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派成都記者
成渝經濟區“起跑”
◎文/本刊特派成都記者
建立經濟區,培育不同層次的經濟增長極,這是我國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采取的重大戰略舉措。專家預計,作為中西部地區發展條件最好的成渝經濟區,將會加速拉動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并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之后,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

成渝經濟區歷經“十五”、“十一五”期間的論證和調研,終于在“十一五”即將結束的時候瓜熟蒂落。2010年12月17日,本刊記者從四川省發改委獲悉,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通過了國家發改委審批,正等待國務院批復。
至此,國家戰略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區域經濟布局——“三區一極”塵埃落定。四川省專家表示,成渝經濟區就要“起跑”,這無疑為四川“十二五”未來發展開了個好局。
成渝大都市區是西部經濟最發達、經濟密度最高的地區。區域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2倍,是西部地區平均水平的14倍;2008年就實現GDP14041億元,占川渝兩省市的79.8%、西部的24.1%、全國的4.7%。
這里資源要素富集,水資源、天然氣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天然氣儲量占全國的60%以上,鋁土礦與硫鐵礦儲量分別占全國的1/4以上,銅礦儲量占全國的1/3,中藥材產量占全國藥材總產量的1/3以上,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基地……
因而以成渝經濟區為中心,關中-天水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為兩翼,向西北、西南雙向推進,不但與沿海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長極呈東西犄角鼎立之勢,而且將成為我國從西部走向世界的核心區域,是最具有條件發展成為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三區一極’的那一極。
按照《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15年,全省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大關,進入中等收入地區。預計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年累計達8萬億元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達5萬億元以上。未來5年,四川工業增加值翻一番,地區生產總值也要翻一番。
而四川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預計為1.7萬億元,5年后突破3萬億元憑借什么?
參與《基本思路》編制的四川省發改委發展規劃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四川省具備繼續高速發展的條件。除了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外,四川省還面臨成渝經濟區、藏區發展進入國家戰略,統籌城鄉綜合配套試驗改革、地震災區發展振興等多重歷史性新機遇。正是基于此,四川信心百倍地將“十二五”目標定位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的5年,也是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關鍵的5年”。
作為四川省政協“成渝經濟區建設調研組”組長,四川省政協副主席解洪認為,加快成渝經濟區建設,正是四川省“十二五”的重點舉措,也是確保西部大開發新十年整體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
根據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其總體功能定位為:國家新的重要增長極。主要內涵是:引領西部大開發大開放的核心區,現代產業集聚區,國家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試驗區,長江上游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
地域范圍涵蓋四川15個市和重慶31個區縣,總面積20.61萬平方公里,人口9840.7萬,GDP總量1.58萬億元。
四川15個市分別為成都、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瀘州、內江、南充、宜賓、達州和廣安。
重慶31個區縣除了包括萬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等23個區縣在內的1小時經濟圈外,還包含了渝東北的萬州、梁平、豐都、開縣、墊江、忠縣、云陽和渝東南的石柱等8個區縣。
同時除了成渝經濟區建設外,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要求,四川省還將分類重點推進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東北和川西北五大經濟區建設,規劃“天府新區”,促進成都經濟區率先發展。
在具體發展中,成渝經濟區的空間布局將依托中心城市和長江黃金水道、主要陸路交通干線,形成以重慶、成都為核心,沿江、沿線為發展帶的“雙核五帶”(注:“五帶”為成內渝發展帶、成遂渝發展帶、遂南達發展帶、成綿樂發展帶、沿長江發展帶)空間布局。
成渝經濟區未來怎么走、如何發展?許多區域經濟研究專家都表示,四川和重慶共建西部發展高地和開放高地,發揮成渝經濟區增長極的作用,關鍵是交通。
雖然“天府之國”的美譽早已成四川的名片,但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卻成為巴蜀之地的“無言之痛”。大都市區需實現產業、空間一體化,而一體化的標志就是內部各城市間要實現交通1小時通達。
四川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世慶分析認為,應大力開發成渝經濟區與國內各地、西部鄰國及泛亞鐵路之間的鐵路、高速公路、航空、航運、管道運輸等建設,使成渝經濟區成為我國通江、達海、越邊的樞紐,讓中國從西部走向世界。
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區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戴賓持相同觀點:成渝經濟區首要的是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隨著城際鐵路開通形成同城化之后,市場要素會形成自由流動,真正促進合作互贏。重慶應重點發展地鐵和輕軌,讓快速共同交通系統連接各城市組團,并在途經節點上布局二級城市。
對此,解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變“蜀道難”為“蜀道通”,依托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來根本改變四川省的區位優勢,仍然是未來五年拉動四川省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成渝經濟區規劃要和“十二五”有機結合,使規劃更趨完善;從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到微觀規制,要形成一套科學、有序的規章制度。在交通、通訊、能源、水利等硬環境上,要充分保障商流、物流、人才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種要素充分流動。更加注重軟環境打造,政府要建立高效、便捷、有效的聯席協調機制,也要加強民間合作,實現川渝兩地新的整體形象塑造和競爭力提升。
中科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陸大道曾在媒體上表示,成渝經濟區不但應打造為連接西北、華南等地區的交通樞紐;還應加大制度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這也是發揮成渝經濟區在全國、東亞地區戰略地位的切入點。“另外,成渝經濟區必須解決某些產業結構雷同的問題,否則會影響一體化進程。中央之所以編制區域規劃,就是為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相信未來蓬勃興起的成渝經濟區,必然會成為中國第四經濟增長極,成為屹立于中國西部的一道絢麗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