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夏 青木 曹吉力
多國高官陶醉“微博”
文/樊夏 青木 曹吉力
據媒體統計,目前有6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開了微博。他們看上去傾訴欲強烈,大有要舍棄新聞發布會的架勢。也有人說,這些微博十有八九出自其助手,領袖們只不過是找到了一個籠絡民心的新陣地;但也有人說,管那么多干嘛,領導人都“織圍脖”了,我們還是盡情享用這個偉大的“新民意時代”吧。
經常和俄羅斯總理普京一起出現在滑雪場的總統梅德韋杰夫今年將有一位新玩伴——月初剛卸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的施瓦辛格。施瓦辛格在微博網站“推特”上得到梅德韋杰夫的祝福時發出邀請說,“迫不及待想再次見到你,(我們)滑雪怎么樣?”梅德韋杰夫隨即在“推特”上回應說,“施瓦辛格,謝謝。我們意見一致,我會記得。我們肯定會找到時間。”

自從去年6月開通微博之后,這樣的交流已成為俄總統工作方式的一種。曾熱衷于在博客上向民眾講述治國理念和生活感悟的梅德韋杰夫,如今“轉戰”微博。在其開設個人賬號的半天內,訪問量就超過1.5萬次,“粉絲”也以每天800名左右的增速迅速達到20萬人。但這還是比不上擁有620萬“粉絲”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媒體說:“這是因為奧巴馬比誰都清楚,讓全球620萬關注者直接聽到自己的聲音,要比由各路記者經各種語言翻譯轉述,來得迅速和可控得多。”
英國首相卡梅倫也深諳此理。他新近發布的一條微博稱:“英國的經濟2010年有所好轉,但2011年絕對不能樂觀”。幾名倫敦人表示,首相利用微博說說對新年發展的看法著實是很不錯的方式,因為人們已經厭倦了規規矩矩的新聞發布會。
微博似乎改變了政客們高高在上的冰冷形象。德國總理默克爾被冠以“微博鐵娘子”的稱號,但事實上,她的微博留給記者的印象更多是“女政治家的溫情生活”,其中既包括“消息:不能被維基解密擊敗!”這樣的勵志宣言,也包括“今天我很累,其實總是這樣”的小抱怨。
更有趣的是,微博也透露了各國政要間的微妙關系和他們的一些小心思。美俄交情不夠好嗎?奧巴馬和梅德韋杰夫卻在微博上互為“粉絲”。加拿大總理哈珀不但是梅德韋杰夫英語微博的關注者,還是其德語微博的“粉絲”。可對于鄰居奧巴馬,哈珀卻不是其微博關注者。而在哈珀自己的微博上,關注他的外國政要只有卡梅倫和梅德韋杰夫。
微博只是政客們的一個新玩物,在這之前,同樣基于網絡技術的個人網站、博客等就已經成為政壇工具。愛好高科技的默克爾在得到“微博鐵娘子”稱號前,還曾被稱為“博客總理”、“播客總理”和“Facebook總理”。博客老手梅德韋杰夫也將網絡日志稱為“必不可少”的溝通渠道。
德國民意調查機構福薩近日的數據顯示,在德國政府高官中,超過2/3的人經常使用網絡工具。其中,經常使用社交網站“臉譜”的近60%,約30%的人使用“推特”,另外還有視頻和網絡相冊等服務。但75%的政客認為,微博這種能夠實時交互的方式對政治家來說尤其重要。
德國政客馬丁·斯塔德爾梅爾把微博稱為“政府的聽證會”。德國《時代》周報則說,微博是政客們新的代表處和決策者的耳朵。據記者了解,德國各大政黨紛紛推出微博使用指南,以促進政府各部門官員與民眾間的溝通。英國政府從2009年7月28日開始,每天向內閣大臣們發布2至10條微博信息,有時每兩條消息發布的間隔只有半小時。《芝加哥論壇報》題為“政治家使用推特人數激增”的文章戲謔2008年美國總統候選人麥凱恩說:“麥凱恩開始用推特了!別擔心,他很好,沒有神經失常。作為一個曾被公開嘲笑不會使用電腦的政客,他顯然下定決心,要在科技浪潮中叱咤風云了。”文章稱,美國幾十名國會議員已經做了同樣的選擇,并以小時甚至分鐘記錄自己的活動。德國政治傳播專家諾爾認為,微博是一種“數字民主”,雖然通過互聯網無法消除政治上的負面影響,但能起到避免疏遠的作用。
“可是恕我直言,有些想法值得用點兒更貴重的方式交流吧,”《芝加哥論壇報》一文的作者表示,試想富蘭克林·羅斯福在發表著名的演講前發出微博——“在國會山,冷,5分鐘后要講話……”據俄文版《福布斯》網站報道,俄羅斯的IT專家給梅德韋杰夫的iPad設計了一個“移動總統辦公室”系統,他曾有一次通過該系統給當時就在身旁的助理德沃爾卡維奇發送“快點工作”的要求,但后者似乎沒有收到。梅德韋杰夫不得不讓自己的助理去戶外,以便能接收到信息。事后德沃爾卡維奇解釋說,當時他的無線網絡處于關閉狀態。《福布斯》評論說,梅氏的這些做法使他看上去更像個嬉皮士,而不是國務活動家。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馬里蘭州立大學分析國會議員們發布的6000多條微博得出的結論是,大部分政治家在利用微博兜售自己。
俄版《福布斯》網站評論說,“推特”對政客來說是個新陣地,與傳統的博客有著明顯區別,但如果頑固刻板的政治家們企圖借此證明自己“做好準備接受現代化”,那這些人注定要栽跟斗。
當政客們利用微博籠絡人心還是一廂情愿的時候,微博帶來的麻煩卻已經讓一些人叫苦不迭。
英國工黨黨魁埃德·米利班德還是環境大臣的時候,他微博上的6664名“粉絲”收到一條據稱來自米利班德的短訊,寫著“大家好,我的性生活越來越長,越來越好了。”隨短訊一起發布的還有一張他微笑的照片,令民眾愕然。實際上,發布這條信息的并不是米利班德,而是有人利用網站技術漏洞盜用了他的登錄密碼。而上個月,英國威爾士地方議會議員彼得·布萊克向中央政府教育部副大臣藍頓·安德魯表示道歉,因為他之前在微博上大罵這位副部長是個“白癡”。
英國《每日電訊報》轉述網民的評論稱,微博這樣的新媒體在英國政壇就是一顆危險的炸彈,不知何時就會被引爆。英國首相卡梅倫也曾表示,自己發每一條微博都是慎之又慎,唯恐指間一不小心就犯了什么錯,讓整個內閣班底受連累。
力挺微博的梅德韋杰夫也沒能幸免,申請兩個“推特”賬戶竟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政治猜測。梅德韋杰夫的第一個“推特”賬戶是“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主要由總統新聞處負責。5個月后,他又開通了自己親自負責的第二個賬戶“俄羅斯梅德韋杰夫”。“德國之聲”據此猜測說,“俄羅斯克里姆林宮”與梅德韋杰夫沒有關系,是否說明2012年俄總統將是另外一個人?最近,越來越多網絡寫手還在微博上以政治家的名義諷刺和惡搞這些官員。“俄杜馬議員阿列克謝·欣什坦”在梅德韋杰夫的“推特”上留言挑撥俄白總統間的關系,被梅德韋杰夫給予堅決抨擊。但事后才知道,這位“欣什坦”其實是個冒牌貨。
俄羅斯政治與社會學家布爾馬托夫說,這些微博丑聞的根源在于,網民們很難分清發布者究竟是官員本人,還是其新聞處代辦,或者甚至是自動轉載新聞的機器。如果官員不能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那么網民也無法確定應當如何對待這些角色。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賈慶國對記者表示,各國領導人爭相開微博是與時俱進的表現,但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更多是擺出愿意了解民間疾苦的姿態。與官方消息相比,確實可以獲取從民間傳達的第一手資料。當遭遇突發事件時,也可以通過微博第一時間發出聲音,從而掌握主動權,避免被動遭輿論狂轟濫炸。但作為外交工具作用有限,因為外交活動涉及的問題多而雜,不是微博上的短短一段話能“擺平”的。這也就決定了它不可能取代傳統外交。而微博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的特點也要求政客們必須要想好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