所看到與聽到的一切,就像一臺攝像機,應盡量避免記者個人的主觀傾向性,尤其不能添油加醋,道聽途說。實現新聞的真實,不僅僅是我們所想象的只是單純的新聞主體的職責,收集并再現新聞,實現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是一個完整而嚴密的過程。在新聞的本源主體提供了真實的信息的基礎上,作為傳播主體的記者編輯就要真實的再現給受者。這是實現新聞真實的最重要階段。
災難是我們都無法預期的,災難中善良的人們滿懷悲憐的關注著災區人們的一聲一息,我們能夠看到無數的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奔赴最危險的第一線為我們帶來了有關災區的報道。災難報道的難點在于它的突發性,因此,記者很難在短時間內在整體上把握事件的真實性,然而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存在的根據和根本條件。正如上面所說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盲人摸象”,可是惡意的編造假新聞,夸大事實,擾亂人們接受信息的真實性,這種行為是為我們所不齒的。
引起全世界關注的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一段時問了,但關于這場災難的報道總結卻不應該停止。這里,用一個曾經感動無數人的例子來對災難報道中的虛假問題加以闡述。“當搶救人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死了,透過那一堆廢墟的間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著,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禮。隨行的醫生過來準備給孩子做些檢查,發現有一部手機塞在被子里,醫生下意識地看了一下手機屏幕,發現屏幕上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看慣了生離死別的醫生。在這一刻落淚了;手機傳遞著,每個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淚了。”這則被人們廣為傳頌的新聞是眾多發自汶川大地震災區最為催人淚下的新聞之一。文中以身護子而死亡的年輕母親被網友尊稱為“手機媽媽”。然而有媒體確認:這條賺足了全國人民眼淚的新聞實際上是一條假新聞:某網友受災區群眾自救事跡的感染,在自己的博客中虛構了這樣一個故事。后經媒體以新聞形式暴炒,糊里糊涂就成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新聞”了,這著實讓人感到匪夷所思。我們承認,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感動、需要鮮活的先進人物和事例來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鼓勵、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事實上這樣的事例在災區比比皆是。但是這稱其量也就是個故事,一個文學作品,卻的的確確算不上是“新聞”。新聞是嚴肅的,它不是小說,不是藝術。他是真實的再現社會生活并引導人們輿論導向的媒體言論。在我看來貌似善意的假新聞其危害性更大。首先,他使人們混淆了新聞的概念、把文學創作與新聞寫作混為一談。破壞了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其次,使一些從業人員不去考慮如何去挖掘真正的新聞,而是跟風走,繼續的閉門造新聞。再次,感動是一時的,感動過后人們會質疑新聞的可靠性,摧毀了新聞的公信力。
這些年來,隨著媒體競爭的日益激烈,為爭奪市場份額,一些媒體把目光盯在“新、奇、特”上,以此來吸引讀者與受眾,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假新聞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另外,一些年輕從業人員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心態,也是滋生假新聞的一個原因。無論虛假新聞還是失實新聞都有一定的危害:
(一)影響了社會信息的交流秩序,助長了不良的社會風氣。
(二)對新聞業來說真實是根基,虛假失實的新聞損害了新聞業自身根基,形象和聲譽。
(三)損害了受者的知情權,混淆了視聽和價值觀。
但是應該說,中國新聞界從來沒有放棄過與假新聞的斗爭。有了危害我們就要想方設法防治。凈化新聞界的空氣,重塑新聞業的公信力。首先,在社會上要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其次,制定嚴格的法律規范。再次,發揮社會的監督機制。最后。加強從業者的職業道德修養。
然而災難過后我們愈加發現生命的重要性,世上最為寶貴的就是生命,而真實被看做新聞的生命,真實地報道真相是新聞傳播的本質,真實地報道災難更是具有非凡的意義。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