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明慧特邀主持:周聞道
a弦上的敘述
文/楊明慧特邀主持:周聞道
■美術作品:奧古斯特·馬克
一
五月的那個正午。
我深深陷入到時間的安寂和焦慮里,拼命想找到一首音樂,卻驚異于一種茫然和不知所措。不是沒有,而是有太多的作品羅列在收藏中,我卻不愿輕易觸動它們。它們一經抵達,必將會引導一些往事一同抵達,即而擾亂我鎮定自若的情緒。有時,我歡迎它們不分時間、地域地熱烈抵達;有時,我又會狠狠地拒絕,雖然徒勞,就好像奮力把自己的影子擋在門外,而實際上根本無法做到一樣。
于是我會變得絕望和傷感,甚至悲憤異常。坐在陽光下,我看那個微弱的影子在憤怒,她憤怒的時候,我卻平靜了。我的身邊異樣地安寂,除了心跳,血液狂流的聲音也靜止了。
偶爾,我能聽到一個極微小、卻很有共鳴的聲音,它大約要八九秒鐘響一下,頻率和振動的幅度均勻。我是突然注意到那個聲音的,但我只是埋著頭——我怕那個聲音的來源一下子被破解,就少了它本身的神秘和向往。我越是深深地埋著頭,越能清晰地聽到那個聲音:它宛如水管殘留的一滴清流,漫不經心地滴落到一只潔凈的空碗壁上,或是像一絲微風飄掠過空蕩的石階,總有那么一縷聲音,它們輕若游絲,似有卻無。那聲音被微弱的我聽到,并及時收留在心里。
我知道握在手心里的聲音與空氣一樣肉透透的,模糊著我的觸感,但它們確實存在了。在聲音的引導下,我讓記憶和我一起輪回,在時間的穿梭中重新羅列。陽光下,我看到那個眩暈無助的自己,寫滿了一臉的幸福與憂傷。
我不知道為什么幸福和憂傷總是結伴一體,可從出生就習慣了哭笑的人,又有誰可以在幸福的眩暈里徹底遺忘憂傷。
我大致就是這樣一個人。
心靈娓娓講述這些話語的時候,我身邊的大提琴手在拼命練習一段音階past。他的音階速度非常快,近于飛翔的速度。提到速度,我幾乎為自己流連在速度里的困境哭笑不得。我的鋼琴教師曾旁敲側擊、很委婉地指出過我的致命弱點:一直缺少速度的感覺。那個拼命練習音階past的“那誰”,對不起,我記不清他的名字了,習慣稱他“大提琴”或者“那誰”。聽著他奢侈的速度,我想起屬于我的速度,心越來越安寂了。
我是一個固執的人,在激情抵達之前,我把自己關在門里,把頭埋在時間深處,宛如沉睡。我一直在等,等有一天,有個聲音能把我從沉睡中喚醒。
二
我聆聽到的那一抹微弱的聲音,它們來自我頭頂上的吊蘭。吊蘭上還掛著一個小小的噴壺,里面有未滴凈的水珠,還似早晨時那樣晶瑩圓潤。它們凝聚成一大滴水珠,靜靜地落下來,不是落在吊蘭里,而是下面——我埋頭坐著的樓梯盡頭,立著的一只空碗壁上。
我幻想那個聲音。我知道,那一場夢魘埋了我那么久。我埋在膝蓋里的視線轉換了空間:在一個深遠的院子里,我和一個集體曾那樣親密地相遇,宛如從未分離過一樣。
我向往有一天能與那些聲音重逢,那是我們許多人青春的凝聚與組合。那支樂隊由七張面容組合在一體。在我強烈的幻想里,他們就幻化為一部部樂器,不再成為單純的某個人或某個聲音,而是集體的聲音。在我印象中永遠不會消失的聲音,莫過于一直延用的演出結束曲——《a弦上的敘述》,我們集體創作的鍵盤協奏曲。
三
于是就有了那些聲音,從不舍的夢中傳來,虛幻而又真實。
當這部作品響起的時候,我幾乎都是含著淚水聆聽的。沉浸在其中,想起一切與愛有關的面容,以及與愛情有關的氣息,當然還有不休的爭吵——那是青春即將抵達的好時光。那些青春的好時光都留給了軍隊,走的時候,竟然忘記了向它們告別。
記得在那里的第一個生日,外面落雪了,樂隊全體隊員都來慶生,我收到那么多禮物。大家一起吃著、喝著,并爭吵著平時爭吵過的問題。
我說:“做音樂的工匠好還是創意者好。”“那誰”說:“工匠沒什么不好,就好比手工藝人操一手絕活打天下。”吉他手說:“創意好,靈性其中,前程無量。”鼓手和其他成員有一半偏向工匠,一半偏向創意。而“那誰”堅持認為,我反對工匠是因為自己的速度一直成問題。我開始惡狠狠地向他開戰:在集體的裁判下,十分鐘的時間完成一首詞曲。
這樣的比賽會讓我得意,因為那個以奔跑奇速為榮的“那誰”,在這方面徹底輸給了我。不知為什么,在他的抱歉之中,我一點兒也得意不起來了,不是同情他,而是陷入強烈的遺憾中,無可自拔。
四
我似乎用手握住了它們——那些聲音。
我在萬分焦慮不安的時候,最終以急切的速度,化成幻想里的聲音,奔涌而至。我相信,這是“那誰”意識里的魔力,習慣于past的他,在我的幻想里一樣停不下來,甚至他以聲音的姿態跑來時,都不能穩穩地停下,而是原地踏步地跳躍著。我不會把我們七個人的面容全部清晰地羅列出來,但我堅信他們——會在另一處以聲音的姿態重新抵達。
那會是個激情奔涌得最為熱烈和高潮的時刻,我盼望著。為著這個盼望,我會再修磨下去,哪怕時光的盡頭,只要那一天肯為我抵達。這個盼望更多的時候被親臨感的愿望支配,然后滋生出各式各樣的幻想。
我的幻想不止一次回到了演出之中。那些聲音響徹的時候,我感到那個原本空蕩無依的靈魂就融入到一股踏實、貼切的力量中形成更為凝聚的力量,有點干燥、溫和,無懼任何嚴寒。當那些聲音漸漸遙遠了,我的意識在那一刻再次與它們分裂。那個集體面前,我一味尋求孤獨和孤立,甚至除了與樂隊集體在每天有一會兒片刻的融合之外,我與任何人都無法融合。我的孤獨,是我親手選定活下去的方式。
五
那些聲音被我握在手心里的時候,我感覺到了一股潮濕的溫熱。它讓我想起和“那誰”一起練琴時,從他手心里散發出來的氣息。因為年紀都小,誰也不懂得在夏季,少年手心里散發出來的那股潮濕溫和的氣息與愛情有關。我不懂,也不敢想。“那誰”懂得比我們要早一些,并且他也敢想,亦如他飛翔的節奏一樣。只是他過于苛求音樂的細節,像一個工匠,這是我一直不喜歡他的理由之一。可我還是清晰地記起,后來我還是喜歡他了,沒有理由。
直到他放棄回鄉,隨我來到我的城市,我們曾親密相處過,可我還是不小心把他的情緒扔在了我的城市。我要遠行,就顧不得了許多,他一個人在我的城市徘徊過。許多年過去,他比我顯得堅強和勇敢。如果有愛情,他可以不要理想,但我不是。我所忽視的是——若沒有理想,愛情也不會精彩。
我的幻想又仿佛突然回到與集體相處的某一天深夜,我獨居的小屋一定是最晚才熄燈的。那個單薄的木門下,悄悄爬進來一只蟲子,它是帶著很怪的聲音從門底下爬進來的。土色的外殼,尖尖的頭,大大的身子,我被嚇得不能動。想來想去,我光著腳跑到男生班,把睡得正香的“那誰”叫起來。他感到莫名其妙,以為發生了什么,當他用手捏住那只蟲子時,不禁快要樂暈。
接下來他也不睡了,我們就一起到禮堂后面的玉米地里燒玉米吃。那個夜晚奔向玉米地的行列里,漸漸多了成員。一個飽足的午夜就這樣度過了。那個時候,在我們的心里,揣起的是更多別的東西,比如理想、情緒,還有未來。
六
耳邊,《a弦上的敘述》越來越接近高潮。我心里一陣陣震顫。是的,只有糾纏不清的分離,才會具有如此悲劇的色彩,凄美得那樣殘忍。抽象的情緒鋪陳,展開一個畫面,場景轉換為一個聲音。接下來,情緒漸漸與畫面分裂,與聲音分裂,與一顆心靈分裂。我看到時間與記憶就這樣分開了。分裂與組合,大概一個靈魂要不停接受這樣的輪回,才可得大智慧到彼岸。
我的意識,從聆聽到第一滴水落入空碗里的聲音,到幻想成為站在集體面前校音的安寂時刻,這個過程有點緩慢,卻沒有斷裂,有著無可抵抗的固執和堅固的印象。當一個人拼命想與某個場景、某個面容重逢時,時間的厚度瞬間被一層層剝落,變得尖利,如玻璃碎片。它拼命割斷一切阻力,想要抵達一個合適的理由面前。
可我還是轉身走了。
轉身這個動作,我不知道在這一場人生中有過幾回,可每一次,都清晰地注入心底。有多少次轉身的絕然,就有多少次懷念和心痛,時間是倒不回來的,我也就在記憶中時而停下來撫理,時而抹去淚水繼續行走。
我讓自己完全浸入在陽光中,頭埋得更低,陽光濕熱地眷顧我的身體,我感到那樣潮濕。眼前一片眩暈,身體里有股暗流即將奔涌而出,之后,一種憂婉的孤獨感將我從自責中解救。我獲救了,同時,我的耳邊,《a弦上的敘述》越來越純粹,構成為許多人共同的記憶和聲音。也許只有我能真正讀懂,但它不再單純屬于我,或之于集體中的任何一個成員——它儼然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的一種聲音,一種公眾的聲音。雖然我在大大小小的音像店中都無可找到它們的存在,但我確信,那些聲音一直活著。
回到原點。正午,一滴水落在一只空碗壁上。聽,那是極微小、卻很有共鳴的聲音,仍在嘀……它大約要八九秒鐘響一下,頻率和振動的幅度均勻。我仿佛看到那個微小的集體,在天空下分離,像魚一樣四處游走,各奔東西。從此以后,我們只能在想象和記憶里再度相遇。而所有轉身的瞬間,沒有一個聲音肯與內心商量。世界是美麗的,命運還可以是轉折的,而時間,不是用來憂傷的。我還在走著,前方的路,就通往時間之上。
這個五月的正午,我被不安和焦慮折磨著,最終聽到了那個神奇的聲音。我在它降落的過程中漸漸得以平靜。我帶著那聲音,走出門外,游走在奔命的大街上,穿行在人群之中。那微弱而遲緩的聲音,是我唯一的行李。
街上是如此的紛亂,我以為我會如往常一樣無視那些紛亂,可是,我看見了。那個微弱的集體,他們面容嚴肅地列隊行走,并且從我身邊經過。“那誰”是高個子,他走在隊伍的最前方,他一向習慣飛快的速度。他手里的譜紙被一縷微風吹落在地上,吹到了我站著的一小片空地上。當他意識到分譜不在手里的時候,就停下來東張西望。
我清晰地看到眼前那一疊紙上是《a弦上的敘述》的大提琴分譜,慌忙撿起來,我大聲說:“喏,在這兒!”我急欲還要說些什么,可突然意識到四周是那么的寂靜,我看到我伸出了手——我的手掌,空空蕩蕩。
五月的那個正午
我想起來一些面容
想起來一些面容
于是就有了那些聲音
我似乎還用手握住了它們
就好像握住青春一樣
可我還是轉身走了
我轉身走了
十幾年也就過去了
除了那些聲音之外
一切,早已無痕
楊明慧:生于天津,現客居河北。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愛情自閉癥》《活著,或者死去》《臨界狀態》等。現已完成《痕跡系列》《站在時光之外看時光之內系列》《我的交響樂筆記系列》等專以“系列”為體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