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國西部大開發人物
——聚焦西部承接產業轉移
一場金融危機,加速了跨國公司新一輪全球產業轉移的步伐。而中國中西部地區也迎來了承接產業轉移的“黃金期”。
在中國經濟轉型的當今,“西部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是赫然列入《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2010年9月6日,《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富士康等著名公司把沿海工廠大舉遷往內地的新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面對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西部如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也早已成為全國經濟界關注和思索的話題。
為此,《西部大開發》雜志“論壇”欄目在2011新年第一期,圍繞“西部如何承接產業轉移”主題,匯集西部大開發中的經濟人物、著名經濟學家、政府官員和商界領袖之觀點和建議,以他們的智慧解析、探討在國內外產業轉移過程中,西部如何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空間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提升經濟質量,推進工業化發展進程。
既是對2010年中國西部12個省市區產業轉移情況的一個年終梳理,也是各方精英探討西部經濟發展趨勢,會診西部產業存在的普遍問題……意在觸摸明天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的脈動,謀求西部健康和諧發展!
——欄目主持人

王金祥(全國政協常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原副主任)
由于西部地區內部的差異比較大,12個省份分別有自己的實際情況,需要分類規劃,不同省份的目標肯定會不一樣。
首先就是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包括東西互動的對內開放、加大沿邊地區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開放力度等。在突出重點地區、重點城市、重點產業的基礎上,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加快發展,形成若干個有自主開發能力、自我積累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戰略高地。
從具體任務來講,第一,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力度。首先建成橫跨東西、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高速鐵路建設如果能在西部地區形成幾縱幾橫的快速通道,那將不再有今天運輸困難的狀況。通過西氣東輸二線工程、中哈石油管道、中緬油氣管道等工程的建設,將能更好地加強我國西部地區與周邊國家的能源合作,也有利于保障我國的石油安全。除此之外,其他包括能源、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將繼續投入。
第二,加大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力度,建立若干個在國內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工業基地,力爭涌現出一批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企業,使西部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繼續上升。

杜鷹(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西部地區總體上“基礎設施落后,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結構不合理,自我發展能力不強”的狀態還未根本改變,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發展水平差距擴大的趨勢也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為此,中國必須“以更有效的措施,更務實的工作深入推進東中西部合作?!?/p>
西部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有序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發展能源工業,改造提升資源加工產業,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中國東西部地區將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導向,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廣泛開展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特色農業、礦產資源開采利用、重大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合作,政府也將積極引導東部的產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在全國促進形成更加合理的產業分工格局。
科技方面的合作也是中國東西部地區間合作的有效措施。政府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同時,政府還將引導東部地區的企業,在西部地區建立研發中心;以及加強東西部地區人才、開放以及對口幫扶等方面的合作。
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還處于發展初期,面臨三大困難和問題:一是發展還處于較低水平。表現在貿易規模小、產品結構單一、產業配套能力弱,各承接地之間發展差距較大,僅有少數省會城市加工貿易進出口超過10億美元,半數左右地區的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剛過1億美元,還有半數在1億美元以下。
二是承接面臨瓶頸制約。主要表現在城市和園區基礎設施還跟不上,土地、用工、物流、通關、資金等要素瓶頸制約嚴重。此外,服務業發展滯后,如技術、信息、金融、教育、衛生、法律以及相關的咨詢、產銷中介服務等不配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承接轉移的進程。
三是承接缺乏統籌。在承接轉移中出現的不同程度的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等問題,導致項目雷同,資源浪費,降低了轉移的效益。
我國將通過市場引導和必要的政策扶持,推動中西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的
進程。商務部將與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海關總署等部門積極研
究,采取措施加大對重點承接地的支持;各地要堅持因地制宜,突出打造
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同時,加快推進交通、物流和口岸等基礎設施
建設,加強配套園區產業建設。

蔣耀平(商務部副部長)

秦光榮(云南省省委副書記、省長)
云南由于處于中國東盟“10+1”和泛珠三角“9+2”二者之間的連接點,又是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主要參與者,自然會在為中國和東南亞、南亞的交流與合作中,提供優質、雙向的服務,從而推動自身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
云南也是西南地區接受東部地區和港、澳、臺產業、技術、資金轉移的最前沿地區。其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正在吸引著西移的廣東資本,很多廣東資本正在從東部沿海甚至是中西部地區轉移到云南投資興業。不僅僅是資源開發,廣東很多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也在向云南轉移。
所以,推進云南國際大通道建設,暢通產業轉移的渠道,將云南建設成為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面向東南亞、南亞出口加工的兩個基地,要盡快研究如何利用通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特色產業升級換代。目前,正在推進煙草、礦產、電力、生物、旅游、石油化工這六大產業體系建設。
因而商務部在加工貿易、金融服務、擴大進口、貿易便利化、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外經貿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等相關政策和資金方面,都對云南予以傾斜支持。

巴特爾(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內蒙古將充分發揮工業開發區的主體作用,重點支持六大領域承接產業轉移:有色金屬冶煉加工領域,依附現有的加工園區,重點承接一批鋁、銅、鉛、鋅冶煉及深加工項目。
在裝備制造領域,重點承接一批煤礦機械制造、火電和風電裝備制造、汽車及配件、化工機械和農牧機械裝備配套等項目。
PVC深加工領域,重點承接建筑用、工業用PVC深加工項目,建設蒙西PVC市場交易中心。
陶瓷加工領域,引入廣東佛山、河北唐山等地著名陶瓷企業的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承接民用衛生潔具、墻地磚及工業陶瓷生產線,爭取盡快形成生產能力。
稀土加工領域,重點引入稀土研究開發機構及其專利技術、工藝,承接技術成熟的稀土永磁、稀土發光、稀土儲氫和稀土催化材料項目。
電子制造領域,建設與電力和太陽能等配套的“大電子”制造基地,積極承接一批發電、輸變電配套設備、電器開關設施、儀器儀表制造等項目,以及多晶硅、太陽能薄膜電池等硅產業項目。

王正偉(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單純依靠政策優惠很難吸引成熟產業的目光,必須發展產業集群,按照產業集群的需要和方向,有選擇地承接產業轉移。比如,要綜合考慮現有產業的配套能力、技術前景、生態效益、勞動力吸納能力等因素,鼓勵科技型、帶動型、環保型產業優先發展等。
寧夏承接產業轉移主要的難點:產業配套能力相對較弱,影響了轉移產業的落地生根。產業多以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業為主,規模塊狀區和特色產業帶尚未形成,集聚效益仍不明顯,通過市場作用形成的社會化分工協作格局還未顯現,中小企業整體素質仍不高,大多數產業產品零部件配套率相對較低,很多核心零部件還需從外地購進,不少園區項目之間協作關聯程度不高,生產性服務業還跟不上,轉移企業所需配套要求還相對薄弱。高科技人才匱乏,企業創新能力薄弱,缺少科研科技中介咨詢機構。
寧夏要提高招商引資針對性,在積極尋求與東部沿海城市進行產業對接的同時,也在拓寬國際性綜合招商平臺。2011年,寧夏將舉辦“沙特經貿文化旅游活動周”,并力爭以后每年在阿拉伯國家巡回開展,吸引更多阿拉伯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家來寧夏投資。

郝遠(甘肅省副省長)
這兩年,我們承接的產業轉移,表面上產業向西部的轉移是產業的轉移,但我們更看重的是觀念的轉移、現代企業管理機制和現代產業發展思路的轉移,這個對我們西部來說可能更為重要。西部發展既需要資金,但更需要的是超前的理念和大手筆的運作,我們不需要重復走東部走過的路。
甘肅省提出了新的區域發展戰略,叫做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中心帶動主要強調建設蘭州、白云經濟圈,重點是蘭州的中心帶動作用。
下一步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我們的產業結構,通過多元產業結構的培育,使甘肅從現有的原材料和能源的單一產業結構中走出來。

陳秀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
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總體水平仍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基礎較為薄弱,產業配套能力不強,所以它也難以承接發達地區較為先進的產業,特別是國外產業。
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更大的風險在轉移過程中,以高能耗、污染大、占地廣為特征的產業,對中西部原有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或者承接的轉移產業仍然采用原有的發展模式,沒有實現產業升級。
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跨越式發展能否成功,能否突圍,能否創造新的模式,就在于是否實現了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如果轉變了,那確實是跨越了,而且可能超越了東部地區。
未來我國區域發展的理想格局應該是:以產業轉移作為突破口,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更加合理的區域間產業分工體系,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產業銜接、合理分工、聯動發展的區域協調的新格局。

金世洵(西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
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要在西藏這塊雪域高原完成同樣的經濟活動,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即使這樣,西藏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發展重點產業方面,一是繼續大力發展“十一五”規劃延續的重點產業項目。二是繼續圍繞現有特色優勢產業(農牧業及加工業、礦產業、旅游業、藏醫藥業、民族手工業、建筑建材業),努力培育新的重點產業項目。三是著手推動文化、高原生物產業建設,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將特色文化融入到產業發展中,以特色文化帶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并且,西藏還將發揮自身的資源、旅游等特色,帶動優勢產業發展。

李雪梅(陜西省商務廳廳長)
如何在產業層次分布上注重平衡,打造金融、物流、文化創意、服務外包、職業技術教育等現代服務業,增強二、三產“雙輪驅動”的澎湃動力,借此穩固產業承接效力,是我們在用國際化眼光引進產業牽引力,清晰定位投資結構,以自主創新提高競爭力之后,又一個同樣重要的關口。
新一輪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黃金周期預計只有3-5年,陜西必須搶抓機遇,創新理念,順勢而為,主動出擊,找準產業接點,打造承接載體,優化投資環境,務求抓出成效。
以“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為重點,主動承接國內產業轉移,同時進一步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產業合作,拓展與臺港澳地區及日韓、歐美等重點國家的全方位合作。抓好高新技術、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現代服務、特色資源開發與加工的產業承接,著力引進對產業聚集和開放型經濟貢獻度大的骨干企業和重大產業項目,大力培育和發展飛機、汽車、輸變電、工程機械、機床、能源化工、新一代移動通信、集成電路、軟件、醫藥、果品等產業集群。
柴達木盆地蘊藏豐富的鹽湖、石油天然氣、水電、有色金屬等資源,吸引了一批重化工企業入駐,逐步形成以鹽化、石化、煤化、冶金產業鏈為主的重化工業產業集群,承接我國重化工業向西部的轉移。按照國家環保政策的要求,目前“東堿西移”已在盆地內取得成功,更長遠的目標是打造未來國家級重化工業基地。1000億元的產業集群規劃能使東部重化工企業在西部找到自己合適的發展空間。
目前柴達木尚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循環經濟才剛剛起步,作為青海乃至國家資源戰略儲備基地,需要國家用戰略眼光來規劃、開發、建設這一區域,并引導不再適合東部發展的重化工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合理轉移,實現東西部雙贏。

高云龍(青海省副省長)

郭正模(四川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四川身處內陸,屬于泛珠三角區域承接轉移的最后一個梯隊。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突破:構建對接平臺,積極引進港澳現代服務業集團到四川,以兼并、收購等多種形式進行企業重組與合作,并鼓勵四川本土服務業企業到港澳招商引資。共同研究制定區域性旅游發展戰略,如云南、四川共同經營香格里拉旅游區,共享品牌效應。共同策劃和推廣跨省際的精品旅游線路,如贛、湘、黔、川、滇共建紅軍長征旅游線路。
目前四川的最短運輸通道為經貴州到廣西防城港。正籌備建設成都-樂山-瀘州-貴陽的鐵路和高速公路,不再繞行重慶,并且以廣西為中轉,依托北海湛江等港口出海,為四川產品進入越南打開方便之門。
鼓勵四川機械、食品、冶金、能源等企業到云南投資或者延伸產業鏈,逐步在云南建設四川面向東盟出口的加工基地。

王一鳴(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貴州迫切需要一條連接發達地區的出海大通道,“兩高”建設正逢其時。
“兩高”通車后,不僅將形成貴陽至廣州間高效便捷的大能力快速通道,縮短與珠三角的時空距離,還將吸引重慶、成都和昆明等西南大城市的合作與交流,大大提升貴州在西南地區的陸路交通樞紐地位。
依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貴州將大大拓展市場范圍,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吸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流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貴州與珠三角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和互補關系,建設“兩高”大通道,既有利于西南地區加快發展,又為珠三角地區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發展領域,使大西南與珠三角地區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更加迅速,最終能實現兩地優勢互補、互惠雙贏的局面。

黃朝永(重慶市發改委總經濟師)
重慶通過政策扶持和生產要素傾斜配置,吸引東部沿海地區各類投資主體來渝興辦產業園區,建立“飛地經濟”。
圍繞五大支柱產業、九大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和完善城市功能定位,將打造千億級產業鏈和百億級企業集團,列出產業配套“清單”,有針對性地引進缺失鏈條、補強薄弱鏈條、提升關鍵鏈條。
園區招商要體現“集”,按照項目集中、產業集群、資源集約、功能集成的思路,鼓勵園區承接帶動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發揮以商招商作用,以大項目、大企業帶動產業鏈的轉移,引進與之配套的中小企業和關聯機構,形成優勢產業集群。
對有利于形成產業鏈和明顯集聚效應的開發園區,優先納入市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布局,在重大項目推薦和配套項目安排上給予重點支持,對推動形成產業鏈的關鍵企業或產業集群的核心企業,土地按規定公開出讓,根據外資到位額或注冊資本大小給予優惠或補助。鼓勵區縣興辦特色開發園區,在基礎設施及功能配套設施工程項目上給予支持,培育支柱產業,形成特色經濟板塊。

李彥平(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總經濟師)
廣西是后發展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面臨的困難還很多:引進區外資金規模小,增長速度慢,引進企業和項目層次不高,龍頭企業不多,尚未形成有規模的產業集聚;交通物流發展相對滯后,全區現代物流業剛剛起步,難以滿足轉移企業對物流服務的需要;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長的產業工人比例偏低,高技能人才嚴重匱乏等。
總體上看,廣西資源加工工業多為初級加工,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資源優勢沒有很好地轉化成經濟優勢。因此,我區各地要圍繞優勢資源開發,大力承接資源精深加工企業,發展下游產品,拉長產業鏈,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做大做強資源加工型產業。同時,利用資源優勢換取新產業發展,如引進富士康集團除進行鋁材深加工外,還帶來了電子信息、環保節能、新型材料等產業。
新疆承接產業轉移明顯滯后,一些優勢產業資源已經被一些地區搶先。因此新疆承接產業轉移要結合實際,高端切入,就是不做落后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者,也不與發達地區在其已形成明顯優勢的產業上搞重復競爭,而是直接進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同時應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為目標承接產業轉移。重點關注發展資源和能源開發型產業,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喀什、霍爾果斯特區及周邊輻射地區積極承接出口加工型產業,以及在天山北坡經濟帶承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技密集型產業等。
以各地的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為平臺承載產業轉移。如果只引進單個企業,而與之配套相關產業不能跟進,產業發展的瓶頸立刻就會凸顯,所以要切實發揮已經形成的產業集群的優勢,以產業集群為平臺承接產業轉移,或引進和培育產業集群同時進行。

王寧(新疆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