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敏
奮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文/湯敏
文化強省建設要在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文化產業三方面實現新突破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并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浙江也將通過建設文化強省的決定,通過不斷更新發展理念、加大事業投入、加快產業發展和完善建設管理體制,突破薄弱環節,強化已有優勢,凸現浙江特色。除了目前各地各部門已經開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之外,文化強省建設要在以下三方面實現新突破。
(一)把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不斷增強向心力、滲透力和影響力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非一日之功,既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又是長期的戰略任務,必須通過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轉化為廣大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當前應當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大力推進科學理論大眾化,凝聚思想共識。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靈魂,要努力推進科學理論的大眾化。特別是當前我們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社會熱點難點和思想困惑增多在所難免,迫切需要加強思想輿論引導。一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制度設計、政策法規制定和社會管理服務之中,落實在各項政策和公共服務之中,防止出現具體政策及其執行結果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背離的現象。二是把各級領導干部進高校、到企業、入社區講形勢、上黨課的規定制度化、常態化,科學策劃選題、主動設置議題,幫助廣大百姓正確認識熱點難點。三是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化解熱點難點,充分發揮全省縣以上的220個宣講團、近6000名兼職講師和基層1000多個宣講組織的近10萬宣講員的作用,運用“人文大講堂”、“黨員遠程教育”等平臺,創建社區“遠教博客”、“農民網吧”、船頭“遠教播放點”等新載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不斷凝練各具特色的核心價值觀,與總結提煉各類精神活動做到無縫對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概括。當前,急需提煉出具本地區、本行業、本部門特色,符合社會主義本質,能夠被大家認同的易記、簡潔、通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詞。一是把核心價值觀主題詞的凝練與各地人文精神的總結提煉進行有效對接。2000年,杭州提出“精致和諧、大氣開放”,臺州提出“敢冒險、有硬氣、善創造、不張揚”的人文精神等。無論是浙江精神還是杭州精神、臺州精神,都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二是把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凝練主題詞,與部門精神、行業精神結合起來。舉例而言,校訓是一所學校辦學目標、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的高度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果能與校規校訓的內涵闡釋融為一體,將大大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三是與創先爭優活動中“黨員閃光言行”活動相結合,通過不同崗位黨員閃光言行的表達,體現黨員在建設核心價值體系中的表率作用。同時,注意吸取不同行規,不同村規民約等在道德規范、立身處世等方面的內容。
(二)激發民間活力,創新投入方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為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堅持政府主導地位的同時,應著力將市場機制、社會力量引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合力的優勢,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以營造平等競爭的環境為重點,鼓勵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調研發現,隨著浙江人民收入的提高,文化消費有從較少花錢的活動項目,向需要花錢但活動內容更加豐富、活動項目更對“胃口”、活動視野更加開闊的活動項目轉變的趨向。即使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免費的午餐也未必受歡迎。因此,要鼓勵和積極支持社會資本或者外資參與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消除民資和外資進入文化領域的體制性障礙,除國家明文規定限制進入的文化領域外,支持民資、外資以合資、合作、參股等形式投資興辦公共文化。
以傳統文化活動為載體,充分釋放民間文化的活力。浙江民間素有深厚的文化傳統,改革開放以來更是迸發出文化創新的熱情。在如何進一步開拓民間文化上,一方面繼續采用“送文化”、“種文化”等方式,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人民守護文化家園的熱情,挖掘農村基層組織、家族力量、民間藝人自身的文化傳承潛力。對非營利、非政府性質的文化社團或個人采取專項資助的方式,支持、引導他們深入田間地頭、街巷里弄,調查搜集文化資源、宣傳講授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和方法。鼓勵草根“文化示范戶”、“文化達人”、“鄉村劇社”、“文化村落”、“文化社區”等利用各種文化平臺開展活動。
以人為本,讓文化關懷真正落在社會各個層面。浙江在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如何讓政府花大價錢下大力氣投資的文化設施避免空殼化,真正發揮作用,成為一個重要課題。首先,利用公共圖書館、群眾文化館、文化廣場、流動文化服務站(點)等設施,開展有特色、針對性、連續性的服務。比如不斷為弱勢群體量身定做貼近其生活、反映其愿望、適應其需求的文藝作品,使他們及時疏解不良情緒,形成健康、向上、奮進的積極心態。其次,建立青年志愿者隊伍和專業人員志愿者隊伍,并使其常態化。從各部門、大中專學生中吸納一大批優秀志愿者參加基層文化建設,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為他們解答困惑、分析改革趨勢、普及科學知識、宣傳傳統美德,增強他們對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以項目為抓手,不斷創新基層文化人才隊伍管理體制。調研發現,縣、鄉級干部認為文化強省建設重在基層文化建設,但是目前在縣、鄉、村都廣泛存在著文化人才不足的問題,難以指導開展高質量的文體活動。有必要對文化人才進行創新性管理,比如在待遇、職稱、收入、保障上給予優惠政策。由“養人或養單位”為主向“興項目”為主轉變,以項目為抓手,吸引人才、鍛煉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
(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建設各類文化產業發展融資平臺
隨著浙江文化產業“122”工程的實施,全省文化產業呈現超越發展的態勢。浙江涌現了橫店集團、宋城集團、華策影視、中南卡通等一批在全國或全省有較大影響的民營文化龍頭企業,浙江省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參與”的文化發展和運行模式。但要改變當前浙江文化企業“軟、小、散、弱”的問題,必須采取資本運作的方式,通過規范的市場操作才能夠得以實現。
加快文化企業上市步伐。2010年,全國共有16家文化企業在境內外成功上市。特別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報業等傳統媒體的利潤不斷下降,原來某些品質優良的國有文化企業可能越往后越失去上市機會,而且傳統媒轉型需要資金。要根據文化上市的需求,排出上市企業的時間表,為浙江文化產業培育一大批優質的上市后備資源。對于已上市公司,要鼓勵其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實現企業做強做大。
建立各類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文化發展基金。目前浙江省各類文化投資基金數量偏少、規模偏小。要研究探索建立浙江文化產業發展基金、文化產業創業投資基金、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基金,通過政府引導,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產業發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社會化、公共化的金融投融資服務體系和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
建立各類文化發展擔保和再擔保公司。在建立融資平臺過程中,可以借助政府擔保或部分擔保的形式,優先促進特定的文化企業取得融資。比如,重慶文化擔保公司成立一年來為70個項目做了5億元的擔保業務。截至2011年4月末,該公司已取得重慶銀行等16家銀行總計50億元的意向授信金。還可以成立各類文化風險投資再擔保公司。對于擔保公司來講,需要政府扶持提供擔保補貼和風險補貼,這樣風險承受能力就會提高。
建立文化產業投資風險評估機構和機制。文化企業由于其市場價值大多表現在著作權、版權等無形資產方面,難以預測和評估,很難獲得資本“垂青”。政府要建立文化產業風險評估機制和機構,加強文化產業與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產權交易和評估機構的合作機制建設,共同解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資產評估、風險鑒定、知識產權及專利評估等問題。
加強對文化企業財務人員的培訓工作。據調查,對于大多中小文化企業而言,阻礙他們貸款的最大障礙來自于金融知識的匱乏。政府可針對性地設立專門的培訓項目、財務顧問項目等,可能比傳統的貸款貼息及政府直接投資帶來更大的杠桿效應。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