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直面西部農業之困
——未來趨向
◎文/本刊記者 張義學
西部農業的開發,西部農業經濟的轉型和升級,是一個系統工程。特色農業的開發,高效設施農業的投入,農業產品的貯藏、加工、包裝、銷售等產業鏈條的延伸,應該與土地和諧性的流轉,集約化經營,甚至西部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循序漸進,逐步完善,最終使西部地區走向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的兩個硬性特征是“水利化”和“機械化”,西部農業的歷史基礎決定了其“水利化”灌溉程度不高,眾多的山地、丘陵地貌,以及目前土地承包模式下的單戶“縷縷田”,也讓西部農業“機械化”難以展開?!拔鞑康貐^廣袤的耕地上所產的糧食,達不到人均每年400公斤的自給標準,這一直是困擾西部省區市黨政領導的農業難題。這既有西部農業自然資源惡劣等先天不足的因素,也有西部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等后繼乏力的原因”。 農業專家史志誠說。
西北地區有大量平坦、肥沃的土地,但由于降水量太少的原因而不能進行農業生產,或者農業效益長期低下。史志誠一直堅持“400毫米年降水量以上的地區,通過節水灌溉、集雨灌溉等設施建設,盡力使糧食產量達到每畝400公斤。而400毫米年降水量以下的地區,應大量的退耕還林、還草,恢復生態?!?/p>
水是制約西部農業發展的瓶頸。國家和西部省區要在基本農田水利設施方面下大力氣投入,特別是在關中平原、四川盆地、河套平原、新疆南疆地區以及西部地域內的中小平原、河谷等農業自然資源相對良好的地區,搞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灌溉農業,提高糧食產量。記者查閱今年中央1號文件發現,國家在西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將有較大動作,勢必會改變西部農業水利設施落后的局面。
“西部農業科技領域要把抗旱品種的研究作為重要課題。”史志誠說,“國家應該加大西部地區的糧食補貼,使抗旱的糧食品種能迅速大范圍的推廣開來。對于沒有灌溉條件的地方,要堅持推廣‘地膜玉米、地膜小麥’等節水保墑的種植方式?!?/p>
生態農業通俗地說,就是讓農民從不適合農業生產的地域退出來,減少低效率的糧食生產給環境帶來的破壞作用,走出“越墾越貧”的怪圈,因地制宜地開發經濟作物種植、特色作物種植,保護這些縣域脆弱的環境,提高當地農民收入。生態農業的有效實施,縣(市)級政府要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
我國在西部省區實行的“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就是國家實施生態農業的宏觀性調控,各地縣市在執行該政策時,配合做好生態移民搬遷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工作。
在糧食生產效率低下的旱塬縣域、山區、丘陵地帶,大力發展適合當地的特色經濟作物。如在蘋果、核桃、棗子、板栗、茶葉等農業土產優生區,不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蟲劑、除草劑、化學肥料,而是利用腐植質保持土壤肥力,多施有機肥或長效肥,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生產具有縣域特色的有機農產品、綠色農產品,使環境脆弱縣域的農業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高效設施農業是人多地少縣域或者靠近大城市等主力消費市場的縣域農業發展出路。利用建立溫室或日光大棚,來調節農產品——主要是蔬菜、水果的生長周期,達到供應淡季市場的目的。“物以稀為貴”,淡季供應的鮮活農產品,價格自然比自然成熟季節貴出許多,可以快速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
本刊記者觀察,近幾年來,不少山區農業縣域,在有限的農業用地上積極引進高效設施農業技術,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農村的基本交通設施得到極大的改善,山區縣域生產的反季節農產品不愁運不出去,高效設施農業成為西部農村經濟快速增長的新引擎。
陜西省決咨委農業專家鄭雙成有一個顧慮,“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浪潮中,農村精英人才大多數離開了西部農村,留守者大多數是老、弱、病、殘、幼、婦群體?!痹趺茨軇偃涡碌奈鞑哭r業開發的要求呢?高效設施農業,是一項技術含量比較高的農村產業,對于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他建議“要花大力氣培養農民學技術,采取多種渠道讓農業生產技術掌握在農民手中,鼓勵農業院校畢業生回到農村去。提高新一代農民素質,形成良好的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機制!”


王非/圖
縣(市)級決策領導者,要做好高效設施農業建設的組織實施者。一方面調整政策充分調動農民、農業經營企業參與高效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做好高效設施農業的統籌規劃,并拿出財力切實投入到高效設施農業的扶持中去。既組織和幫助農民搞好設施農業的生產,還要指導和協助農民搞好農產品的加工和營銷工作,努力形成地域性品牌,贏得自己獨有的市場。
前文已述,西部縣域經濟發展中涌現出不少特色農業經濟的典范,但仍有不少縣域擁有豐富的特色農產品,卻沒有把其作為富民強縣的產業來進一步開發。結合成功的范例來看,“延伸特色農業的產業鏈,讓農民就地富裕起來”是某些縣域農業經濟的發展趨向。
鄭雙成教授向本刊佐證,“發達國家餐桌上的食品,80%以上經過原產地的多層加工,而我國西部地區農產品加工率卻不足20%。這說明西部農產品的加工空間很大,延伸特色農業產業鏈的空間很大”。
陳錦屏教授在談到延伸特色農業產業鏈時給本刊記者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我的科研團隊一直致力于特色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工作的技術性研究,特別是紅棗產業領域,我們研發出來一系列紅棗成熟后的烘干、貯藏、加工、包裝技術設備。2007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四師得到我們的技術信息,我們雙方協議合作。我指導他們在新疆和田縣搞示范,修建了40座紅棗烘干房,2008年就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紅棗售價比傳統工藝高出數倍,僅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超市投放,很快售罄,供不應求。該師很快擴建烘干房80座,在2009年增加經濟效益6000多萬元。去年,該師一下子就擴建了200座烘干房,對于我們新近研究和改進的紅棗加工技術,在農十四師也極受歡迎。”
在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特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離不開先進的現代農業產品的貯藏技術、加工工藝、包裝檔次和營銷方法。而縣域經濟決策群體對于這些現代農業技術的認識和態度,自然決定了這些技術能否轉化為造福一方農民的先進生產力。得不到縣(市)級領導的支持,得不到地方財政的扶持,得不到基層農業部門的組織推廣,這些先進的農業技術,對于松散的農業生產者和經濟基礎薄弱的經營者來說,幾乎是無法落實的,只能徘徊在貧困的縣域門外。
“在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政府要扶持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來積極投入到農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去,讓‘合作社’這類農協組織承擔起特色農業產業鏈延伸的主體?!笔分菊\建議說,在吸收農業生產者——農民加入合作社的基礎上,鼓勵退休干部、科技人員、農藝師、經濟師、工程師、會計師等加入,也鼓勵大中專學生來合作社就業,使各類“能人”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出力。鼓勵農產品貯藏企業、加工企業、銷售企業依法加入合作社,政府要派遣農技干部作為科技服務組入駐合作社,使合作社在農產品的生產、貯藏、加工、經營中發揮組織作用和協調作用。通過“產品入社、企社聯盟、社市對接”,延伸特色農業生產經營的產業鏈,增強農產品的市場風險抵抗力,壯大一方農業經濟力量,富裕一個區域的農民。
對于礦產資源缺乏,工業基礎薄弱而又有地域特色的農業縣域來說,“農產品加工業、貯藏業應該成為縣域工業體系的重點,農產品工業園區的建設應該和目前推進的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鄭雙成接受本刊采訪時說,“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這是西部農業經濟發展的趨向!”
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實行的土地承包政策,極大地調動和刺激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解決了廣大人民的吃飯問題,它的進步意義毋庸置疑!但這種以農戶家庭為生產單位的農業生產模式——小田塊,多品種的種植現狀,給機械化操作、集約化種植等農業現代化生產方式帶來困難,也影響了西部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為改變這種狀況,不少縣域進行了“土地流轉”,使農業耕地集中到種糧大戶手里,或者資金雄厚的農業企業里,既方便機械化耕作,也方便集約化經營,使有限的耕地達到較高的經濟效益。“雖然,不少縣市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不尊重農民意愿’、‘改變耕地農業用途’等違規、違法現象,但是,不應該因噎廢食,還是在條件成熟的區域內要堅持土地流轉,使西部農業產業結構向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逐步調整。”強文祥說,“西部農業現代化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它要和中國城鎮化進程結合起來,小城鎮的建設對于落后的西部省區來說,還是一個農業課題。小城鎮的建設,可以方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農業產業鏈條就地延伸到小城鎮中——特色農產品的貯藏、加工、以及批發市場的建立,可以擴大小城鎮的規模,農資市場、賓館等服務業可以完善小城鎮的功能。小城鎮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吸納,把此類農民作為生存保障的土地解放出來,為土地流轉、集約化生產創造了成熟條件。”
把中國城鎮化道路與農村產業經濟調整結合起來,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逐步降低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在西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努力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到農業特色產業的延伸鏈條中,擴大農業產業化經營范疇,使西部農業開發進入轉型升級的快車道。

王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