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聲
鄧穎超談如何寫周恩來
□程振聲

1957年,我進入中國人民大學革命史專業學習,畢業后,在著名黨史學家胡華指導下繼續學習、研究中共黨史。
1977年,胡華帶領黨史教研室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幾位同志研究周恩來的青少年時期,并很快寫出了書稿。他很想聽聽鄧穎超對書稿的意見。
經和鄧穎超的秘書趙煒聯系,鄧大姐表示愿意看看書稿。1977年11月15日早晨,鄧大姐把我叫去,談她對書稿的意見,整整講了一個上午。我記錄了她講的主要內容。
鄧大姐說:“根據我已經看過的內容,對書名提點意見。因為是講周恩來同志青少年活動,用‘故事’二字不妥。”她親筆改為《青少年時期的周恩來同志》。她又說,“這本書是根據真人真事寫出來的,用‘故事’二字就沖淡了它的真實性。書名請胡華同志再考慮一下。”
第二個意見,大姐說:“‘五四’以前恩來同志的活動我不是很清楚。在書中把主席的活動和恩來同志的活動連在一起,這樣不合適。主席是我們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恩來同志是我們黨的領導人。希望把這部分(指把主席與總理連著寫的幾十段)刪掉。那樣寫,給人的印象是牽強附會。”
鄧大姐說:“關于他(指周恩來)在南開的情況,我不甚了解。只是在文字上提出一些意見。但在事實上也沒多大問題。我是在“五四”運動以后認識他的。我看了15段,可以肯定。”
鄧大姐說:“首先是文風,其次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寫東西,寫文章,講話。不要言過其實,特別是現在更不要言過其實。延安整風的時候反對黨八股,現在我們反對幫八股言過其實。這個問題要考慮,比如第二個題目‘從小立志救國’,這個題目好像古人講‘少有壯志’。這樣不行,好像有點林彪的‘天才論’了。他(指恩來同志)那時才十二三歲,這樣寫就不符合事實了。這個題目要改,怎樣改?請胡華同志斟酌一下,是不是可以改成‘開始關心國事’,好不好?”
后來,我逐字逐句向胡華同志匯報了鄧大姐的具體修改意見。胡華非常重視,表示一定按鄧大姐的意見修改書稿。
(摘自《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