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委副書記巴建光鄂爾多斯2015年全面小康
地區發展要體現包容性增長,民生改善與經濟增長要相互協調,幸福指數與發展指標要同步提升

巴建光
“十二五”期間,鄂爾多斯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為: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國家戰略性綠色能源和新型化工基地、自治區先進制造業基地、輻射晉陜蒙的高端服務業中心和資源型地區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地區發展體現包容性增長,民生改善與經濟增長相互協調,幸福指數與發展指標同步提升。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均進入全國地級市前列,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在“十一五”的基礎上翻一番,到2015年達到5300億元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3萬元左右,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達到1000億元以上,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6%,達到500億元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年累計達到8000億元以上,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7.4%,達到850億元以上。
結構轉型取得新突破。能源化工產業升級取得明顯成效,煤炭就地轉化率達到30%以上,原煤生產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三分之一以下,非煤產業占GDP比重達到70%以上。
人民生活邁上新臺階。“十二五”期間,力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到2015年,分別達到46000元和16000元。五年城鎮新增就業13.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0平方米以上。
統籌城鄉獲得新進展。新型城市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果,百萬人口中心城市和特色化中小城鎮基本建成,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75%。覆蓋農牧區的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農牧民享受教育、醫療、文化、就業及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程度進一步提升。建成國家西部現代農業基地,全市70%以上的水澆地基本實現現代化經營,基地物質和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全國一流,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基本普及。轉移農牧區人口15萬左右,禁止開發區農牧民全部轉移,直接從事一產的農牧民下降到15萬人左右。建立統籌城鄉發展長效機制,農牧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穩步提高,統籌城鄉發展水平進入全國前列。
公共服務再上新水平。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進一步提高,城鄉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明顯縮小。
生態文明開創新局面。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自治區核定標準,全市主要城鎮大氣環境質量二級標準天數平均大于300天/年。國土植被覆蓋率穩步提高,全市植被覆蓋率穩定在7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6%以上。荒漠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建成全部4.44萬平方公里生態自然恢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