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斯

1948年,在解放戰爭發展的關鍵時刻,特別是在南線戰略決戰的緊要關頭,粟裕三次向黨中央提出了重要決策建議,多次提出戰略修正意見,對中央軍委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粟裕的功績,毛澤東同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1949年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8年1月,粟裕率領華野指揮機關和四個縱隊集結于河南省的許昌、臨潁、漯河地區。根據中央軍委的指令,他們將在這里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休整,傳達貫徹中共中央1947年12月會議精神,進行新式整軍,為執行新的作戰任務做準備。
這時,中原戰場的勝負已成為國共交戰雙方戰略指導上關注的焦點。蔣介石為改變他戰略上的被動地位,以維持其在全國的反動統治,采取堅守東北、力爭華北、集中力量加強中原防御的戰略部署,調集重兵于中原戰場,一再叫囂“確保中原”、“肅清中原”。毛澤東為實現用五年左右時間打敗蔣介石的戰略目標,指揮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經略中原,強調指出:“中國歷史告訴我們,誰想統一中國,誰就要控制中原。今天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誰手了!”
在這一關鍵時刻,身處戰爭第一線并且時刻關注戰爭全局的粟裕,分析敵我戰略態勢及其發展趨勢,認為改變中原戰局進而發展戰略進攻,不僅是必須的,也是可能的。關鍵在于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使我軍在兵力對比和技術裝備上走向優勢,戰爭形勢即可急轉直下,也將推動政治局勢的迅速變化,革命的全國勝利即可迅速到來。
1948年1月22日,粟裕將他的戰略構想以及相
應的建議報告中央軍委和劉伯承、鄧小平。
這就是著名的“子養電”。(按照電報地支代月、韻目代日的慣例,“子養”即1月22日,故稱“子養電”)。
在這份電報里,粟裕根據他對中原以至全國戰局的科學分析,提出了發展戰略進攻、改變中原戰局的戰略構想,以及與此相應的關于作戰和建軍的重要建議。值得注意的是,他分析決定戰爭勝負及其發展趨勢諸因素的時候,除了政治、戰略、兵員數量以外,還把技術裝備放在相當重要的地位。后來的實踐證明,這是一個符合戰爭發展規律的科學預見。
這份電報早在1947年12月10日就起草好了,粟裕又繼續觀察思考40多天,方才果斷發出,并且使用了“斗膽直陳”的措辭。當時他雖然不知道中共中央已經作出分兵渡江南進的戰略決策,但是他主張依托根據地集中兵力打大殲滅戰的思考,與中央軍委一再強調的不要后方的戰略躍進和在中原地區打中小規模的仗的指示,顯然是不同的。
粟裕的“子養電”傳到中央軍委的時候,在陜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的中共中央12月會議已經結束,中共中央作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略部署,并正在為此運籌帷幄、調兵遣將。毛澤東與陳毅正在商定一個重大行動計劃:擬令粟裕率部渡江南進。
五天以后,1月27日,中央軍委正式電令粟裕,要他率領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此電強調指出,采取這個戰略行動的意圖,是迫使敵人改變集中強大兵力于中原的戰略部署。電報說:“你率三縱渡江以后,勢將迫使敵人改變部署,可能吸引敵二十至三十個旅回防江南。你們以七八萬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兩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應使休息時間多于行軍作戰時間,以躍進方式分幾個階段達到閩浙贛,使敵人完全處于被動應付地位。”渡江時間可在2月或5月,請粟裕“熟籌見復”。
接到中央軍委的電報,粟裕感到,中央的決策與他的建議大相徑庭。他一方面積極研究執行中央軍委的指令,提出了渡江時機、路線和方法的具體方案,并且立即著手進行渡江南進的各項準備;另一方面則反復深入研究改變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的方略。經過三天的縝密思考,他寫出一份長達2000字的電報,于1月31日上報中央軍委。
在這份電報里,粟裕在提出渡江南進時機、地點和方法的方案的同時,重申他在“子養電”中的觀點和建議:“如能于最近打幾個殲滅戰,敵情當有變化。因此于最近時期,將三個野戰軍由劉鄧統一指揮,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戰法,于三個地區輾轉尋機殲敵(華野除葉王陶外可以三至四個縱隊參戰),是可能于短期內取得較大勝利的。”
接到粟裕的電報,毛澤東特意把原定于2月1日動身返部的陳毅留下來一起研究。研究的結果,仍然堅持由粟裕率領三個縱隊渡江南進的決策,認為從調動中原敵軍主力去江南的意圖考慮,向蔣介石的要害地區出擊是最有效的,但是采納了粟裕關于渡江時機、地點、方法以及采取“忽集忽分”戰法的建議。
2月1日午夜,毛澤東起草給粟裕的復電,表示完全同意粟裕提出的渡江作戰方案,指令他們休整一個半月,3月下旬出動。后來因情況發生變化,渡江時間由3月下旬推遲到5月15日以后。
根據中央軍委指令,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縱隊編組為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粟裕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渡江南進的各項準備工作隨即全面展開。
然而,粟裕并未停止他的探索和研究。他常常拿著中央軍委的電報閱讀、沉思,在地圖前觀察、測算,反復分析研究敵我雙方情況,尋求改變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的最佳方案。
粟裕認為,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更有利于迅速改變中原戰局,進一步發展戰略進攻。
要不要向中央軍委再次提出自己的意見,粟裕開始是有顧慮的,主要是擔心自己看問題有局限性,對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提出不同看法,會不會干擾統帥部的決心,而且部隊的準備工作已經達到“萬事俱備,只待渡江”的程度。為了做到確有把握,他兩次向陳毅詳細匯報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在上報中央之前,粟裕又將他的建議報告劉伯承、鄧小平,征求他們的意見。當時有一種意見,認為中原無大仗可打。這些情況,也促使他采取謹慎態度。
但是,粟裕又想到,作為一個戰區指揮員,在執行中央軍委賦予的作戰任務的時候,理應結合戰爭的全局來思考,從戰略全局考慮利弊得失,把局部和全局很好地聯系起來。全局是由許多局部組成的。從局部看到的問題,也可能對全局的戰略決策有參考價值。既然自己已經深思熟慮看準了,就要敢于承擔歷史責任。
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斗膽直陳”,向中央軍委建議,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同時建議,向淮河以南到長江以北地區派出幾個以旅或團為單位的游擊部隊,配合正面戰場作戰;向長江以南的敵人深遠后方派出多路游擊隊,與當地人民武裝結合,在廣大范圍內輾轉游擊,以求大量調動敵人,策應中原地區作戰。這樣,三線密切配合,推動戰局較快與較大發展。粟裕在電報最后特別聲明:“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決不松懈。”
粟裕關于發展戰略進攻、改變中原戰局的三次建議,引起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接到粟裕4月18日的電報,毛澤東在4月21日為中央軍委起草致陳毅、粟裕的電報,請他們到中央開會,“商量行動問題”。
4月25日,毛澤東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致電在西柏坡的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提議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議題之一就是“陳粟兵團的行動問題”。

陳毅、粟裕、譚震林在前線
4月30日,會議第一天,“五大書記”一起聽取了粟裕的匯報。粟裕著重匯報了三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大量殲敵的方案,詳細說明了提出這個方案的依據。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聽了粟裕的匯報,當即研究決定,在既定戰略方針不變的前提下,同意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暫緩渡江南進,留在中原黃淮地區大量殲敵。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構成了以后淮海戰役設想的最初藍圖。
中共中央同時采取的一項重要組織措施,就是決定調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到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工作。此后,粟裕就以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職務,擔負起領導和指揮華東野戰軍的重任。
繼豫東戰役勝利之后,9月24日早晨7時,當濟南城內巷戰尚在激烈進行的時候,粟裕判斷攻濟戰斗已穩操勝券,隨即向中央軍委提出了他在濟南戰役前就考慮了的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經過一天的慎重考慮,中央軍委發出了毛澤東起草的答復電報:“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同時指示將兩步作戰改為三個作戰,“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百韜)兵團于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標”。
10月11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的電報,確定淮海戰役的作戰任務主要是殲滅徐州劉峙集團主力之一部,開辟蘇北戰場,使山東和蘇北打成一片。然后,華野分為兩個兵團,以五個縱隊組成東兵團在蘇北、蘇中作戰、其余主力組成西兵團出豫皖兩省,協同劉、鄧在中原作戰。這個部署仍然是人們所說的“小淮海”。
10月下旬,陳毅、鄧小平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先后攻克鄭州、開封,進至徐州、蚌埠地區,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粟裕分析戰場態勢,預見到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將由戰略上配合作戰發展為戰役上協同作戰,戰役的規模也比原來設想的要大。形勢要求必須建立統一的指揮體制,才能統一作戰指導思想,協調作戰行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兩大野戰軍的整體威力。為此,10月31日粟裕發電報給中央軍委、陳鄧、華東局、中原局,表示遵令于11月8日晚發起淮海戰役,同時建議:“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這是粟裕第二次獻策。粟裕的電報傳到西柏坡的時候,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當即研究同意,于次日(11月1日)復電指示:“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士認為,在中央軍委尚未作出由誰統一指揮的決定以前,粟裕主動提出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的建議,對于順利解決南線決戰的指揮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再次表現了他大公無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
11月7日,即淮海戰役發起一天之后,粟裕一面緊張地組織指揮部隊對黃百韜兵團及其援軍實行分割包圍,一面冷靜地觀察分析當前敵情和全國戰局,預測敵人可能采取的對策,籌劃下一步以及未來幾步的作戰方案。他與華野副參謀長張震徹夜長談,分析全國戰略態勢,估計敵人可能采取的方針,權衡各種方案的利弊得失,認為必須當機立斷,不失時機地使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戰略決戰。他們認為,很有必要把他們的判斷和建議立即報告中央軍委、陳(毅)、鄧(小平)和華東局、中原局。于是,粟裕冒著嚴寒,奮筆疾書,起草電報,字斟句酌,反復修改,完稿時已是旭日東升。他和張震鄭重簽名,注明發報時間:齊辰(即8日7時到9時),這就是著名的“齊辰電”。
11月9日深夜,中央軍委復電:
粟張,并告華東局,陳鄧,中原局:
齊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應。
軍委
佳亥(9日21~23時)
這份電報表明,中央軍委已經下定決心,把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戰略決戰,殲滅長江以北的蔣軍主力于徐州及其周圍地區。
后來的戰局發展,果如粟裕所料,蔣介石集團被迫實行了粟裕所說的“第一種方針”。11月4日,蔣介石派顧祝同到徐州“剿總”,傳達蔣介石的決定,調整作戰部署。這時,離華野發起淮海戰役只有兩天時間了。華野迅速完成對黃百韜兵團的分割包圍,截斷徐州之敵的南撤通路,國民黨軍隊不得不在徐州地區與人民解放軍決戰,想要退守淮河也不可能了。這正是粟裕設想的最佳態勢。
在淮海戰役的戰略決策中,粟裕頻出奇謀,三次獻策,對于中央軍委作出舉行淮海戰役并發展成為南線決戰的決策,使“小淮海”演變為“大淮海”,作出了獨特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