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魁]
富人不懂的窮人經濟學
[楊 魁]

▲▲窮人不是傻子,窮人的經濟學所面臨的是如何活下去的問題。
肉價跌得越狠,養的豬越多;日子過得越窮,生的孩子越多。
在中產階級以及更為富裕的階層看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低收入人群常常會做出種種令他們難以理解的舉動。然而窮人真的“愚昧”、“短視”嗎?其實他們的很多做法都是艱難處境下最符合經濟學規律的選擇。
前年,貧困山區的農戶老王養了3頭豬,那時豬很值錢,1斤毛豬4塊多錢,到年底把豬賣掉,換了2000多塊錢。但去年肉價大跌,豬不值錢了,1斤毛豬就2塊多錢。老王沒有別的法子掙錢,為了維持家中正常的開銷,只好又多養了兩頭豬,到了年底賣出去,收入勉強與前年持平。
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中國的貧困農村,也出現在國外。在非洲撒哈拉地區,當地人唯一的生產活動是養羊,唯一可用來換成錢的也是羊。于是,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哪年羊最不值錢,當地人為了保持收入不下降,放養的羊也最多。
陷入這種窘境的窮人是悲慘的,生產得越多,市場需求就越萎縮,他們也就必須生產得更多以彌補降價造成的損失。
在我國的一些邊遠農村,山窮地少,生育率卻比城市要高許多。其實,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看,“越窮越生”對于農民來說是有利的。
從養育子女的成本來看,農村有一句俗語“一只羊是趕,一群羊是轟”,也就是說超生的成本并不是“1+1=2”,而是“1+1<2”。
而在產出方面,超生的可能收益往往是“1+1>2”。孩子到七八歲時,可以從事放羊、拾草、砍柴、收糧等勞動,對于家庭有收益。在中國,特別是農村這種人情味比較濃的環境下,一個孩子發展得好,就會帶動家庭中其他的孩子,以至于整個家庭生活狀況的好轉。孩子越多,這種可能性越大。同時,農村缺乏社會養老保障,農民主要依靠“養兒防老”。而農村中的老人大多要依靠最富裕的孩子接濟。
20世紀20年代,美國為了減少酒精對酗酒者的危害,頒布了著名的“禁酒令”。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這項初衷良好的法令卻導致無數人由于喝劣質酒而中毒。
因為“禁酒令”,威士忌的價格隨之大漲。無論威士忌的價格有多高,高收入者想喝照樣喝,而低收入者卻發現原來他們喝的威士忌價格已經超出了可以承受的范圍,只給他們留下兩種選擇,要么少喝或者不喝,要么靠劣質威士忌過癮。于是因為飲用了不法分子用甲醇勾兌的烈酒而導致中毒、死亡的人數急劇增加,受害者基本上都是窮人。
窮人為什么明知劣質還要購買?因為他們只買得起這個。中國中西部農村已經成為假冒偽劣商品最大集散地,當有政府部門去打假時,竟然有農民出來說:“我們需要假貨,我們也只買得起假貨。”
這幾年公共資源“漲”聲一片。不少地方政府給出的理由冠冕堂皇——提價可以促進資源節約。
但是漲價真的能導致節約嗎?對于富人來說,漲價對他們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對于窮人呢,水價漲了,固然可以少洗幾次澡,但喝的水卻是一口都不能少的,節約資源的效果也不大。
不僅如此,生活必需品的漲價還會立刻使窮人的生活變得非常窘迫,只能通過減少非必需品,比如衣服、電器、娛樂的開支來維持正常生活,這樣一來市場就會更加疲軟,整個社會經濟的增長都會被拖累。
某貧困山區一小村莊,因為長期不通公路,經濟無法發展上去,后來村民們決定集資修一條進山公路。按照最經濟的路線設計,這條公路經過的地方有一棵千年古樹。
城市里的環境保護人士一致認為,應該從長遠考慮,保護古樹,繞著修路。但是對于貧困的鄉下人,因為眼下出不起因保護古樹繞著修路的錢,這條路長時間都無法修好。
不管環保主義者如何呼吁,很多經濟不發達地區都前赴后繼地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也是同樣道理。這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這個世界上,富人常常難以理解窮人的行為,認為窮人大概是以另外的邏輯在生活。但窮人不是傻子,窮人的經濟學所面臨的是如何活下去的問題。