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周勵 趙良峰 張倫
王正偉: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
◎文/本刊記者 周勵 趙良峰 張倫

走進“回族之鄉”演出
王正偉,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寧夏土生土長成長起來的回族干部。
“守為民之宗旨,懷惠民之情感,走科學發展之路,筑持續發展之基;夯實經濟基礎,以求甘棠垂愛,造千年之福壯大為民實體,企望惠澤綿亙,鑄百代之功。”(選自王正偉《民生賦》)
民生事業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站在寧夏還不富裕的土地上,王正偉廣為傳頌的《民生賦》,字字珠璣、句句真情。他渴望在自己執政期間,為家鄉人民早日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鋪路搭橋。
他這樣描繪寧夏西部大開發戰略新十年的美好畫卷——規劃到2020年,寧夏“沿黃經濟區”經濟發展實力明顯提升,生產總值超過600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總量占寧夏的比重提高到95%;“沿黃經濟區”集聚人口達到70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80%,一個山川秀美、民生和美、社會和諧的新寧夏必將展現出蓬勃的活力。
在今年寧夏的政府工作報告大會上,王正偉曾說,保障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績,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切實解決和辦好群眾普遍關注的難事、小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所在。
未來十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民生計劃中,將重點解決以下問題:第一是讓就業更充分,更加注重典型引路,健全服務體系,拓寬融資渠道,廣泛開展全民創業活動。第二是讓教育更優質,積極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第三是讓保障更有力,進一步做好社保五險的擴面提標,加快推進新農保試點,建立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第四是讓社會更安全,主要是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監管,推進放心食品工程,加大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供給,推進塞上農民新居、山區危窯危房改造、農墾安居等惠民工程,構筑大安全體系。第五是讓人民更富足,進一步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切實提高社會救助標準,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著力保持物價基本穩定。
黃河金岸是“沿黃經濟區”的通俗稱呼,飽含寧夏人民的深情,在“十一五”謀篇開局,在“十二五”更承擔著帶動產業聚集、人口集中、城鄉統籌、山川協調的重任。
王正偉的構想是:以建設“沿黃經濟區”國家級重點經濟區為目標,把寧夏作為一個以黃河金岸為核心區、固原為次中心區的大城市來規劃和經營,把黃河作為一條景觀河來保護和管理,加大工作力度、投資力度、落實力度。
重點打造四個區:一是現代產業的聚集區,在“沿黃經濟區”內,合理布局農業、工業、服務業園區和基地,加快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突出發展新型工業,突破發展現代服務業,吸引產業向沿黃城市帶聚集。二是城鄉統籌的示范區,全面推進城鄉規劃編制、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區域市場、生態建設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三是生態文明的先行區,突出抓好生態林業、濕地保護、節能減排等工作,保護美好環境。四是內陸開放的實驗區,全力辦好“中阿博覽會”(也就是2010年首次成功舉辦的“中阿經貿論壇”,今年更名為“中阿博覽會”)等重點節會。
“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是寧夏實現又好又快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深入推進內陸開放,是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長期重大戰略。”王正偉認為。
寧夏將通過“搭建一個平臺,建立兩項機制,打造三大基地,建設五個中心”,著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拓展合作空間,深入推進寧夏的內陸開放,實現內外循環、互利共贏。

寧夏中華黃河壇
具體講,就是:結合寧夏區位特點和民族特點,加快搭建“中阿博覽會”這一平臺;建立“國內統一、國際認可的哈拉互相認證機制”和“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產業準入準出”的兩大機制;打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產服務基地、我國西部重要的國內外產業轉移承接基地、中國面向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開放合作的人才培育基地等三大基地;建設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設計中心、加工中心、博覽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彰顯寧夏地域特色和人文優勢的國際知名的休閑旅游中心等5個中心。
寧夏在地形上分為三大板塊:北部引黃灌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素有“塞上江南 黃河金岸”的美譽;中部干旱帶干旱少雨,風大沙多,土地貧瘠,生存條件較差;南部山區丘陵溝壑林立,部分地域陰濕高寒,是國家級貧困地區之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中南部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群眾生存、生產、生活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移民。2007年,在總結以往扶貧開發工作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寧夏果斷提出實施生態移民工程。
新時期,在生態移民工程實施中,王正偉強調指出,寧夏要圍繞“水源、生態、開發、特色、轉移”五個重點,按照“人隨水走,水隨人流”的思路,采取整村搬遷、集中安置的方式,優先將居住在偏遠分散、生態失衡、干旱缺水地區的貧困人口搬遷到有水、靠路、近城的地方,實現“山內問題山外解決,山上問題山下解決,面上問題點上解決”。將舉全區之力,在“十二五”期間把居住在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環境惡劣、生態脆弱、不適宜人居地方的35萬貧困群眾基本搬遷出來,讓移民富起來,讓村莊美起來,讓生態好起來。
越是落后的欠發達地區,發展的任務就越重。寧夏“十二五”藍圖規劃提出,到2015年,寧夏生產總值在2010年的基礎上實現翻番,年均增長12%左右,人均生產總值達41500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翻番,年均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年累計完成1.5萬億元,年均增長25%左右;推進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三次產業結構更趨合理;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
王正偉對寧夏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曾用了三個詞給許多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寧夏“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寧夏雖小不自小。
他多次在媒體上稱,從區情出發,我們在總量上不占優勢,可以在人均上努力;在數量上不占優勢,可以在質量上突破;在總體工作上排不到全國前面,可以在某個領域上拿單項冠軍。我們要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全區上下以主觀上的拼搶,彌補客觀條件的不足;以打破常規,跳起來摘桃子的魄力和勇氣,走跨越式發展的路,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
王正偉希望寧夏盡快通過“沿黃經濟區”的建設,打造“黃河金岸”這項重大的戰略性工程,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從根本上解決寧夏西海固地區貧困問題;形成國家特大型能源加工、轉換和儲備基地;將“沿黃經濟區”建設成為西部重要的綠洲生態安全屏障;把“沿黃經濟區”打造成我國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加快寧夏人民幸福之路的前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