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靖
歷史視角下浙江農產品比較優勢變化
文/許靖
浙江主要農產品在全國位次和地位均出現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與不斷發展的浙江經濟和不斷升級的產業結構有很大關系

改革開放30年,浙江農業基本完成了向效益農業、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全方位轉變。雖然由于工業化快速推進和區域比較優勢變動的原因,浙江主要農產品在全國的位次均下降,有的產品比重甚至大幅下降,但在市場化大潮中浙江農業整體競爭力逐步增強。原有的一些主要農產品,比如茶葉、水產品、蠶繭等仍具較強的競爭力,并形成了一些新的優勢農產品,如竹筍干、藥材、食用菌等。
與華東地區兄弟省市相比,浙江的農產品生產優勢主要在于蠶繭、水產品、水果和蔬菜等經濟效益相對高的作物上。近些年來,浙江主要農產品在華東地區的位次基本保持不變,已經形成較為穩定的生產格局。
浙江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肉類生產基地,以及主要的茶葉、蠶桑、竹業和水果基地。2007年,浙江占全國比重較高的農產品有:茶葉占全國14.8%,列第2位;蠶繭占10.9%,列第4位;水產品占8.7%,列第4位;水果占3.9%,列第8位;蔬菜產量占3.3%,列第12位。2010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303元,連續26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僅落后于北京、上海兩個直轄市,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
——主要農產品產量在全國位次持續下降。1978-2007年,浙江農產品在全國位次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的主要是糧食、油料、肉類等。以稻谷為主的糧食產量下降12個位次,油料產量下降7個位次,肉類產量下降了近18個位次。
1978-2007年,茶葉、蠶繭、水產品等產量在全國領先位次略有下降,仍具較強的生產比較優勢。茶葉在全國位次由原先的第1位下降至第2位。2007年蠶繭產量在全國下降2個位次,位居全國第4,低于廣西、江蘇和四川省。水產品產量位次下降3個位次,由1978年第1位降至2007年的第4位。
不同的是,果蔬等產品產量在全國位次略有上升。1978-2007年,水果位次上升了4個,占全國比重達到3.9%,目前居全國第12位。竹筍干、蜂產品、食用菌和花卉苗木等林業種植業產品近年來發展迅速,并逐漸成為浙江的優勢產業。
——主要農產品播種面積在全國位次下降。浙江以較少耕地,養活了較多人口。2010年,浙江耕地面積占全國的1.6%,列全國第22;人口約占全國的4.1%,列全國第9。改革開放30年,除果蔬外,浙江的糧食、油料、茶葉、蠶繭和水產等播種和養殖面積占全國比重均有較大幅度下降。
1978年以來,浙江糧食、生豬等農產品播種面積和養殖數占全國比重、在全國位次有較大程度下降。油料、果園面積和水產養殖面積在全國位次和比重有小幅下降。茶葉、蔬菜在全國的位次變化不大,但茶葉播種面積占全國比重有較大下降。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浙江食用菌、藥材、花卉苗木等經濟類農作物播種面積發展較快,糧經比例不斷提高。糧經比例從1978年的73.0∶27.0調整為2007年的53.5∶46.5。
華東地區在全國具有生產優勢的農產品。2007年,從農產品產量占全國比重來看,華東地區在全國的優勢農產品主要有糧食、棉花、油料等9大類,這些產品產量目前均占全國總量的1/4以上。糖料、麻類、煙葉和奶類等產品在華東地區基本處于生產劣勢地位。
浙江在華東地區的主要優勢農產品。相比華東地區其他省市,浙江的農產品生產優勢主要在于蠶繭、水產品、水果和蔬菜等經濟效益相對高的產品上面。而糧食、油料,雖然在全國而言浙江還是具有一定的地位,但與華東地區山東、江蘇、安徽等產糧大省相比,基本處于較為落后的位置。新世紀以來,浙江主要農產品在華東地區的位次基本保持不變、較為穩定。
浙江在華東地區的農作物播種面積位置。在華東地區,浙江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整體偏小。2006年,浙江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為2848.4千公頃,糧食播種面積1525.1千公頃,僅高于福建和上海,遠遠落后于山東、安徽和江蘇等省市,居華東地區第5位。一些經濟農作物如蔬菜、果園、茶葉等的播種面積相對較高,而糧食、油料等相對較少,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在華東地區偏小。
耕地和播種面積大幅減少。耕地面積大幅減少,是浙江農業產量位次下降的一個主要問題。與全國及大部分地區如江蘇、山東等耕地面積基本保持不變或略有下降不同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耕地面積減少量和相對幅度在全國而言是很高的,1978-2007年共計減少了240.7千公頃。與耕地面積相比,全省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減少更快。1978-2007年共計減少了2062.3千公頃,年均減少71.1千公頃。不僅主要農產品諸如糧油等播種面積較大幅度減少,而且一些蔬菜等一些經濟農作物播種面積也有所減少。
農業從業人員大幅減少。由于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農業從業人員不斷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并由此大大推動了浙江城市化進程。農村從業人員減少表明了與農業生產的有關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在內)的減少,直接導致了全省糧油等主要農產品的生產資源減少和產量下降。
種植業結構調整變化的影響。浙江一些農產品如糧食等在全國位次大幅下降,這與浙江種植業結構變化有很大關系。改革開放30年,浙江糧食面積占總播種面積下降了整整20個百分點,而茶葉、水果、蔬菜等播種面積并沒有減少甚至有所增加,因此仍排在全國前列。藥材、花卉苗木等一些優勢農產品播種面積,在一段時間內呈快速增長趨勢。
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影響。“糧改”后,農民種植自主性大大增加,在市場經濟和國際市場出口的導向下,使得浙江經濟作物種植和養殖面積快速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糧食、棉花、油料等主要農產品的播種面積,改變了浙江主要農產品生產格局,引起浙江部分農產品位次在全國下降。
環境容量有限的影響。由于養豬等畜牧業,廢水、廢料等排放較多對環境污染較大,而現有的廢水廢料等處理與回收利用工藝模式還不足以應對這些污染,隨著城市擴大、工業發展和水資源緊張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需要,浙江養豬等畜牧養殖業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萎縮。
工業化推進的影響。從大的層面看,浙江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使第一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不斷下降,是引起農業產出相對性減少、農產品在全國位次下降的趨勢性原因。浙江的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制造業的較快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對農業生產和建設產生了“擠壓”效應。
另外,還有一些其它因素,比如土地資源浪費和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目前浙江仍有很多土地資源閑置、拋荒和圈而不用等現象,也導致了浙江農業資源被不合理地減少。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30年,浙江主要農產品在全國位次和地位均出現有不同程度地下降,這與不斷發展的浙江經濟和不斷升級的產業結構有很大關系,符合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需要和農業發展實際。浙江的新農村建設、農民收入水平和農業現代化程度,均居全國前列并呈上升勢頭;而且浙江的蔬菜、茶葉、水果、畜牧、水產養殖、食用菌、中藥材等產業仍在全國占有優勢地位,仍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產銷基地、重要的肉類生產基地,以及主要的茶葉、蠶桑等生產基地。
從區位發展和資源優勢而言,浙江既不可能像廣西、山東等糧棉油糖等主要大宗農產品產出地一樣,目前也不可能類似北京、上海等直轄市純粹以二、三產業為主。展望未來,浙江應繼續依靠大力調整農產品生產種植結構、養殖結構,把握發展方向和突出發展重點產業,積極推進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生產、企業化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走符合省情地情的優勢農業、效益農業、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之路。
浙江元成園林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