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周浩,姚士桐,陸志杰,魏修利
(浙江省海寧市植保土肥技術服務站,浙江 海寧 314400)
海寧市地處錢塘江北岸,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約1.73萬hm,主要耕作制度是冬閑田-單季晚稻,晚稻育苗方式為翻耕直播或免耕直播。2007年開始全市示范推廣水稻機插秧,2010年單季晚稻機插面積667 hm2左右。機插秧具有節本、增效、高產等優點[1-3],因而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推進水稻機插秧技術發展,對于穩定我國水稻種植面積,提高水稻單產,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4]。單季晚稻直播田和機插田因播栽方式、田間生態環境等變化較大,因而直播田和機插大田的草相結構、防治技術也相距甚遠[5]。為研究探明機插田的草相結構、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從而加快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我們開展了機插單季晚稻田雜草發生規律及防治藥劑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30%芐·丁可濕性粉劑 (有效成份:芐嘧磺隆1.5%、丁草胺28.5%),江蘇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市售;53%芐嘧·苯噻酰可濕性粉劑 (有效成份:芐嘧磺隆3.0%、苯噻酰草胺50%),浙江威爾達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市售;36%芐·二氯 (有效成份:3%芐嘧磺隆、33%二氯喹啉酸)可濕性粉劑,江蘇東寶農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市售。
1.2.1 雜草發生規律觀察
選擇代表性田塊1塊,機耕后不施用任何除草劑,定點4點,每點0.11 m2,每隔3~6 d觀察1次,調查出草情況,并分種類記載雜草出土數量。
1.2.2 防治藥劑篩選
試驗地點為海寧市馬橋街道利眾村新勝組范建金戶。土壤類型為水稻土堆疊泥田。6月20日大田機耕,機耕后次日插秧,行、株距分別為0.3 m和0.13 m。試驗設4個處理:處理A每667 m2芐·丁150 g;處理B芐嘧·苯噻酰50 g;處理C芐·二氯45 g;處理D對照 (CK)。
重復3次,小區面積 43 m2,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處理間用小田埂隔開。6月29日 (插后9 d)每667 m2拌尿素7.5 kg撒施,保水5~7 d,但田水不淹沒秧苗心葉。
藥后1,3,7和15 d分別目測施藥區各處理對水稻生長的影響情況,同時觀察雜草死亡情況。藥后30,45 d分別考查各處理田間雜草種類和數量,取樣前先目測各小區的除草效果及均勻度。藥后30 d每小區取樣6點,每點0.11 m2,調查雜草的殘留株數,并計算株防效;藥后45 d采用3點取樣,每點0.11 m2,調查各小區雜草的殘留株數,并撥取后帶回室內稱地上部份鮮重,計算株防效和鮮重防效。
所有調查數據用Excel 2003和DPS(V5.12)進行分析,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氏新復極差法,原始數據不作任何轉換。
據田間觀察,機插單季晚稻田雜草種類以雙子葉雜草為主,單子葉雜草相對較少,特別是禾本科雜草極少。雜草種類主要有節節菜 (Rotala indica(Willd.)Koehne)、丁 香 蓼 (Ludwigia prostrataRoxb.)、鴨 舌 草 (Monochoriavaginalis(Burm.f.)Presl ex Kunth)、陌上菜 (Lindernia procumbens(Krock)Tang.)、 裸 花 水 竹 葉 (Murdannia malabaricum(L.)Bruckn)、異型莎草 (Cyperus difformisL.)、稗 草 (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和千金子 (Leptochloachinensis(L.)Nees)等。7月26日對定點雜草種類分析,結果表明,優勢種群為丁香蓼 (占75.96%),其他依次為鴨舌草 (16.94%)、節節菜 (6.56%)和稗草(0.55%)。
從圖1看出,單子葉雜草在移栽3 d以后開始出草,在6~9 d之間大多數單子葉雜草已出土,22 d時田間雜草數量已達到最大值,以后雜草種群趨于穩定。移栽后4~6 d雙子葉雜草初見,9~12 d和18~22 d為2個雜草出草高峰期,移栽后22 d為雜草數量最多日,以后雜草數量呈下降趨勢。

圖1 機插田雜草的發生規律
2.2.1 藥后30 d對主要雜草的防治效果
不同處理對優勢種群雜草的防效見表1,無論是對節節菜、還是丁香蓼均以處理A防效為最佳,且方差分析達到極顯著性差異。處理B對丁香蓼也有較好的防效。處理C對節節菜、丁香蓼兩種優勢種群的雜草防效均不理想。

表1 藥后30 d各處理雜草株防效
2.2.2 藥后45 d對主要雜草的防治效果
雜草株防效。藥后45 d各處理藥劑對雜草的防效 (表2)的趨勢和30 d的基本一致。總體來說,各處理對節節菜的防效均未達到顯著水平。但相對而言,對節節菜和丁香蓼的防效以處理A防效為最佳,對丁香蓼的其余2處理也有較好防效,方差分析表明各處理均達極顯著水平。

表2 藥后45 d各處理雜草株防效
雜草鮮重防效。各處理對雜草45 d的鮮重防效詳見表3,各處理對雜草的鮮重防效進一步說明,處理A對機插田的防效最佳,特別是優勢種群丁香蓼的防效更佳。

表3 藥后45 d各處理雜草鮮重防效
2.2.3 水稻安全性
分別于藥后1,3,7和15 d目測各處理水稻的生長情況,水稻生長正常,未發現藥害現象,說明各試驗劑量均處于水稻安全生長的范圍之內。
本研究表明機插單季晚稻田雜草種類主要是雙子葉雜草,其優勢種群雜草為節節菜、丁香蓼和鴨舌草。但機插田雜草種類因土壤類型、耕作制度、除草劑使用等差異,不同地區間雜草種類及優勢種群的變化可能較大。單子葉雜草出草高峰在機插后6~9 d,但由于本試驗田間單子葉雜草數量極少,因而單子葉雜草的出草規律尚需進一步研究。
在機耕當天或次日插秧的情況下,雙子葉雜草有2個明顯出草高峰,即機插后9~12 d和18~22 d,但如出現“田等秧”的情況,則出草高峰期會相應提前。根據機插田雜草發生規律,除草劑的適宜施用時間為機插后10 d左右,藥劑建議選用30%芐·丁可濕性粉劑,667 m2推薦用量為150 g。值得注意的鴨舌草也是機插田中優勢雜草種群之一,但本研究選用的各種藥劑對其防效均不理想,防治藥劑尚需進一步篩選。
[1]周君,穆蘭芳,方利民,等.二甲·異丙隆控制機插水稻田闊葉雜草的效果 [J].雜草科學,2009(4):61.
[2]莊春,陳川,陳宗明,等.中小苗水稻機插田雜草化除技術初探 [J].江蘇農業科學,2006(6):183-185.
[3]陳洪禮,蔡建華,吳同源.機插水稻應用現狀與發展對策[J].北方水稻,39(4):75-78.
[4]朱德峰,陳惠哲.水稻機插秧發展與糧食安全 [J].中國稻米,2009(6):4-7.
[5]徐東祥,季豐明,王玉國,等.江蘇省阜寧縣2008年不同播栽類型稻田雜草發生情況與防治技術 [J].雜草科學,2009(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