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市場的秘訣

江南春是分眾傳媒創始人,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和首席執行官。
1994年2月,尚在就讀大三的江開始自己創業;同年7月,江與包括香港的永怡集團在內的幾個伙伴合資,注冊成立永怡傳播,注冊資金100萬元。從這以后的近7年時間里,江南春把自己的生活與永怡完全地融為一體。1998年,永怡全年的收入達到五六千萬元,這幾乎占據了上海IT廣告業95%的份額。
但超級壟斷也讓永怡的發展遭遇瓶頸,探索新模式成為擺在江南春面前的一個新難題。
尤其是2001年,伴隨互聯網經濟泡沫的破滅,永怡也遭受了致命的打擊,7個客戶幾乎蕩然無存。
這時,江南春想到的嘗試是電視廣告的非家庭化,“如何把電視廣告從家中帶到觀眾經常去往的家庭以外的各種地點?只有通過在不同地點設置視頻,通過視頻播放廣告,才能幫助廣告主到達所要針對的不同的目標人群。從而大大提升傳播有效性,避免廣告主大量的宣傳預算浪費在錯誤的人群中。”憑著這樣的理念,江首個想到的是高檔寫字樓里的電梯,利用人們等電梯的無聊時間來播放廣告。
2003年5月,江南春注冊成立分眾傳媒(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并出任首席執行官。當分眾傳媒通過私募國際風險投資獲得充沛資本之后,江南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全國各大城市掀起了圈地攻勢,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江南春在全國四十五個城市中占領了2萬棟商業樓宇。據當時的統計數據顯示,分眾已在全國擁有3.75萬塊液晶屏。正如當時的《福布斯》雜志所描述的:江南春以最快的速度占領當地的主要高檔寫字樓,將剩下的市場空間留給了隨后出現的模仿者。

1960年出生于江蘇淮安的嚴介和,是家里9個兄妹中最小的一個,6歲時因文化大革命的浪潮,隨父母來到農村,一直到20歲重回城市。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時,嚴介和考上當地的師范大學,畢業后在當地一所中學當老師。
在2004年的胡潤中國百富排行榜中,嚴介和的個人資產也還是15億元,到2005年卻突然飆升到了125億元,躍居富豪榜的第二位,被媒體冠以“黑馬富豪”的稱號。嚴介和也從幕后走到了聚光燈下,驚羨、猜測和抨擊也一齊而來。
2002年,嚴介和的“太平洋系”產值還不足20億元,2005年產值卻已高達300億元。嚴介和當年曾自稱,太平洋建設手上還有3000億元的訂單,到2008年太平洋的訂單要突破5000個億。
嚴介和用一年時間,使財富翻8倍,以125億元成績晉升2005年胡潤“百富榜”榜眼,成為財富增長最快的人。
從一個工科類博士后,轉變為一個掌握著數十億元資產的流通企業的老板,張文中剛好花了10年時間。張文中并不是“商業管理”專業的高材生,而是“系統工程學”博士,他成為中國最早一批創建IT高科技企業的人。
1990年他擔任由世界銀行和國家“863”高科技發展基金支持的“中國宏觀經濟決策支持系統”研究的課題組長,該領域取得的成果使張文中成為我國經濟研究領域的一位年輕的學術帶頭人,并因此得到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的支持,到斯坦福大學做系統工程學博士后研究。
1993年年初張文中回到北京帶領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了卡斯特公司,取得了比較好的業績,為國內的幾家大型企業開發了不錯的IT項目。然而,當張文中參加完在廣州舉行的一次商業連鎖企業方面的研討會后,他立即意識到中國連鎖商業的到來與潛力,隨即于1994年創辦了物美第一家超市,當年就取得1.8億的好業績。但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物美的發展并不是很順利,碰到了生存的困難,因此,張文中迅速地調整了經營策略,把工作的重心放到物美超市的經營上來,并結合自己所掌握的系統整合方面的知識,敏銳地指出了經營連鎖超市的根本:系統整合,成本領先,科學規范管理。物美走的是一條現代零售發展之路。
2004年上半年在全國500強企業排行中,物美集團位居205位。物美擁有的各類店鋪已經達到600家,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連鎖零售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