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文軍, 史曉東, 張文娟, 汪道文, 蔡 鵑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以心境低落、興趣下降等為特征的腦卒中常見并發癥。其發生率為20% ~60%[1],嚴重程度與腦卒中的預后密切相關,可明顯增加患者死亡率。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近年被確定為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2],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在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方面還未見過多涉及。本組檢測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和腦卒中后未患抑郁癥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討論其與腦卒中抑郁的關系。
研究對象實驗組源于我院神經內科腦卒中組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跟蹤至卒中后6個月)。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第3次修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頭部CT或和MRI證實。同期心理科抑郁癥患者,從中選擇40歲以上患者作為對照組1。同期來院進行常規健康體檢者,從中選擇40歲以上者120例,作為對照組2。以上入組者均排除心房纖維顫動、遺傳代謝病、糖尿病、肝腎功能障礙、甲狀腺功能障礙、嚴重老年癡呆、免疫功能異常者、癌癥、服用葉酸和多種維生素者。對照組1、2同時排除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病史及家族史者。
1.2.1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測定 所有入組者均晨起空腹抽取靜脈血(K3-EDTA抗凝.BD真空采血管 )3ml,3600 rpm離心10r/min,置-20℃保存,成批檢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測定采用熒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在奧林巴斯2,700免疫分析儀上自動檢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試劑盒、校準品、質控品和稀釋液,均由日立公司配套提供。
1.2.2 抑郁癥的評價 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3]中抑郁發作的診斷標準。抑郁癥嚴重程度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24項,HAMD)評分:總分<7分為無抑郁,≥7分即判為存在抑郁,7~17分判為輕度抑郁,≥17分為中度抑郁,≥24分為重度抑郁。入組實驗組的患者根據CCMD-3標準分為實驗組1(卒中后抑郁組)和實驗組2(卒中后正常組)。所有入組者均需完成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由2名接受過HAMD培訓的精神科醫師(經一致性檢驗,Kappa值=0.85)進行評定。
采用SPSS13.0和MedCalc10.4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分布數據以±s描述。計量資料采用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處理;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期間實驗組符合入組條件患者362例,入組195例。其中男144例,女51例。年齡37~95歲,平均63.4歲。其中卒中后抑郁患者(實驗組1)82(發病率42.05%)例,其中男55例,女27例。年齡46~88歲,平均65.7歲。卒中后非抑郁組(實驗組2)113例,男89例,女24例。年齡37~95歲,平均61.8歲。對照組1符合條件患者324例,入組231例。其中男162例,女69例。年齡40~82歲,平均65.1歲。各組性別、年齡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卒中后抑郁組患者同型半胱氨水平明顯高于其他3組,P <0.05(見表1)。
表1 不同組別同型半胱氨酸測定結果
卒中后抑郁組(實驗組1)根據HAMD得分不同分為輕度抑郁組、中度抑郁組、中度抑郁組。分組以及每組HAMD得分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測定結果見表2。卒中后抑郁程度不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不同,并隨病情加重而升高。
表2 實驗組1不同抑郁程度HAMD得分和同型半胱氨酸測定結果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卒中后抑郁組(實驗組1)HAMD得分具有顯著相關性(Pearson相關分析,r=0.8719,P<0.05);與年齡具有顯著相關性(Pearson相關分析,r=0.8462,P <0.05)。
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最常見的神經精神系統并發癥,近年來愈來愈被重視[4]。本研究發病率為42.05%,與國外報道的20% ~60%[1]的發病率一致,高于普通人群中抑郁癥6%~17%的發病率。腦卒中后抑郁發病機制還不確定。有資料認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大腦損傷后的神經生物學改變,卒中對患者心理傷害以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具體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卒中后抑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顯高于卒中后非抑郁患者、普通人群抑郁癥患者及正常人群,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與Almeida等[5]研究結果一致。卒中后輕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逐步升高,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Pearson相關分析也說明,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程度(HAMD得分)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成正相關。與 Beydoun[6],Bjelland[7]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只是一個橫斷面研究,并不能確定卒中后抑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引起卒中后抑郁的原始因素還是由卒中后抑郁引起。大量文獻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明顯增加罹患抑郁癥的風險[5~9];Almeida 等[10]研究進一步表明高濃度的同型半胱氨酸可以增加抑郁癥的患病的風險,每降低0.19mg/L濃度可以減少20%的發病率。以上結果結合本研究提示:Hcy可能影響卒中抑郁的發生和進展,可能是抑郁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Hcy引起卒中后抑郁的可能原因是:(1)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的敏感性標志。葉酸及維生素B12是去甲腎上腺素、5-HT代謝的輔酶,缺乏導致代謝受阻。(2)同型半胱氨酸可能通過引起腦血流和腦部結構異常從而引起抑郁癥[11]。(3)同型半胱氨酸可以通過活化caspase、升高P53以及增加氧化應激誘導細胞凋亡[12]。(4)同型半胱氨酸導致Na-K-ATP酶的抑制,引起導致神經元死亡的興奮性谷氨酸的釋放。
此外,卒中后抑郁患者食欲降低是其基本特征。食欲降低從而引起葉酸和維生素B12的缺乏,導致抑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但也有學者對這樣的觀點提出質疑[13]。
綜上所述,我們推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是引起卒中后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腦卒中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者易發生卒中后抑郁。但本研究只是單中心小樣本橫斷面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多中心大樣本前瞻性研究,驗證該假設并判斷同型半胱氨酸引起卒中后抑郁高發的臨界值。
[1]Lenzi GL,Altieri M,Maestrini I.Post-stroke depression [J].Rev Neurol(Paris),2008,164(10):837-840.
[2]樊東升.同型半胱氨酸與腦血管疾?。跩].中華神經科雜志,1999,32:247-248.
[3]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88.
[4]Carod-Artal FJ.Post-stroke depression(I).Epidemiology,diagnostic criteria and risk factors[J].Rev Neurol,2006,42(3):169-175.
[5]lmeida OP,Marsh K,Alfonso H,etal.B-vitamins reduce the longterm risk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The VITATOPS-DEP trial[J].Ann Neurol,2010,68(4):503-510.
[6]Beydoun MA,Shroff MR,Beydoun HA,etal.Serum folate,vitamin B12,and homocysteine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U.S.adults[J].Psychosom Med,2010,72(9):862-873.
[7]Bjelland I,Tell GS,Vollset SE,etal.Folate,vitamin B12,homocysteine,and the MTHFR 677C-> T polymorphism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the Hordaland Homocysteine Study[J].Arch Gen Psychiatry,2003,60(6):618-626.
[8]Tolmunen T,Hintikka J,Voutilainen S,etal.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homocysteine inmen:a population study[J].Am JClin Nutr,2004,80(6):1574-1578.
[9]Nanri A,Mizoue T,Matsushita Y,etal.Serum folate and homocystein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Japanesemen and women[J].Eur JClin Nutr,2010,64(3):289-296.
[10]Almeida OP,McCaul K,Hankey GJ,etal.Homocysteine and depression in later life[J].Arch Gen Psychiatry,2008,65(11):1286-1294.
[11]王善信,李浩福,王 斌,等.住院抑郁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08,21(4):275-277.
[12]Kruman II,Culmsee C,Chan SL,etal.Homocysteine elicits a DNA damage response in neurons that promotes apoptosis and hypersensitivity to excitotoxicity[J].JNeurosci,2000,20(18):6920-6926.
[13]Tiemeier H,van Tuijl HR,Hofman A,etal.Vitamin B12,folate,and homocysteine in depression:the Rotterdam Study[J].Am JPsychiatry,2002,159(12):2099-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