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華西經驗的啟示
——對話經濟學家厲以寧
◎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資源并無突出優勢的華西村在2010年全村年產值居然超過了500億元!讓我們感到震驚的同時,也引起了我們深深地思考……
西部大開發: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被公眾稱為“天下第一村”,您作為著名的經濟學家,數十年里一定一直在關注著華西村的發展吧?
厲以寧: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華西村都是中國區域經濟中別具特色的一面旗幟。華西村年產值居然超500億元,資源并無突出優勢的華西村能取得如此突出的經濟成就,不能不讓人們感到震驚。改革開放30年來華西村是公認的先進集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背景之下,華西是一個參與平等市場競爭的經濟實體,但能不斷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做強做大,很值得研究,而已有的研究還遠遠不夠。不僅如此,華西實際上是一個小社會,華西的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實現了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實現了共同富裕和社會公平公正,并在經濟發展中堅持科學發展觀。
西部大開發:目前的大華西村也不過三萬多人口,一個村莊去年的銷售收入竟然達到了512億元,這是多么令西部數以萬計的村莊羨慕的事?。《@些巨額的產值,都是由華西村60來個村辦企業完成的——華西村和本刊最近幾期探討的陜西榆林、內蒙古鄂爾多斯等資源豐厚區域不同,它沒有突出的資源優勢——這無疑是村鎮經濟發展的奇跡。
厲以寧:經濟管理的要義是什么?不就是科學配置資源,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實現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么?如果國內有更多的村像華西一樣,城鄉協調發展問題就好解決了。從這點上說,華西經驗給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發展樹立了標桿,至少是標桿之一。
華西是鄉鎮經濟的成功范例。華西村鄉鎮經濟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五個階段,1979~1983年是開始發展階段,1984~1988年是高速增長階段,1989~1991年是整頓提高階段,1992~1996年是全面改革與發展階段,從1997年到現在是創新階段。在每一個階段,華西村不僅沖上去了,而且站住了。華西村始終以超前的思想和步伐引領鄉鎮經濟從起步走向發展、由變革走向擴張,并且最終成為中國農村經濟和鄉鎮經濟發展的標桿之一。其中有很多東西濃縮了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的智慧結晶,也成為我們研究新農村建設和新型企業發展的寶貴財富。
西部大開發:華西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跡,無疑是高效率的最佳案例,華西經濟體系中的每一家企業,也都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這些都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家家住別墅,戶戶有轎車,人人有存款,華西村在利益分配方面,也創造了一個共同富裕的奇跡。在處處強調效率優先的華西經濟體中,是如何完美地實現了兼顧公平,共同富裕的呢?
厲以寧:目前,收入差距拉大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道路上一個突出問題。理論界也在不斷進行探討。最近兩年出現了一種解釋,說我國貧富差別的增大,主要是因為強調效率的緣故,我覺得這種解釋是片面的。華西的成功就是一個有力的反證。在過去30年里,華西村的確十分強調效率,但又堅持共同富裕和公平。強調效率,關注公平,這正是華西經驗的要點。
上世紀后期,美國經濟學家奧肯曾指出效率和平等不可能同時實現。如果把收入平等看成是平等或公平的同義語,那么奧肯的觀點不是沒有道理的。然而,平等或公平絕不等同于收入平等。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貧富差距拉開了,這并不等于實現了效率,就丟了平等。要知道,人們的收入同人們提供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和質量有關,同人們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有關,所以收入就會有差距,只要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就行了。應當指出,華西村把握住了問題的核心。他們不搞“大鍋飯”,實現了效率,也不搞“獨吃飯”,實現了平等。他們搞了一種“勞、資、需”相結合的分配機制,看起來有些不倫不類,實際上是結合華西村的實際而進行的試驗,他們對各種分配機制進行了聚合,揚長避短,激發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既能實現效率,又能規避發展過程中的不和諧問題。實踐證明了這種試驗的成績。
西部大開發:華西村去年取得500億的產值業績,并非一蹴而就。改革開放初期,華西村積累的資本金不過百萬元,在吳仁寶的帶領下,到2003年全村當年的銷售額達到106億元。繼任者吳協恩在短短的數年中,帶領華西人步步登高。這些現象,證實了華西村的經濟結構規劃是合理而科學的,是可持續發展的。
厲以寧: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華西村的成就還表現在對經濟結構的科學規劃上。改革開放初期,多數企業采用了粗放掠奪型的發展模式,高能耗產業發展得很猛,結果導致了經濟結構的失調。隨著能源緊缺的加劇,這些企業都面臨著發展瓶頸。另外,很多地區三大產業之間不協調,過分依賴工業,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成為一大難題。華西通過不停的探索,找到了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這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有合理規劃,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西部大開發:華西人是如何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不斷完成經濟體系的轉型升級的?
厲以寧:有人說,華西發展這么迅速,是占了起步早的便宜,事實上問題遠沒有這么簡單。華西村能提前實現小康,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是因為他們堅持實事求是,同時又敢為天下先。他們不僅贏在勤奮,還贏在超前的思想觀念上??梢哉f,以吳仁寶為代表的華西領導班子具有超前的思維方式。例如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華西經濟初具規模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合理規劃,提出了“循環經濟”、“鏈式經營”,更重要的是,他們注重三個產業的協調發展。不妨設想一下,如果華西村沒有把循環經濟落到實處,不注重一、二、三產業的并進,而只靠工業一條腿走路,那么,不管此后的經濟總量有多大,恐怕也會淪為不適合居住的村莊,哪里還能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
西部大開發: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迫切需要“復制”許許多多的華西村。也有許許多多的西部農村干部,曾經前往華西村“取經”。但是,目前并無特別成功復制的案例,為什么?
厲以寧:華西的財富積累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現在要完全復制華西的經濟規模已經很難了。拋開歷史背景不說,華西村的精神,也就是人們常常提起的“華西精神”,則是永遠有效的。
西部大開發:您也提到“華西精神”,華西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呢?

在位于華西村龍西湖景區的華西直升機場停機坪上,機務人員在對飛機進行航前檢查
厲以寧:“華西精神”的核心是“創富”的使命感和“共富”的社會責任感。這種精神激勵著華西人艱苦創業,永不懈怠。華西的“共富”思想突破了小農意識的局限性,當華西村走上富裕道路之后,吳仁寶首先想到的是鄰村,他們通過創新的“一分五統”機制帶動了周邊村的發展,隨后,又在寧夏、黑龍江等省區協助建立了“省外華西”,盡可能地把華西經驗傳送到其他貧窮地區,幫助更多的農村脫貧致富。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值得好好學習。
西部大開發:目前的西部農村,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緩慢,經濟水平低下,貧困人口多;另一方面,教育資源配置也遠遠落后東部地區、落后城市,西部農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不高。華西村是如何提高村民素質的?這些對西部農村發展、西部農民富裕有哪些啟示呢?
厲以寧:另一方面是華西村提出的“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的發展思路。根據這個發展思路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解決了教育農民的問題,這正是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借鑒的。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不是簡單的經濟目標,也不是單純的精神目標,應該說是一個綜合的幸福目標體系。研究經濟的人經常講最大化,對一個人來說,需要最大化的不是某個單項突破,而是在各項指標中求得一種平衡,這種最大化才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從今天華西人的生活,我們看到了這種平衡。這是華西人帶給我們的另一個驚喜,他們不僅物質富有,而且精神也富有。在這條精神文明建設的道路上,華西人擁有全國第一個精神文明開發公司,擁有中國農村第一個農民藝術團,還擁有無數個振奮人心的口號。在華西,民風淳樸、鄰里和睦、生活幸福。
“制度勝于技術”。這是指: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前提,只有在制度創新的基礎上技術創新才能真正取得成就。華西經驗的取得,離不開制度上的探索和突破,包括觀念的更新。毫無疑問,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上,乃至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華西村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