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弟,何云龍,謝桂先
(1.湖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湖南 長沙 410007;2.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狀況和現代化水平,是社會安全和國家穩定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它不但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局,而且關系到工農之間和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然而,我國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于自然環境,特別是對自然災害的抵抗力較弱。我國又是一個受季風影響十分強烈的國家,寒暖、干濕變幅很大;年內降水分配不均,年季變幅亦大,干旱發生的頻率高、范圍廣、強度大,暴雨、澇災等重大災害常常發生;冬季的寒潮大風天氣常常導致低溫冷害、冰雪災害等。因此,我國自然災害種類繁多,情況復雜,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十分嚴重。深入了解總結各種自然災害的分布規律與發生情況,建立健全農業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生態環境多變,有著各種災害發生的條件。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幾乎包括了世界所有災害類型。東部臨海,西部延伸到亞歐大陸中心,遠離海洋,加之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受到季風的影響十分明顯,我國自然災害的時空分布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

引起旱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大氣環流的異常,是造成旱災的最基本的原因;全球變暖的影響;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勻;水資源的利用不合理;水資源污染嚴重等等。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亞洲季風區,降水量受海陸分布、地形、季風和臺風等因素影響,地區分布差異很大,年內季節分配不均衡,年際之間變化也很大,這也是易形成水災、造成旱災的原因之一。水資源組合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干旱缺水的原因,特別是北方土地多,水資源少,不能滿足農田用水的需要。通過1996~2005年《中國國家統計年鑒》提供的資料發現,我國旱災的空間分布規律是:集中分布在東北和中部地區,尤其是內蒙古、黑龍江、河北、山東、河南、吉林,年平均受災面積均在150萬hm2以上,這6個省(區)屬于旱災嚴重區。湖南、山西、陜西、遼寧、甘肅、安徽、湖北7省,年均受災面積介于100萬~150萬hm2之間,屬于旱災較重區。西北地區雖是我國最干旱的地區,但不是旱災多發區。東南部、南部地區雖處在我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但旱情與西北地區相比,還是比較嚴重的。旱災的時間分布也表現出一定的規律:近年來,我國旱災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呈總體下降趨勢,但是每隔3~5年部分地區會出現一次較大規模的旱災。
我國洪澇災害的空間分布特點: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部,集中分布在長江和黃淮河流域地區,西北部受災、成災面積很小。我國大部分省(區)的受災面積在10萬~50萬hm2之間,如內蒙古、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浙江、福建、廣東、重慶、貴州、云南13個省。市(區)的年均成災面積均小于30萬hm2。就洪澇災害的時間分布而言,洪澇災害呈現出多波動的現象,受災面積呈減少趨勢,而成災面積呈上升趨勢。
冷害是指在作物生長季節里溫度不低于0℃的條件下,對農作物產生的低溫危害。這種溫度條件下之所以會危害農作物,是因為不同作物在其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生理上要求的適宜溫度與能忍受的臨界低溫大不相同。低溫冷害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嚴寒地區和西部高原地區,在南方低溫冷害主要表現為“倒春寒”與夏季低溫,凍害較少發生,2008年發生的大規模凍害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生物災害也是農業生產中的一大自然災害。在以前,生物災害的分布是十分廣泛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物災害的影響已經減小很多了。生物災害主要包括蟲害和微生物病害,各地均有發生。由于近幾年出現很多極端天氣,如干旱、暴雨、低溫、高溫天氣,對農作物生產的影響比較明顯,導致農作物生物災害加重,有些以前的次要病蟲害上升為主要病蟲害,局部發生的病蟲害擴散到大范圍、大面積爆發。
自然災害發生范圍比較大,災害類型比較多,危害損失比較重,發生頻率比較高,還常有突發性。在充分認識到其嚴重的破壞性之后,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2.1.1 旱災對農業的影響 旱災是嚴重的氣象災害,也是農業生產中破壞性最大的自然災害。往年因旱災造成的糧食損失約200億~250億kg;直接經濟損失約150億~200 億元。旱災對我國農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降低我國糧食產量,影響糧食安全;波動糧食價格,影響市場穩定;降低農民收入,影響農村安定;增加自救難度,擴大后續危害。
2.1.2 旱災的防治 對于旱災的防治應該加強預測,及時做好減災救災工作,防止次生災害發生,積極籌備災后重建工作。
(1)加強干旱災害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預測工作,為決策部門合理開發、制定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2)加強政府主導職能,繼續支持南水北調工程,以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勻所造成的災害,為快速解除危機、恢復生產做好準備。
(3)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大,也是造成我國干旱程度較高的一個主要原因,修建土壤蓄水工程,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旱地覆膜保水技術等,能夠減輕水資源短缺壓力,減少旱災發生頻率,降低旱災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程度。
(4)提高人們意識,防止水資源污染。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水資源污染嚴重,不僅影響人們的生活用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業的生產用水,大量土地因為工廠污水導致重金屬含量太高而不能從事農業生產。
(5)建設完善的水利設施。有的水利設施年代久遠,加上管護不夠,儲水輸水功能已經下降,因此,要加強高標準的水利設施建設。這不但有利于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而且還可以防災減災。
2.2.1 洪澇災害對我國農業的影響 在我國多種農業氣象災害中,洪澇災害的破壞力僅次于旱災。農業水旱災害占農業自然災害的多年平均比重為70% ~80%,是農業自然災害的主要形式,其中洪澇災害占到40%左右;特別是在我國南方地區,洪澇災害的危害甚至高于旱災的危害。洪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體現在兩個主要方面:一是直接危害。長時間浸水會導致植物爛根而減產甚至絕收。二是次生災害。洪澇災害會產生很多嚴重的次生災害,比如滑坡、泥石流、病害等,這不僅對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損失,甚至還威脅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2.2.2 洪澇災害的防治 一是加強氣象預測,建立洪澇預警機制。長時間大量的降水是洪澇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氣象預測,建立快速應對的洪澇預警機制是降低受災程度,減少經濟損失的有效措施。二是興修水利,建立健全水利基礎設施體系。一個完備的水利體系具有強大的調節功能,水利設施的老化和破壞,降低了防災抗災的能力,原本不會成災的情況很可能因此成災,原本較小的災情可能因為無法得到有效調控而演變成較大的災情。三是清理河道,繼續開展退耕還湖工程。現在我國的大部分河道都因水土流失導致河床上升,蓄水能力降低;另外一些蓄水洼地、湖泊由于人口增加而變為居民地、耕作區,這嚴重影響了蓄水防洪能力,增加洪災發生的幾率。近年來開展的清理河道、退耕還湖工程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一定要繼續開展這一工程,以達到蓄水防洪的目的。四是提高人們的防災抗災意識,提高互幫互助意識,提高社會抗災意識。災害的社會化現在已經表現得十分突出,人們只有確立社會共同防災抗災的意識,才能真正做到及時有效的防治。
2.3.1 低溫冷害對我國農業的影響 低溫冷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比較隱蔽的,多年以來低溫冷害由于與自然常年低溫相依存,農民群眾忽視了它的危害,作物的適應性和農民耕作制度的調整,使是這一類自然災害的影響并不明顯。但是,在一些非常年份,低溫冷害的影響尤其嚴重。比如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現象的出現,引發了2008年1月中下旬我國南方地區的極端氣候災害,給社會經濟運轉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2.3.2 低溫冷害的防治 一是加強氣象監測,建立低溫冷害預警機制。這是防治低溫冷害最為重要和有效的防治方法。二是重視低溫冷害的嚴重性,積極組織災后救助。大的低溫冷害一旦發生,不僅對農業生產產生巨大的破壞,還會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需要高度重視。三是加強宣傳教育,使廣大農民群眾重視平時一般低溫冷害的危害,做好農作物的防冷保產工作,減少農業損失。四是大力推廣抗低溫冷害農作物的育種和栽培技術,發展特色低溫農業,把低溫冷害的不利條件轉變為特色農業的有力條件。
2.4.1 生物災害對我國農業的影響 有數據表明,湖南省生物災害導致的損失已超過水災、旱災,成為新時期制約湖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糧食生產、農業生態和食品質量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生物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危害表現為:嚴重影響糧食產量和質量,危及糧食安全;嚴重破壞農田生態安全,降低環境質量;生物災害種類繁多,防治十分困難;極大可能引發后發災害,影響人民健康,破壞社會穩定。
2.4.2 生物災害的防治 生物災害表現出種類的多樣性和地域的差別性,這就為生物災害的防治帶來很多麻煩。在湖南,危害農作物的有害生物種類達1 000種以上,常年發生種類超過100種。因此,對于生物災害的防治要針對實際情況,對癥下藥。
(1)推廣和發展生態農業,增加農業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和系統穩定性。隨著生物災害的加劇和生態農業概念的提出,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研發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績。生態農業由于其物種的多樣性和系統的穩定性,致使其生物危害的發生機率大為降低,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幫助農民創收、致富。
(2)實行集中防治,統一管理。現今,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規模化都已成為一個必然趨勢,實行集中防治和統一管理,既可以節約資源、減少風險,又可以集中力量研制高效無害的防治手段,為增加產量和提高質量提供保障。
(3)政府積極參與,充分利用農業科研、推廣和農業高校等資源,通過預測預報,以及新技術的研究、推廣、指導,將生物災害盡可能地降到最低限度。
(4)加強宣傳,更新人們觀念,使人們重視生物災害和化學防治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倡導農民群眾學習高新技術,改變陳舊的生產模式和防治方法,達到高產優質的目的。
我國自然災害繁多,氣象災害和生物災害相互交織,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從旱災、洪澇、低溫冷害、生物危害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防治方法的探討中發現,這些自然災害雖然形式不同、影響各異,但其防治方法從宏觀方面來說是相通的,采取一些針對性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及時地對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自然災害進行調節與控制。其防治措施可總結為如下幾點。
(1)建立完善的農業災害預警機制。我國農業災害具有種類多、受災地域廣、破壞性強等特點,建立一套完善的農業災害預警機制,能夠多方面預測、評價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等,為政府和農民進行防災、抗災、救災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
(2)啟動多層次的農業災害保險體系。農業災害不可避免,農民群眾規避災害的能力有限,一旦發生較大災害,人們從事災后自救的能力很小,特別是資金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啟動多層次的農業災害保險體系,能夠幫助農民盡快投身災后自救,恢復農業生產。
(3)構建科技防災減災體系。農業災害由于具有破壞性強、突發性強等特點,因而必須要有一套高科技的防災減災體系。在一些大的災害發生時,時間就成為了減災救災的準繩,而高科技的防災救災系統就能贏得時間,將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4)加強政府主導,透明災害信息。在防災、抗災、救災過程中,以政府為主導的公開透明信息是穩定民心、穩定社會的必要條件。因此,政府必須及時向公眾披露信息,化解公眾的疑慮,獲得公眾的理解與支持。這就有必要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及時公布有關災害信息。
(5)加強教育,轉變觀念,增強全社會共同防災減災的意識。農業自然災害具有明顯的社會屬性,包括致災原因的社會性、災害影響的社會性和防災減災的社會性,故需要社會成員統一防災認識,減少防災、抗災、救災過程中的沖突。
[1]中國國家統計年鑒(1996~200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2006.
[2]楊尚英,張梅梅,楊玉玲.近10年來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07,19(7):106-108.
[3]魯永新.低溫冷害與楚雄州農業[J].云南農業科技,2007,(6):10-12.
[4]王 浩.綜合應對中國干旱的幾點思考[J].中國水利,2010,(8):4-6.
[5]蔣和平,辛 嶺.北方干旱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與抗旱對策[J].中國發展觀察,2009,(3):28-30.
[6]馮金社,吳建安.我國旱災形勢和減輕旱災風險的主要對策[J].災害學,2008,23(2):34-36.
[7]劉 娟.農業水旱災害與水利投資相關性分析[J].山東水利,2006,(6):9-12.
[8]瞿 翔,張俊飚.基于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農業損失分析與防災避災對策[J].生態經濟,2008,(8):88-91.
[9]劉年喜.農作物生物災害的形勢與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07,(6):41-43.
[10]谷洪波,馮智靈.論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的影響及其治理[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9,12(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