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延松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名譽會長

錢學森院士提出的“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的“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防治荒漠化和沙化,是全世界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全球三分之二的國家和地區,五分之一的人口,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我國是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截至上世紀末,全國荒漠化土地占國土面積的27.9%,沙化土地占國土面積的18.2%。全國60%以上的重點扶貧縣和1/4的農村貧困人口集中在荒漠化和沙化地區。有4億人的生產生活直接受到沙化的危害。
進入21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防治治沙工作高度重視,在立法、規劃、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了力度。在各級政府和沙區廣大干部群眾的努力下,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和沙產業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已經出現凈減少,沙區植被明顯增加,生態狀況明顯改善。據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表明,通過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使得我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呈現整體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持續凈減少,但局部地區仍有擴展的局面。截至2009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262.3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33%。沙化土地面積為173.11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03%,與2004年相比,5年間荒漠化土地面積凈減少12454平方公里,年均減少2491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8587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717平方公里。這和上世紀末沙化土地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相比,成效明顯。
隨著西部大開發、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四期、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工程。沙產業的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一些高科技沙產業和生物質能源,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旅游業等發展迅速,并涌現了一批龍頭企業為發展沙產業起了帶動作用。沙產業的發展正在進入“沙漠增綠、資源增值、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政府增稅”的新型生態建設和產業化發展之路。
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嚴峻形勢尚未根本改變,土地沙化仍然是當前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我認為在防沙治沙和沙產業的實踐和發展中,我們所以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我體會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至關重要。
(一)進一步提高對防沙治沙和沙產業的戰略意義和作用的認識
土地荒漠化、沙化仍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嚴重威脅國家生態安全,嚴重制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加大力度,加速荒漠化、沙化防治刻不容緩。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創建農業型知識密集沙產業的理念,要把防沙治沙和沙產業擺在重要地位和落實責任制。
(二)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科技含量
防沙治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多措并舉、綜合治理”的建設方針,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喬灌草相結合,在措施上飛播、封育、人工造林與天然林更新相結合,注重生物多樣性和抗旱造林技術的推廣應用。
(三)沙漠化防治要以人為本,治沙必須與沙區人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
我國的沙化土地多數集中在三北地區的貧困沙區,由于自然條件和氣候及人為因素,曾經引起社會關注的“五濫”(濫墾、濫牧、濫伐、濫采、濫用水資源),結果是越墾越窮,越窮越墾。

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邊緣種植梭梭。
(四)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實行全民治沙
大批民營企業加入沙產業開發,為發展沙產業注入活力。建立示范區和總結沙產業龍頭企業的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對沙產業的發展,吸引社會資金的投入,提高科技含量,解決就業,農牧民致富,成效明顯。
從事沙產業開發的企業具有一定規模的已達數千家,“經營和開發沙產業的主要類型有以下6種:一是中草藥種植和產業化經營,二是實施林紙一體化經營,三是沙區特種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四是沙區旅游開發,五是主要沙生植物種植與開發利用,六是節水灌溉和風能、太陽能利用”。
(五)統籌規劃,突出重點
防沙治沙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應該像“三北”工程那樣,編制一個能管幾十年的長期戰略規劃。因此,要抓緊編制并盡快啟動實施《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和《全國沙產業發展規劃》。防沙治沙規劃,主要是把任務和目標責任制落到實處。要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加大治理力度和投入。
《全國沙產業規劃》主要是制定相關政策,引導產業合理布局,防止盲目立項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重點扶持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的產業項目,提高產業現代化水平。
(六)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機制
防沙治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和長期的戰略任務。沙區又多是貧困地區,生態非常脆弱,有的地區沙化還在擴展,必須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的決定》要求,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如投入機制、減免政策、信貸支持、造林資金補助、生態補償等。中央每年對農業的一號文件優惠政策,同時也應適應防沙治沙及沙產業,甚至應更優惠。
(七)依法行政,維護投資者利益
嚴格按照《森林法》、《防沙治沙法》、《草原法》等規定,嚴格實行禁墾、禁牧、禁樵等措施,有效保護林草植被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加強相關法制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保護沙區植被的意識和履行治沙義務的自覺性。
依法保護各類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落實好國家對投資生態產業開發的各項稅賦優惠政策,切實維護投資者的利益。如落實“誰投資,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允許繼承、轉讓”等政策,積極探索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又符合沙區特點的發展機制,激發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