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
天翻地覆九十載,華夏處處展新顏。今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的90華誕。年初以來,全國各地喜迎建黨90周年的活動多姿多彩,以紅色歌曲、紅色教育、紅色書籍、紅色影視、紅色旅游等為標志的紅色旋風席卷神州,奏響全國人民擁護共產黨、熱愛共產黨的紅色交響曲。

武漢市洪山區地稅分局代表隊鏗鏘有力地合唱《游擊隊之歌》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寬廣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熟悉的旋律,親切的歌詞,從年輕人口中詠唱而出,更添一份豪邁和壯闊。北京懷柔區12支代表隊1000多名青年走上舞臺,唱響了《我的祖國》。在全國很多地方,《我和我的祖國》、《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經典紅色歌曲被重新演繹。
“紅歌進食堂,唱響你我他”的活動在河南師大等高校舉行,幾個月里,在食堂用餐的大學生一邊吃飯一邊聽紅歌,發揮了紅歌具有獨特的教化育人功能,高校成為了宣傳紅歌的主要陣地。
以單位和社區名義組織的“紅歌大賽”、“紅歌演唱會”等動輒“千人同唱紅歌”的場景,正在各地紛紛上演。紅歌不僅出現在陜西榆林的職工大會上,還走進了天津的法院等場所。各種“紅歌達人”實踐著“唱紅歌走遍中國”的夢想。
電視和網絡媒體也參與到紅歌的活動當中。江西衛視首推的“中國紅歌會”欄目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紅色旋風”,北京、成都、廣州、上海、武漢、昆明、南昌等城市開設唱區,同時啟動網絡唱區和海外唱區。多檔歌曲類節目也都高歌紅色主旋律。數千民間紅歌手走上熒屏,收看節目的觀眾突破2億。
紅色教育是一種以中國革命優良傳統及其文物場地等為背景題材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以紅色作為時代精神內涵的象征,培育廣大青少年憂國憂民、自強自立、拼搏進取、奉獻社會的崇高精神。
5月以來,許多大中小學紛紛舉辦“紅色教育大講堂”活動。湖南長沙縣首場紅色大講堂在楊開慧紀念館開講。
不少學校的教室、食堂、校園的LED幕墻上,隨處可見滾動播放的《信念》與《記憶》畫面;“識黨旗、認黨徽”、“感黨恩、跟黨走”、“明黨史、知黨情”、“革命英雄在我心中”、“我心目中的抗日小英雄”等教育,以及“我喜歡的紅色格言”征集等活動,讓學生們通過紅色教育,確立人生格言,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強愛國主義熱情。同時,還通過誦讀紅色經典、講述紅色故事、觀看紅色電影、參觀紅色圣地、閱讀紅色書籍、舉行演講比賽及主題班會等活動,使紅色教育深入人心,成為學生們精神血液的暖流。這種教育被學生、家長和社會普遍重視與贊揚。

湖南省長沙縣60余名婦女代表和女學生代表參加紅色大講堂活動

重慶市舉行的一次活動中由千人方陣展開巨幅黨旗
如果用一種顏色來概括重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紅色”:紅辣辣的火鍋,火紅的抗戰文化,還有當下正如火如荼的“唱紅歌”活動,重慶老百姓一向熱衷的“壩壩舞”,在紅歌的感染下也煥發了新的活力。重慶市委黨校蘇偉教授是“紅色重慶”的理論支持者,他與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帆合著的《重慶模式》一書描述道:現在,重慶的機關、學校、企業、農村、社區、工地,乃至大街小巷和田間地頭,不但大會小會之前大家要唱紅歌,而且各種各樣的紅歌隊伍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各種各樣的紅歌活動如春潮般此起彼伏。重慶的黨政干部也成為紅歌高手。
2011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在會見港澳主要媒體高層采訪團時表示,重慶的唱紅是“對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傳承,是對青年一代教育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重慶的做法,引來全國乃至世界的目光。頗具權威性的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在推出的“全球城市指數排名2010”中重點推介了重慶,它給予這座城市的點評是:“中國的明日樂園,長江上的芝加哥,代表了世界的未來。”

“紅色圖書”的展臺擺在書店最醒目的位置
曾伴隨著中國幾代人成長的紅色經典書籍,是一種精神力量。今年以來,“紅書熱潮”全面升溫。在眾多書店推出的“紅色圖書”展臺上,擺放著各種紅色書籍,從《大國崛起》、《共和國紀事》、《重生與輝煌》、《建國大業》、《大閱兵》、《60年輝煌》、《中華人民共和國60年實錄》等。同時,記錄開國元勛輝煌事跡的人物傳記、總結新中國60年巨變的歷史叢書,應有盡有。
特別是很多紅色經典書籍再次出版成為盛事。如《保衛延安》、《紅日》、《紅旗譜》、《青春之歌》、《紅巖》、《毛澤東與中國革命》、《偉大的中國革命》、《為了紅色中華》、《紅色豐碑》、《把一切獻給黨》、《星星之火》等,特別受到年輕讀者群歡迎。

電影《建黨偉業》劇照
當《白毛 女》、《紅燈 記》、《苦菜 花》、《永不消逝的電波》等一系列紅色經典電影重現熒屏并令中老年觀眾追憶崢嶸歲月的同時,新紅色文化也在吸引著年輕觀眾的目光。
電影《建國大業》擺脫了傳統歷史電影一板一眼的模式,再加上眾多港臺一線明星加入,電影票房突破4億。《建黨偉業》同樣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亮劍》、《潛伏》等電視劇的熱播,更是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收視效果。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東方》、《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等真實地記錄了共產國際背景下共和國的歷史命運和“馬列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全方位展示共和國領袖迎戰美蘇核威脅、運籌帷幄的戰略決策,使人心潮澎湃、大愛飛揚。電視劇《毛岸英》、《江姐》、《洪湖赤衛隊》、《陳賡大將》、《雙槍老太婆》等也受到好評。很多城市還推出了“百場紅色革命電影進基層”的群眾教育活動,口碑熱烈。
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根據自身定位,紛紛推出《偉大歷程》、《紅旗飄飄》、《領航中國·圣地探訪》、《尋根》等各具特色的紀念欄目、專題。
《人民日報》推出《偉大歷程》專欄,圍繞黨史上的重要會議、事件,全面反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成就。《紅旗飄飄》專欄則集中展示了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以及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人民網開展網上作品大賽
中國教育電視臺推出百集電視新聞專題《紅色搖籃》,以在蘇維埃根據地、抗日民主根據地以及解放區建立的18所“紅色學校”的成立、發展為脈絡,通過學校遺跡、歷史圖片、影像資料,全面展示“紅色學校”的變遷史、發展史和對新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奠基作用。
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文明網等100家網站以中國共產黨90年偉大歷程為主題,設置專題網頁,開展網上作品大賽、網上知識競賽、“雙百”人物和時代先鋒網論壇等活動。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推出大型網絡互動競賽欄目“七一總動員”。從4月1日起,每天一期。每期都包括“讀一本書”、“聽一堂課”、“憶一段往事”、“學一位楷模”、“唱一首歌”、“答一道題”、“送一句祝福”七個項目供網友參與。

河北“90后”大學生組成的記者團進行尋訪活動
踏訪中國共產黨披荊斬棘、一路走來的足跡,重溫90年光輝歷程,感悟新一代歷史責任,是許多地方喜迎活動的重要內容。5月4日,來自全國各地的90名大學生相聚人民日報社,參加“追尋”活動出征儀式。他們沿著中國共產黨誕生、發展、壯大的紅色足跡,尋訪若干在黨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紀念地。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由人民日報社發起的“追尋”活動中的湘鄂小分隊從湖南趕到湖北,第一站來到位于洪湖市的湘鄂西蘇區革命烈士陵園。面向賀龍元帥的雕像和雄偉的烈士紀念碑,小分隊一行向革命先烈致敬行禮,紅色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唱響洪湖岸邊。
在河北,“紅色90后尋訪90位共產黨員”采風活動火熱啟帷,精選出的90余名“90后”大學生組成的記者團,遍訪燕趙大地,重溫歷史,采寫90位新老共產黨員的感人事跡。

游客在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參觀
紅色旅游主要是指以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以后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游者進行參觀游覽,目的是學習革命精神,接受傳統教育和振奮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閱歷。紅色旅游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新型主題旅游。
我國第一期紅色旅游規劃綱要推出至今,全國紅色旅游進入高潮,旅游總人數接近13億人次。
今年春天,嘉興、瑞金、遵義等十大紅色旅游城市在南湖簽訂合作宣言,串聯十大“紅色之城”的“紅色之旅”在南湖起航。跨區域、聯城鄉,正成為紅色旅游發展的一大趨勢。
4月以來,橫跨四川省瀘定縣城大渡河兩岸的瀘定橋迎來了紅色故地旅游熱,每天慕名到此緬懷紅軍長征路上飛奪瀘定橋革命歷史的旅游者超過千人。
隨著5~9月紅色旅游高峰到來,預計今年“革命聲傳畫舫中”的南湖接待游客將增加40%。國家旅游局信息顯示,在建黨90周年前后,紅色旅游正呈現出點線連片、城鄉一體、蓬勃發展的格局。
中國人自古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傳統。紅色旅游就是這個優良傳統在當代的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