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周勵
寧夏開發看吳忠
—— 專訪寧夏吳忠市市長吳玉才
◎文/本刊記者 周勵
吳忠市是寧夏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級市,位于寧夏沿黃經濟區黃河金岸城市帶“一核兩翼”的核心區。在未來區域發展中,如何定位?面臨哪些挑戰?正在進行怎樣的調整和部署?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帶著這些疑問,本刊記者采訪了吳玉才市長——
吳玉才: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深入新一輪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我市加快發展步伐,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帶來了新的重大機遇,提供了強大動力。我們將立足區位優勢、發揮資源優勢、弘揚人文優勢,建設美麗、富饒、和諧的濱河水韻城市為戰略定位。
在今后十年中,以科學發展為統領,以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為契機,緊緊抓住寧夏沿黃經濟區發展的新機遇,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統籌城鄉發展為目標,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為著力點,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著力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著力加快城市化步伐,著力加快新農村建設,更加突出工業園區建設,更加突出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更加突出現代服務業發展,更加突出保障改善民生和社會管理創新,努力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山川城鄉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力爭到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00億元左右,人均超過6000美元;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支撐經濟發展的作用明顯增強,產業發展水平和產業競爭力明顯提高,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城鎮化水平達到60%以上,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山川差別逐步縮小,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實現社會保障的全覆蓋和較高水平,就業比較充分;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攝影/侯宗斌
吳玉才:“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不僅要搶抓加快發展的重大機遇,更要清醒認識到面臨的嚴峻挑戰。就我市而言,主要體現在“四個壓力”上:一是結構調整壓力加大。“十二五”時期,我市面臨擴大經濟總量與優化經濟結構的雙重壓力,經濟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我市產業對資源要素的依賴程度較高,工業結構偏重,農業現代化程度亟須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快,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對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形成制約。
二是資源環境壓力加大。隨著“十二五”國家進一步加強土地、礦產、水、煤炭等資源管理和實行更加嚴格的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我市長期形成的依靠消耗資源拉動的粗放增長模式面臨的困難將不斷加大,煤化工、石油開發、電力、冶金等高耗能產業發展空間將會受到更多的限制。特別是我市屬典型的水資源貧乏地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工業用水量、居民用水量將成倍增加,緊缺的水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對發展形成沉重壓力。
三是區域競爭壓力加大。由于產業結構偏低,科技含量不高,競爭力不強,我市加快發展還面臨著區內兄弟市以及區外的鄂爾多斯、榆林、關中—天水經濟區等周邊相對發展較快地區對資金、技術、人才“抽離效應”的競爭壓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層次,轉變發展方式,對于我市來說任重而道遠。
四是民生改善壓力加大。隨著2020年全面小康目標的日益逼近,民生改善將成為“十二五”的重中之重。由于歷史的、自然的等各種原因,我市貧困人口、殘疾人口比例還較高,加之,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歷史欠賬較多,社會建設總體滯后于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將直接影響全面小康大局,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給社會管理帶來新的壓力。為此,我們將在搶抓機遇的同時,積極應對挑戰,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責任感,夯實發展基礎,創造發展條件,挖掘自身潛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在國家提出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戰略中,吳忠市正在、又將做出怎樣的調整和部署?
吳玉才: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和部署:一是全面推進現代農業。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堅持把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特色農業作為主攻方向,以“十大產業基地”和“兩大示范區”建設為平臺,做強農業“五大支柱產業”,做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十二五”末使優勢特色農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穩定在85%以上。二是做大做強新型工業。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全力加快工業“兩城五園”建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壯大能源化工、新材料、裝備制造和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四大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升工業經濟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十二五”末使工業增加值實現翻番,突破200億元,年均增長16%。三是鞏固提升現代服務業。把推動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按照產業化、高端化要求,加快以商貿流通和特色旅游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逐步擴大服務業發展規模,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十二五”末使服務業增加值超過150億元,從業人員比重達到40%左右。通過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使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8:57:35,把一產調優,二產調強,三產調大,使三次產業內部結構更趨合理、更趨優化。

吳玉才:這些年來,我市經濟實現了較快發展,但同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對環境保護構成了巨大壓力。為此,我們將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大力推動科技進步,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節能降耗、保護生態環境上下工夫,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是以創新推進產業進步。積極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創新活動、專利申請及成果應用的主體。鼓勵企業增加科研投入,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推廣利用新技術和新工藝,開發新產品,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品牌,以自主創新拓展市場,形成競爭優勢。“十二五”末,全市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0%以上。
二是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在青銅峽、紅寺堡、麻黃山、太陽山等風、光能資源優勢相對富集的地區,集中布局、有序發展一批資源消耗低、成長前景廣、綜合效益好的風、光電為重點的新能源產業項目,快速搶占產業發展和競爭制高點,推動規模擴張和集群發展,使之盡快成長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十二五”末,力爭使清潔能源占全市一次性能源的比重由目前的15%提高到60%以上,將吳忠打造成為寧夏乃至西北最大的新能源示范區。
三是全面推進生態建設。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和三北防護林、天保林等生態保護工程,推進防沙治沙示范區建設。加強灌區農田林網、綠色通道、黃河濕地保護開發,加大對哈巴湖、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通峽鳥島濕地保護力度,抓好城鄉大環境的綠化和美化,打造塞上江南新景觀。“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5%,草原植被覆蓋率達到80%,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
四是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嚴格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大力發展無污染、消耗低、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推廣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環保低碳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流程, 加快實施重點節能項目和減排工程,下決心淘汰一批落后產能,治理一批污染企業,實現低碳、清潔生產,促進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十二五”末,與2010年相比,單位GDP能耗降低12%、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