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 日 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會長

沙產業、草產業思想是錢學森院士于1984年提出來的。經過20多年的研究、實踐、探討和完善,現在已經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錢學森沙產業草產業理論。
沙產業理論的核心思想和本質特征是:出現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是又一種土地資源,有著陽光充沛、積溫高、溫差大的優勢,缺點是干旱少水。關鍵是要用科學技術來經營管理,讓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為人類服務,創造財富,生產食品、藥品和油類。人類利用密集的高新科學技術,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在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上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技術路線,以太陽光為能源,通過植物光合作用,進行種養加科工貿一條龍式的產業化、市場化、企業化的大農業生產,并運用系統工程的知識、方法和技術進行管理組織經營,保證能使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和可持續發展。沙漠戈壁上還有太陽能、風能等資源,可以是一項非常重大的產業,但不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不屬于農業型沙產業,而是非農業型的沙產業。
五大農業型產業中,沙產業是最新、最困難的一個產業。實踐的先例很少,生產條件又差,產業的載體是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雖有陽光充沛的優勢,但是干旱少水,風大沙多,生態惡劣。因此,必須首先用好多用高新科學技術,解決多采光、少用水、平衡用水的問題,解決高產優質高效問題,解決生產發展、生活提高、生態良好的問題。
錢學森院士在提出沙產業理論的同時,提出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理論。沙產業是農業型知識密集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另外還有農業、林業、草業和海業,共五大類。分類是以其主要生產活動為依據的。實際上這五大類知識密集型農產業,把地表能夠生長植物、藻類的空間領域都覆蓋了。如農耕地、林地、草原、海洋以及包括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在內的荒漠化土地等。
知識密集型農產業的核心內容和本質特征是:
(一)農業型。充分發揮農業型產業的優勢和潛力。農業型產業是指像傳統農業那樣,以太陽光為直接能源,靠地面上植物的光合作用來進行產品生產的體系。農業生產的要素都是用不盡、可再生、無絕對限制。正是這一優勢,可使人類及生物多樣性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業產業的潛力同樣有相對無限性。一是可以利用能生長產生光合作用的一切生物的所有空間和領域進行生產;二是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三是不斷提高產量和質量,四是進行不斷的組合加工產生新產品,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需求。同時還有防治荒漠化、恢復草原和治貧致富的長期任務,而沙產業、草產業就有一舉多效,可再生可持續的功能。
(二)知識密集。運用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在內的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學技術,充分發揮農產業的優勢,充分挖掘農產業的潛力,避免農產業發展要素中的不足和劣勢,處理農產業發展中出現的不協調、不平衡,保持可持續發展、良性發展。
(三)一條龍產業鏈。發展以種養為基礎的種養加科工貿一條龍生產體系。盡量多插入中間環節,利用中間環節的有用產品。綜合利用,循環生產,廢物資源化。拉長產業鏈,提高生產經營效益。
(四)運用系統工程的知識、技術和方法,組織管理生產經營活動。系統是由許多部分所組成的整體,所以,系統的概念就是要強調整體,強調整體是由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各個部分所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且這個系統本身又是他所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系統工程就是從系統的認識出發,設計和實施一個整體,以求達到我們所希望得到的效果。我們稱之為工程,就是要強調達到效果,要具體,要有可行的措施,也就是實干,改造客觀世界。
(五)實行產業化發展、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和工業化轉化。
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中提出了一系列理論性的,政策性的,改革性的和方法性的措施。提出要用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要解放思想,換腦筋,要廣泛宣傳,提高認識;要站得高些,看得遠些;要把第六次產業革命放在戰略高度,組織全國力量進行研究;要辦好教育,培養人才,提高干部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要加強科學技術研究,組織多學科攻關;要尊重自然規律地理科學規律,進行地理建設;要加強組織領導,進行科學規劃、搞實驗,建基地、樹典型、不斷探索,區別對待,分階段進行;要用“兩彈一星”精神實干。
錢學森院士在研究了人類歷史上前五次產業革命的動力,前因后果之后得出結論:產業革命是由生產力的發展而引起的生產體系和經濟結構的飛躍,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的飛躍。所以產業革命的巨大變革既包括生產力也包括生產關系,也必然影響社會結構,帶來社會上層建筑的變化。“第六次產業革命是以太陽光為能源,利用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及菌物)和水與大氣,通過農、林、草、畜、禽、菌、藥、漁、工、貿的知識密集型產業的革命。其社會后果是消滅工業與農業的差別,消滅城鄉差別,農村、山村、漁村等都改造為小城鎮了。”“第五次產業革命最終將消滅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其后果不僅消滅三大差別,最終將消除城鄉二元結構;解決成為世界三大危機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和荒漠化、氣候變化兩大難題;消除貧窮和饑餓;實現生產發展、生活提高、生態良好的三生良性循環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為人類解決“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危機,“荒漠化、氣候變化”兩大難題及拯救地球家園提供了辦法,找到了路子,指出了方向。這是世界人民的大幸,是中華民族為世界人民的又一個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