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直面西部農業之困
——轉型典范
◎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在西部農業開發中,不少縣域的決策者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挖掘當地的特色農產作物,培養各地的特色農業經濟。因油而富的安塞縣和擁煤而富的神木縣,傳統的特色農業經濟欠發達,農業自然資源惡劣,卻積極投入財政資金扶持農業發展,正在走出一條現代高新技術、高效設施農業的發展道路。
遼闊的地域,不同的海拔,差異的氣候,以及歷史上農業發展的不均衡等因素造就了西部地區眾多的農業生態圈。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各縣域的決策者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挖掘當地的特色農產作物,培養各地的特色農業經濟。本刊記者采訪發現,目前,不少西部縣(市)的農業特色經濟顯著,縣域經濟特色明顯,農民因此而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
新疆地域遼闊,盛產糧食、香梨、哈密瓜、葡萄、番茄、油葵、紅花、啤酒大麥、杏、石榴等特色農產品。其中新疆棉花以纖維長、色澤好、品質高,享譽國內外,是我國唯一的長絨棉產地,年產量200萬噸左右,占全國棉花產量的三分之一。寧夏歷來有“枸杞之鄉”,最近幾年種植面積在40—50萬畝,年產量和出口量都超過全國產、外銷額的一半以上。甘肅農業在玉米、馬鈴薯、瓜果、百合、油橄欖等有突出的資源優勢。廣西盛產甘蔗,該區甘蔗單糖和糖分都很高,是世界十大產糖區之一。云南農業的優勢特色是烤煙、茶葉,也有甘蔗、馬鈴薯、油料等。四川是傳統上的養豬大省,“第一養豬大省”是農業人口眾多的四川農民賺的美譽。

“西部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發展特色農業經濟的自然資源,具有深厚的發展特色農業經濟的優勢。西部縣域的決策者應該找準自身優勢,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特色農業。從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的宏觀角度來說,在西部縣域可重點建設畜牧、棉花、蔬菜、花卉、水果、中藥材、煙葉等八大特色生態農產品基地和一大批相關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西藏、寧夏等省區突出發展畜牧、棉花、中藥材,特別是加快肉牛、肉羊生產,并突出奶牛和細毛羊產業。云、貴、川、滇則要突出蔬菜、水果、花卉、中藥材、煙葉等生產。”
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徐璋勇教授接受本刊采訪時說,“同時在依托特色農業資源基礎上,積極開展農產品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把初級農產品加工、包裝成為特色優質綠色食品,實現特色農產品的多次轉化升值,走優質品牌的特色農業、創匯農業之發展道路。”
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特別是西部大開發的10多年來,西部不少縣域已經打造出響亮的特色農業品牌。在陜西省,“洛川蘋果”、“韓城花椒”、“宜君核桃”、“鎮安板栗”、“平利絞股藍”、“富平柿餅”等特色農產品已經享譽國內外,這些地域性強的優質特色農產品的遠銷為國家換回來大量的外匯,內銷也鼓起了上述縣域農民的腰包。在西部其他省區,更有重慶的“涪陵榨菜”,寧夏的“銀川香米”、“中寧枸杞”、“西正甘草”,甘肅的 “鎮原黃花”、 “康縣木耳”、“臨澤紅棗”、“河西沙棗”,四川的“郫縣豆瓣”、“龍門貢茶”、“什邡煙葉”、 “宜賓竹蓀”,貴州的“都勻毛尖”、“正安綠茶”、“危江西瓜”、“銅仁綠豆”,云南的“麗江天麻”、“云南貢米”、“普洱茶”……這些在國內外叫得響的特色品牌,都是特色農業產業鏈條延伸,縣域農業經濟轉型的成功典范。
山東省壽光縣是全國農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成功范例,也是設施農業起步最早的縣域之一,目前該縣已經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蔬菜集散地。陜西省安塞縣把壽光作為農業經濟轉型的典范來學習,積極轉變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試圖走出一條西部山地縣域的農業發展之路。
據本刊記者了解,棚栽業開發,是西部大開發10多年來安塞實施高效設施農業的主要方向。安塞縣按照“基地規模化、產品綠色化、銷售品牌化”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山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山地溫室大棚。目前已經推廣了第五代日光溫室、自動卷簾和循環農業生產模式,著力打造一批菜、沼、畜配套發展的循環農業示范典型。一方面,安塞大力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推行標準化生產,強化菜農技術培訓和生產管理,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去年新建大棚2000座,使全縣設施蔬菜總面積達到4.38萬畝,生產鮮菜17萬噸,實現產值3.48億元,今年還將新建第五代日光溫室大棚800座。另一方面,積極鼓勵農民組建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鼓勵引導大中型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棚栽業開發,建立健全產、供、銷一體化服務體系。
2009年起,安塞縣就全面啟動實施了“壽光-安塞科學發展農業產業化五大合作示范工程(萬人教育培訓、現代農業信息服務、棚栽業先進設施技術、農產品市場物流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并開通了壽光-安塞農業信息網專家遠程視頻服務系統,隨時解決農民在高效設施農業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管理難題。
在今后,安塞縣繼續推進“壽光—安塞五大合作示范工程”。安塞縣健全完善壽光—安塞專業人才交流培訓長效機制,充分發揮農村信息服務站、質量檢測站的作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在棚栽業產業鏈延伸方面,加大農產品加工、儲運、包裝、銷售等各種類型的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建成“安塞—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和安塞縣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切實抓好綠色無公害和有機農產品認證工作。做好蔬菜產品認證和商標注冊等工作,提升安塞蔬菜品牌效益,搞活市場營銷,帶動棚栽業持續發展。
神木縣是全國百強縣之一,支持縣域經濟高速發展的是能源產業。煤炭資源的大發現、大開發和西部大開發的10年時間把這個沙漠邊緣的全國貧困縣送上了“全國百強”的榮耀位置。但是,神木縣的農業經濟在這10年中,并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神木成為典型的“縣(財政)富民(農民)貧”縣。
神木縣縣長黃建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十一五”間神木縣“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力度,實施了860個‘雙百幫扶’項目,落實幫扶資金2.88億元;加大涉農項目投資,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1.5億元”。“十二五”期間將“全面落實好支持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業高新技術在我縣落地轉化”。
本刊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十二五”期間神木縣將大力發展以“玉米、馬鈴薯、小雜糧、大漠蔬菜”為重點的四大特色產業,年農業產值向20億元目標奮斗。“能源神木”騰出手來強力轉型,加快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建設,力爭通過5年努力,使農業在該縣的經濟比重中得到較大提高,農民的富裕程度也真正進入全國較高水平。具體措施是到“十二五”末,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0萬畝,總產達到20萬噸以上。其中,小雜糧面積穩定在35萬畝,優質小雜糧基地面積達到80%;玉米播種面積發展到20萬畝;馬鈴薯面積達到20萬畝;大漠蔬菜面積達到2萬畝。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60萬千瓦,機械化水平提高到60%以上,良種覆蓋率達到95%,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000元。

王非/圖
另一方面,神木縣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統籌全局,堅持走收縮轉移,集中發展的路子,實施“四批富民”規劃戰略。即農民城市化轉移一批、鄉村變城鎮提升一批、農業產業化富裕一批、生存發展不宜區遷出一批。
近年來,神木把全縣600多個村,分為發展區、限制發展區、禁止發展區三個類型。其中,有200多個環境惡劣的村莊,人基本走空,劃為禁止發展區,禁止無謂農業投入,并幫助該區域的人走出來;有200多個村發展前景不佳,過幾年也會變成“空村”,不鼓勵做低效益的農業投入,這兩類地區逐步休養生息,恢復生態。而“一河兩川”范圍內的200多個村莊,農業發展條件較好,重點投入搞高效設施農業,現代特色農業,優先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重點發展四大基地:即黃河沿岸紅棗、林果產業基地,黃土丘陵區小雜糧基地,禿尾河川和北部風沙草灘區蔬菜副食、畜牧基地,窟野河沿岸設施農業基地。
神木縣委書記雷正西說:“神木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傳統農村向新農村轉變,走出獨具特色的現代農牧業發展之路”。這也是神木縣決策群體向30萬農民的鄭重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